你恐怕不知道,抓周最開始起源于魏晉南北朝,那時候叫做“試兒”,這名字還真的很形象呢。
在過去,寶寶抓周可是大事件,家里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
在寶寶周歲那天,先要給寶寶洗頭洗澡,換上新衣,穿戴整齊。正式的儀式一般都安排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首先,家長要帶寶寶去祭拜祖先,神桌上一般都會擺上印蕈、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然后在神桌前設置一個米篩,里面放入12-14項物品,有書、印章、筆墨、算盤、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等。如果是女寶寶的話,還要加擺鍋鏟、剪子、繡線等。接著,家長將寶寶抱來,讓他端坐在米篩中央,在爸爸媽媽不做任何誘導的情況下,讓寶寶自行挑選,看他究竟會抓中哪件物品。

這些等待被抓取的物品,可都有著獨特的含義
第一次對抓周有印象是在《紅樓夢》里,小寶玉不愛文房四寶,偏愛胭脂花粉,害得他爹極度郁悶。現在的爸爸媽媽可就開明多了,他們給寶寶安排“抓周”更多的是為了慶賀寶寶滿周歲,當然,如果能從寶寶抓取的東西來窺探一下寶寶將來的發展輪廓,借此找到培養寶寶的方向,更好地進行啟蒙教育,就是一舉兩得了。
抓周現在式
現在,抓周雖然已不再那么普遍了,但依然會有一些家長躍躍欲試。只不過所行的儀式不再那么一板一眼了。一切都在與時俱進,抓周也不例外。

“新”儀式
首先,寶寶的生日宴會代替了祭拜祖先;色彩鮮艷、味道香軟的蛋糕當然要比香油蠟燭喜慶多了:盛放物件的米篩也成了古董,改用寶寶的可愛小餐桌代替。有一些家長還特意將抓周的場地搬到了寶寶喜愛的餐廳或游樂場所,畢竟過生日的是寶寶,寶寶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新”物品
至于那些等待被抓的物品,更少不了一番大膽調整:毛筆改為鋼筆或圓珠筆,錢幣則用信用卡代替,算盤自然不如計算器了。除了這些更少不了一些新鮮事物:鼠標、手機、唱片、玩具模型……和過去相比,現在的物資更為豐富,寶寶未來的可能性也更加的多姿多彩!
抓周故事
悠悠滿周歲了!爸爸媽媽可興奮了,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慶祝寶寶來到的365天呢?在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一番商量后,大家決定給悠悠過一個“土洋結合”的生日。首先在悠悠最喜歡去的肯德基舉行一個小小的生日宴會。然后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小物件,讓悠悠抓周,瞧瞧這個小人兒將來有可能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呢?當然,舉行這個小小的儀式,最重要的還是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樂衙。
為了這次抓周,幾個大人精心準備了各種物品。爺爺奶奶帶來了長命鎖和銀行卡;外公外婆則準備了玩具汽車和計算器;媽媽希望悠悠的音樂天賦能夠充分發揮,就帶上了搖鈴和CD;爸爸帶的東西最多了,皮球、棉簽,玩具小手槍……
熱熱鬧鬧地吃完蛋糕,抓周儀式開動了。小主角悠悠被抱在了桌子上,擺在他面前的各種各樣的物品,包含著大人們對他滿懷的期望!悠悠好奇地看著這些東西,摸摸這個又碰碰那個,最后抓起了計算器,好奇地把玩起來,也不在乎其他物品了。在大家的諄諄引誘下,他也絲毫不改初衷,尤其是視金錢如糞土的姿態,讓大人們始料不及。最終在一家人的開導下,悠悠總算摸了除了人民幣之外的所有物品。但是抓的時間最長,次數做多的還是計算器和玩具汽車。看來小家伙長大了似乎有向商界發展的潛力哦!
在整個抓周的過程里,有很多有趣的畫面,都被爸爸媽媽收錄進相機了。這些可都是難忘的記憶呢!
其實,純如白紙的寶寶怎么會知道抓周的意思呢?玩、玩、玩,什么好玩就拿什么吧!成長是個謎,快樂地生活在每一個當下才是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