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告別克里姆林宮之后,繼續保持強有力的影響力早已不是懸念。稍有懸念的是,他以什么頭銜,以什么方式來繼續影響俄羅斯的走向。
統一俄羅斯黨的背景與贏得選舉
統一俄羅斯黨成立于2001年12月1日,由“統一”黨、“祖國”運動和“全俄羅斯”運動合并而成。2003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在第四屆國家杜馬選舉中大獲全勝,成為影響議會的核心力量。該黨現任主席為國家杜馬主席格雷茲洛夫。截至2006年5月,統一俄羅斯黨共有黨員104.4萬人,在全國各級立法機構中擁有2000多名議員,其中包括246名國家杜馬議員,87名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員,40多名黨員擔任聯邦主體的行政長官,500多名黨員擔任市政機構領導人。因此,統一俄羅斯黨又被稱為“政權黨”。

統一俄羅斯黨擁護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各項方針政策,在經濟上主張將文明的市場經濟與社會公正結合起來,經濟改革和發展必須以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為宗旨;在政治上主張將強有力的國家與尊重公民自由和人權結合起來,改革國家治理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逐步實現國家職能由經營者向調控者的轉變。
今年10月1日,普京在統一俄羅斯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表示,他同意領導統一俄羅斯黨競選團參加國家杜馬選舉,并在該黨競選名單中占據首位,但拒絕成為該黨成員。此后,普京還多次呼吁民眾在國家杜馬選舉中支持統一俄羅斯黨,以確保既定方針的連續性。
12月3日,俄羅斯第五屆國家杜馬選舉投票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統一俄羅斯黨贏取六成四選票,有望獲得杜馬450個全部議席的三百余席,成為俄議會的“絕對多數”。此間輿論認為,統一俄羅斯黨主要贏在“普京、民心、攻勢”。
分析家指出:統一俄羅斯黨贏得選舉主要是善打普京牌,統一俄羅斯黨最大的籌碼是總統普京的鼎力支持。今年十月在該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普京雖拒絕成為該黨成員,但他表示同意領導該黨競選團參加國家杜馬選舉。此后,普京在多個場合呼吁民眾支持統一俄羅斯黨。十一月二十九日,普京又親自出馬,發表電視講話為統一俄羅斯黨拉選票,呼吁民眾支持該黨,以確保既定方針的連續性。擁有廣泛民眾支持率的普京一旦發話,選民的傾向性更加明顯。除了有普京支持外,統一俄羅斯黨在行政、議會領域也擁有廣泛人脈。
但選民心態趨穩,統一俄羅斯黨以擁護總統普京為己任,普京執政八年來政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等積極因素對該黨贏得民心非常有利。俄經濟保持連年高速增長,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國民心態也隨之轉好。
大多數選民對于“左、中、右”翼黨派的劃分不是很感冒,他們主要在意自己能得到多少實惠。一位退休者的感言或許可代表部分選民的心聲:“這次選舉是我在蘇聯解體后頭一次來投票,選誰倒不重要,就看誰能給我多發點退休金。”而統一俄羅斯黨已宣稱,將推動市場經濟與社會公正相結合,提高退休金和補貼。
自上月初開始,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各參選黨派瞄準民眾手中的選票各顯神通,宣傳攻勢浩大,極力鼓動選民站在己方,但是統一俄羅斯黨的競選策略似乎更勝一籌。此次選舉中,統一俄羅斯黨更是把支持“普京計劃,俄羅斯的勝利”作為競選口號,而普京也未反對該黨以自己的名號進行宣傳。從普京的電視講話到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致市民的公開信,從繁華街頭的競選標語和招貼畫到手機短信、電話提示,在該黨聲勢浩大的造勢下,的確影響到選票的流向。

新法助力作用:根據普京總統二00四年提出的改革國家權力體系新計劃,自本屆始,國家杜馬取消單席位選區的選舉,新一屆四百五十名杜馬議員均按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只有得票率超過百分之七的政黨才有資格進入議會,并據得票率在政黨間分配杜馬議員席位,同時禁止多個黨派組成競選聯盟參選。新規則顯然對俄第一大黨統一俄羅斯黨是個利好,出現“大黨更強,小黨更弱”的政黨格局。
西方猛攻俄杜馬選舉
在數千萬俄羅斯人在橫跨11個時區的遼闊疆域上進行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投票的同時,西方對普京政治的群起攻之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西方媒體對普京使用了“貪婪”、“欺詐”等極其刻薄的字眼,宣稱“我們終于看透了他的靈魂”。而普京則公開警告西方不要插手俄羅斯選舉,號召俄羅斯人團結。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1993年杜馬選舉開始以來,這一次西方對俄羅斯攻擊最為強烈。一方面,這次選舉,所有民調都顯示普京強力支持的“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將以絕對優勢獲勝,認定俄民主進程在普京任內大幅倒退的西方顯然不太喜歡這種結果。另一方面,與此前俄羅斯政治史上任何一次政權交接相比,此次普京不會重復以往俄領導人下臺后即失去影響力的歷史軌跡。所謂的“后普京時代”很可能只是一個偽“后普京時代”,普京很可能充當俄羅斯的精神領袖,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西方對此又不能掌控,因此指責聲大大增加。
楊教授認為,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是戰略性的,很難有調和空間。普京在“9.11”后一度與西方回歸“蜜月”,但在霍多爾科夫斯基事件、伊拉克戰爭和別斯蘭事件的沖擊下,俄與西方的距離再次拉開。近來更是因美試圖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陷入僵局。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完成了從親西方到反西方過渡的一貫邏輯。此次杜馬選舉進一步提升俄羅斯的民族意識,加上普京此前痛斥反對派是西方走狗以及剛剛宣布停止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都使得西方與俄羅斯的對立更加尖銳。
對俄媒體傳出西方打算不承認俄杜馬選舉結果的報道,楊教授認為,西方完全否認也不現實,它們不過是打算借此質疑杜馬選舉的合法性,不會對俄羅斯產生多大影響。在普京執政下,俄對外政策越來越自信,開始重新以一個世界強國的姿態自居。事實上西方對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目前已經沒有什么好辦法,因為俄對西方的需要相對而言要小于西方對它的需要。西方擔心的不是俄羅斯不再是一個失敗國,而是擔心俄不只是滿足于收復失地。
俄羅斯的觀察家們也都無法掩飾內心的欣喜:今天的俄羅斯,不僅在國際舞臺上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勇氣,而且比10年前還要更加自信。當今國際能源市場的局勢令俄羅斯在很多地緣政治領域的作用與意義得到顯著提升。俄羅斯目前強大的經濟增長和擴張速度,甚至已可以單純依靠能源一項來影響世界經濟……
觀察家們也看出,現在當局欲恢復的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的大國思想,還有過去的一些口號――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就曾大膽放言:“俄羅斯要在20年內趕超美國。”
能源大國的“致富經”
眾所周知,石油天然氣資源一直是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支柱:石油出口比重在俄羅斯外貿出口份額中迄今仍占35%以上。而且,俄國家財政預算收入的52%也都是來自石油銷售收入。
據俄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俄羅斯去年石油開采量比前年增長了2.1%,達到4.8億噸,今年有望繼續增加;去年出口石油2.484億噸,占石油開采總量的51.8%,占燃料能源出口總額的52%,占整個出口總額的33.9%。去年俄石油出口創匯1061.2億美元,比2005年多49.8%。“今年年底俄羅斯有望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頭號石油開采國。我們的電能生產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開采居世界首位。”俄政府第一副總理梅德維杰夫年初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第35屆年會上自豪地說。
據俄政府預測,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后下降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潛力將在年底前徹底恢復,年底前俄羅斯人均工資將達到蘇聯和俄羅斯經濟時代的最高水平,明年9月1日起由國家預算支付工資人員的工資將再提高15%。由于生活水平和待遇的大幅度提高,俄政府16日還宣布“俄羅斯人才外流狀況已經結束”。像俄羅斯聯邦人口發展計劃、兒童計劃、教育計劃、住房計劃、養老金計劃、國防采購計劃、經濟特區計劃等都需要財政投入。而得益于能源收入,俄羅斯2006年8月提前還清了欠巴黎俱樂部約220億美元債務余額,這也是巴黎俱樂部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提前還款額。
一個國家的軍隊建設更是國力的象征,俄羅斯近年的國防開支逐年加大。2007年的國防撥款已達320多億美元。其中50%用于軍隊養護,50%用于軍隊發展。特別是從2001~2005年,俄羅斯陸、海軍許多復雜的問題得到解決――不僅優化了武裝力量的編制和結構,建立了戰略集團軍,拓展了各軍團和部隊的日常戰備能力,而且還分批改善和解決軍人及家屬的社會保障問題,為軍隊輕裝上陣解決了后顧之憂……這些支出無疑都離不開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給俄羅斯帶來的財政收入。

不過,俄政府似乎并不愿意正面承認國家對能源的過度依賴性。庫德林6月14日曾在第十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這樣表示:“俄羅斯經濟對高油價的依賴正在持續降低……”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俄羅斯2003年開始設立穩定基金,2004年俄政府就開始動用部分基金用以彌補俄羅斯養老金赤字和提前償還外債。
俄著名歷史學教授科雷洛夫認為,俄羅斯的政治精英們有時太急于想脫掉“能源大國”這頂帽子,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能源所擁有的內在潛力和外在威力:俄羅斯除了用能源出口創收之外,還能以此來獲得歐洲的先進技術。因為能源對當代科學而言是一個特別的領域。靠俄羅斯現有的技術條件,一些地形、地質情況十分復雜的海洋大陸架和嚴寒地區能源產地的開采、運輸已經行不通。尤其是隨著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對其他替代資源的需求興趣也在不斷加大――而俄羅斯單靠自己已經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為預防國際油價下跌和彌補財政不時之需,俄羅斯開始設立穩定基金,將石油出口所得的額外收入存入其中。比如,如果俄羅斯“烏拉爾”牌石油的價格超過每桶27美元,由此形成的石油超額收入將被計提存入穩定基金中。僅2002~2005年間,俄羅斯從出口石油中便獲得了大約1580億美元的這種額外收入。俄總統普京就這些錢的用途明令兩點:一部分可用于開展盈利性業務;另一部分則是政府的不可動用儲備,務必要留給子孫后代。
俄羅斯在對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能源助俄羅斯變成了偉大的國家。未來10年內,能源的作用仍不可替代,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意義更大。而且,世界對俄羅斯這個大國能源的興趣不僅不會降低,而且只會增大。”俄工業與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12~15日在羅馬召開的第20屆世界能源大會(WEC-2007)上信心十足地說。
俄羅斯的自信是有理由的。比如,西歐和中歐是俄羅斯強大的天然氣市場,歐盟15個國家天然氣需求數量的?20%及中歐三分之二的天然氣需求都來自俄羅斯。同時,歐洲目前四分之一的電力要靠天然氣生產,到2016年,這個份額還將擴大到30%。也就是說,歐洲將越來越依賴俄羅斯。尤其是像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等某些歐盟國家,其整個天然氣都依靠從俄羅斯進口。另外,德國使用天然氣的43%、法國使用天然氣的27%也都依靠俄羅斯供應,斯洛伐克、捷克和波蘭購買量占俄羅斯出口中歐天然氣的72%。根據歐盟委員會的預測,到2050年,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將增長到50%。再有,無論是俄羅斯公司同國外公司爭奪薩哈林以及俄境內其他能源產地股權,還是與其他國家對里海、中東、非洲等地的能源爭奪戰,最后看起來均以俄羅斯的勝利而告終;尤其是同獨聯體能源過境國家的數場油氣爭端,每一次都足以讓西方國家為此心驚肉跳。
以薩哈林-2號項目為例:由于俄羅斯與外國許多大型能源合作開發協議均簽署于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國際油價與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再維持原來的產品分成協議,必然會損害俄羅斯的利益。因此,“吊銷許可”只是俄政府“嚇唬”外國投資公司,以便獲得更多利益的一個手段。而重新簽訂分成協議又會損害俄羅斯的國際聲望。于是,讓俄氣獲得薩哈林-2號項目股權便是最理想的辦法。何況俄羅斯長期以來欠缺液化氣生產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只有殼牌作出妥協俄氣的愿望才能夠實現。
正因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如此高的依存度,西方國家不得不多次發出警告:西歐對外國能源,尤其是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將使美國的北約盟國和友好國家在突發能源供應中斷的情況下經不起打擊,這可能被用作新的“能源武器”。德國Capgemini咨詢公司在13日發布的2007年歐洲能源市場報告中也指出,歐盟遭遇了俄羅斯的天然氣輸出擴張,而俄羅斯要為進入歐盟市場而斗爭。歐盟和俄羅斯在能源戰略方面的分歧將為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但可以肯定的是,幾年之內歐盟根本無法擺脫俄羅斯的能源壓力。
西方國家還一直堅信普京干預俄羅斯的對外能源政策。俄羅斯著名戰略分析家斯密洛夫在自己的《能源超級大國》一書中也這樣寫道:普京通過能源關于把俄羅斯變成超級大國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
不過,能源雖然給俄羅斯的內政和外交帶來了絕對的自信,但俄羅斯卻只想把它作為迅速“和平崛起”的一個跳板。俄總統助理舒瓦洛夫在俄-美年度商會后便毫不掩飾地說:“俄羅斯未來10年將躋身世界六大經濟強國之列,2025年前還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屆時,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將起到相當的作用。而且,這種力量的增長并不是依賴出口能源,而是靠輸出技術。”
能源擴張的前提:能源國有和一體化戰略
俄羅斯的經濟復蘇從普京開始。從2000年普京當政之后,克里姆林宮便開始逐步實行將能源收歸國有的戰略決策。
比如,羅斯石油公司是俄羅斯國有能源公司。該公司今年已成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石油公司。其擁有的石油儲藏完全可以“養活”俄羅斯30~40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目前更是世界天然氣最富有的公司,目前擁有175家子公司,掌握著全球17%以上的天然氣儲量,而且每年還在繼續獲得大量新的氣田。其擁有15.5萬公里的長距離、大口徑、高壓輸氣管線。其每年開采的天然氣量占世界總開采量的五分之一,占全俄天然氣總產量的85.5%。即使按照目前的儲量來看,也已足夠俄羅斯使用80年。
考慮到能源資源的有限性,俄第一副總理梅德維杰夫10月22日在接受德國電視二臺(ZDF)采訪時就坦言,俄羅斯當然要發展自然資源和能源行業,只是要“更理智和更聰明”――在高技術設備生產上投資越多,產品的附加值越高,對國家越有利。
俄羅斯國家杜馬能源、運輸及通訊委員會石油綜合體負責人加里洽寧認為,由于國家直到今天依然主要依賴能源的支持來發展經濟,因此這是國家經濟的弱點。俄羅斯目前國家對燃料市場的壟斷趨勢越來越加劇,而石油開采和加工技術卻越來越低。數十年來,俄羅斯沒有建立一座新的石油加工廠;而且,能源及運輸管線在俄羅斯境內分布也極不均勻。無疑,俄羅斯當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弱點,因此說,俄羅斯制定自己的能源發展戰略到2020年這么遠絕非偶然。俄羅斯“統一俄羅斯黨”主席團成員及國家杜馬能源、運輸和通訊委員會主席亞澤夫強調,國家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戰略應當達到這樣的發展:保證“門對門”、“點對點”運輸。據俄工業與能源部專家估算,等到統一能源管道體系徹底形成,在統一出口體系下整體花費和損耗將至少降低30%以上。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部長安德洛索夫日前還對外界宣布,政府將投資3億盧布用于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的成立和發展。今后俄羅斯石油及石油產品銷售和出口均須通過該交易所進行。這無疑又為俄政府掌控能源資源的流向加上了一道堅實的保險。
斯密洛夫在《能源超級大國》中分析說,盡管普京反對自己的第三任期,但大家一致認為他絕對不會從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領域消失。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他將主宰在俄羅斯乃至世界經濟舞臺上起決定作用的能源領域。據斯密洛夫判斷,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羅斯石油公司將很快合并。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國有)作為能源出口的保護者也將參與合并之中。另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早已擁有統一電力公司50%以上的股份。從這點看,兩家公司變成一家似乎也是順理成章。至于許多目前存在的私營小型能源公司,斯密洛夫認為,俄國有能源企業目前僅在俄羅斯16個主要能源產地就掌握著整個國家50%的能源儲藏,而私營生產者在全國才擁有其中的14%。他因此毫不懷疑,假以時日,這些非國有能源企業恐怕“會因各種原因而慢慢餓死”。
梅德韋杰夫請求普京當總理的考慮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日前表態支持第一副總理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參選明年3月的總統選舉。梅德韋杰夫隨后發表電視講話。講話只有短短3分鐘,卻給俄羅斯政壇投下又一枚“深水炸彈”。在總統候選提名得到普京首肯后,梅德韋杰夫公開表示,如果當選總統,希望邀請普京出任總理。普京當天沒有對此作出回應。分析人士認為,如能實現,這將是一種“夢幻組合”,但不排除這是梅德韋杰夫的一種選戰策略。梅德韋杰夫先是稱贊說,普京阻止了俄羅斯經濟和社會的崩潰,消除了內亂風險,“因此,我認為,對我們國家來說,極其重要的是,要把弗拉基米爾·普京放在最重要的政府位置――俄羅斯政府首腦職位上”。但大多數觀察人士相信,普京尚未最終決定卸任后的去向。莫斯科國際政治分析研究所負責人葉夫根尼·米琴科認為,梅德韋杰夫的表態背后有兩種可能,“A計劃――普京真的出任政府總理;B計劃――這是一種選戰策略,以確保梅德韋杰夫在普京支持下,第一輪選舉就能勝出”。

普京對政府總理一職并不陌生。在接替葉利欽成為俄羅斯總統前,普京1999年曾短暫出任聯邦政府總理。今年10月,普京曾表示,他有可能考慮出任政府總理。路透社10日列出普京的4種可能去向。
一,出任政府總理。鑒于統一俄羅斯黨在議會的統治地位,再加上潛在總統繼任者的愿望,如果普京接受,出任總理幾無障礙。這種選項的不利因素是:根據俄羅斯憲法,總理權限小于總統;總統經議會同意,可解除總理職務。但憲法也規定,一旦總統“無法履行職責”,總理將代行總統職權。
二,擔任俄羅斯-白俄羅斯聯盟領導人。普京本周將出訪白俄羅斯,如果能就成立俄白聯盟達成一致,普京有望擔任新聯盟領導人,從而在不抵觸俄憲法前提下,擁有最高權威。但克里姆林宮官員此前稱這只是外界的一種“臆想”。
三,“國家領袖”。支持普京的俄羅斯一些團體呼吁普京以“國家領袖”的抽象身份繼續保持影響力。
四,其他可能。如領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或掌管對俄外交和國防安全有強大影響力的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路透社說,俄國家安全委員會首腦空缺已有數月。
普京告別克里姆林宮之后,繼續保持強有力的影響力早已不是懸念。稍有懸念的是,他以什么頭銜,以什么方式來繼續影響俄羅斯的走向。他的支持者甚至認為他應該成為“民族領袖”。
“梅德韋杰夫認為,確保普京處在俄羅斯最高行政權力的位置上,處在俄羅斯聯邦的政府首腦位置上,是至關重要的。”梅德韋杰夫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Vesti-24頻道的全國講話中表示。“是他帶領俄羅斯最大的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在國家杜馬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梅德韋杰夫說,“只有在這樣的形式下,新的立法行政機關才能展開有效的工作。”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俄羅斯中亞研究室副主任強曉云表示,梅德韋杰夫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之后,馬上作出這樣的舉動,可能是出于個人的支持或者整個政黨體系操作的原因。強曉云說,梅德韋杰夫只有42歲,需要一位有經驗的人來扶持他。普京與梅德韋杰夫相識超過17年,并且一起共事多年,所以梅德韋杰夫會支持普京出任總理。此外,也不排除這幾個主要政黨領袖在一起商討協商后的決定,希望將普京留在政治中心。梅德韋杰夫還表示,“世界對俄羅斯的觀念已經改變了,他們不再向教育學童一樣地對我們指手畫腳。他們尊重我們、認同我們。在世界社區中,俄羅斯已經回到了絕對優勢的位置。”
梅德韋杰夫對普京在重建國家軍力方面的努力作出贊揚,他說,“我們的軍事防衛和安全力量一直在增加。”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被提名,與支持普京政策有關。在選舉之后,俄羅斯必須繼續執行普京在過去8年來的政策,并且會把提高公民收入作為主要任務。
強曉云在談到普京是否會擔任總理一職以及俄未來的政治走向時說,“如果普京同意擔任總理,就不需要修改俄羅斯憲法,也能維持普京的政權。無論是俄羅斯的總統、總理或是議會,都會處在主要政黨的框架內。整個領導班子沒有太大變動,只是個人位置發生改變,這對保證俄羅斯政局穩定以及經濟繼續發展都有好處,也是老百姓最想看到的。”
對于普京成為總理是否會架空總統,給俄羅斯政體帶來改變,強曉云表示,俄羅斯的政治體制不會改變。如果要改變政體,就需要修改憲法,而俄羅斯希望在政治民主上靠攏西方發達國家。普京在擔任總統時制定好了一系列的綱領性政策,總統、總理以及議會都從屬于大的團體,他們會繼續執行這些政策的實施。
普京為何選擇梅德韋杰夫
據俄媒體報道,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俄羅斯農業黨和公民力量黨4黨聯合提名第一副總理梅德韋杰夫為下屆總統候選人。普京12月10日在會見4黨領導人時對這一建議表示“完全贊同”。
俄羅斯總統普京10日表態支持俄第一副總理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作為總統候選人參加下屆總統選舉。在包括現任總理祖布科夫、第一副總理伊萬諾夫等人組成的總統熱門人選中,低調的梅德韋杰夫最終贏得了普京的青睞。
鑒于普京在俄羅斯的崇高威望,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梅德韋杰夫有望在明年3月的俄羅斯總統大選中當選總統,成為普京的接班人。
在諸位熱門人選中,出線的為什么會是梅德韋杰夫呢?筆者以為,這是因為,在普京看來,選擇梅德韋杰夫,能使他在卸任總統后俄羅斯繼續普京路線得到最大的保障。
普京的信任是梅德韋杰夫最大的優勢。如果沒有普京,梅德韋杰夫或許將一直在大學任教。能夠長期擔任普京的“大內總管”,顯然離不開他對普京的高度忠誠;高度的忠誠則換來了普京的一貫信任。
普京倚重梅德韋杰夫還因為他的才干。梅德韋杰夫是一名法律專家。可以說,雖然年齡僅40出頭,但普京給了梅德韋杰夫充分的鍛煉機會,而梅德韋杰夫也沒有讓普京失望。
梅德韋杰夫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他的“背景”。在目前的俄羅斯,強力部門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梅德韋杰夫在進入克里姆林宮之前,僅是一名教師,唯一的依靠就是總統普京。
對普京來說,選擇一名非強力部門出身的接班人,有助于抑制強力部門的影響力,維持俄羅斯政壇的某種平衡,從而便于自己繼續發揮影響力。
簡而言之,比祖布科夫等人更值得信任,比伊萬諾夫更加忠誠,這就是梅德韋杰夫最終出線的主要原因。 ■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