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美國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這里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主要國際組織的高官齊聚一堂,表達和平愿望,探求和平之路。這是自1991年馬德里和會以來,國際社會就中東問題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是有關各方廣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結果,反映了國際社會通過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實現中東公正、持久、全面和平的殷切期盼。

癥結是土地與和平問題
中東問題國際會議舉世矚目,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籌備時間漫長。自美國總統布什今年7月提出召開會議建議,至今已過去4個多月,其間美國國務卿賴斯8次訪問中東,頻繁穿梭調停,直到近日才將有關議程敲定,可謂心機費盡。二是與會陣容強大。參會者中除了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八國集團成員的代表外,還有敘利亞等16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阿以代表能同坐一個屋檐下,尋找消弭敵意的途徑,本身就是一大亮點。三是所議問題復雜。中東沖突由來已久,是當今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之一。阿以之間要化解諸多矛盾、消除百年積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涉及邊界劃分、耶路撒冷歸屬、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等棘手難題,要徹底擺平,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盡管難度很大,人們仍期待安納波利斯和會能使中東和平列車重新啟動。
中東和談的癥結是土地與和平問題。阿拉伯人要收回被以色列侵占的土地,以色列要阿拉伯國家給它以和平與安全。聯合國有關決議是和談的基礎,40年前安理會通過的第242號決議,就把土地與和平聯系起來了,其核心內容是:以色列撤出所占領的土地,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和平生存權利,這就是國際公認的“土地換和平”原則。上世紀70年代末,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埃以簽訂了和平協議并正式建交。1994年,以色列同約旦簽署和約并實現關系正常化,次年,約旦從以軍手中收回340平方公里失地主權。這些都是“土地換和平”的成功范例。今后,巴以、敘以和黎以爭端要獲得合理解決,同樣不可能背棄“土地換和平”原則。
如果說海灣戰爭后,馬德里和會是阿以沖突進入全面政治解決階段的一個“開幕式”,那么伊拉克戰爭后,安納波利斯和會則是促進中東和談的又一個“新起點”。這次會議雖然沒有取得具體的突破性成果,但巴以達成了《共同諒解文件》,再次喚起了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特別關注。巴以在會上承諾,雙方同意立即進行談判,以期在明年年底前達成一項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和平條約。就目前形勢而言,巴以恢復歷經挫折并已停滯多年的和談,符合各方利益。雙方應當抓住機遇,建立互信,切實實施后續步驟,爭取早日達成最終地位協議,實現巴以“兩個國家”和睦共處,進而帶動敘以和黎以爭端的解決,讓和平的陽光普照中東大地。
巴以必須作出“艱難妥協”
此次中東和會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舉行。在會議啟動前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官員連續工作11小時起草一份聯合聲明,作為會后可能啟動的中東和平談判的基礎。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包括沙特阿拉伯和敘利亞等不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這是布什就中東問題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

布什在白宮與巴以雙方領導人舉行了會談,并敦促雙方作出必要的“艱難妥協”,從而創建一個跟以色列和平共處的巴勒斯坦國。布什說,他對重啟和平談判“持樂觀態度”,他代表美國向所有渴望實現中東和平及自由的人作出承諾。布什表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艱難的妥協,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均已選出對此作出承諾的領導人。”當天早些時候,在中東和會召開前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談判代表仍在努力就框架文件達成共識。
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說,在以色列要求以“猶太人國家”得到承認的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分歧。聯合聲明也因為很多細節問題而陷入僵局。另據路透社27日報道,沙特外交大臣沙特·費薩爾在出席中東和會前表示,美國已承諾談判將在一年內結束。沙特·費薩爾對《中東日報》記者說,沙特之所以決定參加這次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舉行的會議,是因為會議將解決巴以爭端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中東日報》援引費薩爾的話說:“重要因素是確定了談判的最后期限,因此,談判不會變得無休無止,這是主辦這次會議的美國政府作出的承諾,它答應時間不會超過一年。”
解決巴以爭端的“最后一試”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總統布什將于2009年1月卸任,任期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他提議召開中東和會,為解決巴以爭端作“最后一試”,這表明他試圖以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來挽回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修補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日益受損的國際形象。
但是,布什的初衷能否實現,關鍵仍在于美國政府能否改變其一貫的不平衡的中東政策。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發表社論認為,僅僅召開中東和會是不夠的,而追求媒體宣傳效果只會導致世人的反感和助長中東地區的暴力活動。文章指出:“布什必須證明他擁有一項清晰的安納波利斯會后戰略及政治選擇,并將它們在任期最后所剩的14個月中加以貫徹。”
以色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巴以周邊國家等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將參加這次會議。但是,與會代表的齊全并不意味著會議將一帆風順。作為與會者中最主要矛盾的雙方,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和以色列政府幾乎在會議所有可能涉及的問題上都存在分歧。雙方一直試圖在和會召開之前就有關巴以雙方未來談判框架的共同文件內容達成一致,但由于分歧太大始終未能如愿。
這些分歧既有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是否要有明確的時間表,也包括巴勒斯坦是否要承認以色列是一個猶太人國家等等。巴以雙方對文件條款已反復增減刪改,卻仍然找不到多少“共同語言”。
從今年7月16日布什發出召開此次會議的公開倡議到本月20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布開會日期,中東和會的準備工作經歷了4個多月的周折。這再次顯示,解決中東矛盾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從1991年10月第一次中東和會召開以來,巴以和平進程已多次經歷挫折和停滯,期間中東地區局勢未見好轉,暴力沖突頻仍。布什提出“建立巴勒斯坦國,實現巴以和平相處”的口號也已4年有余,然而有關方面始終沒有找到解決巴以最終邊界劃分、耶路撒冷地位以及巴勒斯坦難民回歸被占領土這三大核心問題的方案,巴勒斯坦建國也難以實現。此外,敘以雙方圍繞被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的矛盾也長期得不到解決。巴勒斯坦內部分裂也影響其談判立場。就在26日,抵制中東和會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加沙發起反中東和會會議,警告巴談判小組不要作出任何讓步。
如今,布什政府試圖借這次中東和會重啟巴以和談,但國際社會的態度已比上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進程啟動階段冷靜得多,不僅是阿拉伯方面,連以色列也認識到,對重啟停滯多年的中東和平進程,一次會議的推動作用相當有限。當然,從巴以雙方的角度來看,中東和會畢竟為解決巴以矛盾、重啟中東和平進程提供了契機。分析人士認為,巴以雙方雖然沒有就共同文件達成一致,但畢竟進行了認真的談判,在許多方面縮小了分歧,這為將來進一步和談奠定了基礎,而安納波利斯的中東和會將是重啟中東和平進程的一個象征。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中斷七年之久的巴以和談終于重新起步,盡管規模巨大,但是本次會議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巴以矛盾還是個未知數。分析人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巴勒斯坦問題只是此次會談的幌子,布什更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達到孤立伊朗的目的。

應該說,布什上任七年來一直對巴勒斯坦問題不怎么感興趣。在他看來,前任總統克林頓花費八年時間都沒有取得突破的復雜問題,他似乎沒有信心解決,否則他也不會讓巴以和談一停就是七年。但是就在伊朗核危機日趨緊張的時刻,布什卻打出了巴勒斯坦牌,其目的確實值得推敲。從某種意義上說,布什實際上是把巴勒斯坦問題當作解決伊朗核危機的一張王牌。有分析指出,布什希望通過這次和談逼以色列作出讓步,以換取阿拉伯國家在伊朗問題上的支持,至少是中立的立場。最后時刻才臨時決定參加本次和談的敘利亞,應該是布什這張牌目前取得的最好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計劃開三天的巴以和談已經被壓縮到一天。有意思的是,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將會是唯一被布什留下來的客人,會后第二天兩人將繼續進行會談。這或許從另一個方面驗證了本文開頭的觀點,即巴勒斯坦問題只是此次巴以和談的幌子,伊朗才是美國舞劍的真正對象。
既然美國人已經出招了,伊朗方面的接招也是毫不含糊,因為伊朗政府很清楚目前的局勢。就在這次中東和會召開前一天,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公開聲稱這次會議注定失敗。與此同時,伊朗軍方宣布其新型潛艇和海軍驅逐艦將于本周晚些時候下水。伊朗方面這樣的舉動顯然是做給美國人看的。
或許是伊朗人覺得這樣的反擊還不夠分量,伊朗國防部長又在27日宣布,伊朗已經制成新型彈道導彈,該型號導彈射程2000公里。這意味著伊朗的導彈不僅可以威脅到霍爾木茲海峽上的美國航空母艦,還可以覆蓋以色列全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天也正是中東和會開幕的日子。
充滿恐懼與希望的巴建國之路
安納波利斯國際會議曲終人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導人當著布什總統的面,向全世界發出了信誓旦旦的和平保證,一個盼望已久的巴勒斯坦國似乎會在明年向人們走來。但是,美國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巴勒斯坦建國的道路上充滿恐懼、挑戰與希望。
巴以明年可能達成和平協議的希望之一是布什政府的覺醒。布什總統7年前上臺時,在中東和平問題上袒護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導人采取不理睬的政策。如今布什的對外政策逐步回歸,在巴以和談問題上開始進行斡旋,安納波利斯會議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希望之二是,阿拉伯溫和國家有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所有的阿拉伯溫和國家這次都派代表與會,他們的與會并不是喜歡巴勒斯坦或以色列,而是因為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阿以沖突和伊拉克戰爭,所有這些使中東地區的沮喪和失望達到一觸即發的危險程度。阿拉伯溫和國家認為,即使布什在剩下的任期內不能取得成果,也要讓下一任美國總統馬上著手推動巴以和平進程。

希望之三是,巴以兩國有遠見的政治領導人都希望走出暴力與恐怖的怪圈。由于長年累月的戰爭、沖突和永無休止的暴力,巴以兩國的仇恨越結越深。若要達成和平協議,需要借助國際社會的幫助與支持,平息兩國內的疑慮和抵制。
然而,巴勒斯坦建國之路充滿挑戰。挑戰之一是,激進的哈馬斯掌握著加沙地帶的150萬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的存在。可以預料,阿巴斯與以色列談判達成的任何協議,今后都會遭到哈馬斯的抵制。
挑戰之二是,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地位不穩固。奧爾默特領導著一個脆弱的聯合政府,內部在巴以談判問題上出現分歧。以色列發生抗議安納波利斯國際會議的萬人示威游行,反對放棄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此外,奧爾默特面臨受賄的刑事調查,在國內聲望很低。因此,奧爾默特今后與阿巴斯達成的任何妥協讓步,都有可能在以色列政壇引發地震。
挑戰之三是,孤立伊朗與哈馬斯的戰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巴以沖突。美國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安納波利斯會議制訂的目標明年獲得成功的希望渺茫,除非巴以領導人為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制訂出一個可行的戰略。孤立極端分子和封鎖加沙的政策只會使暴力恐怖活動泛濫成災。
年久失修的巴以和平列車在美國與國際社會的推動下緩緩駛出車站,奔向2008年建立巴勒斯坦國的目標。巴勒斯坦人民希望乘上這趟和平列車,遠離痛苦不堪的恐懼日子。
中東和會成果幾何
世人關注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27日在美國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巴勒斯坦同以色列達成了《共同諒解文件》,并表示將努力爭取在2008年年底前達成內容廣泛的和平協議。這使國際社會對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再次燃起希望。但巴以是否能在接下來的會談中取得實質進展,能否落實這一文件,直接關系到中東和平進程是否能夠真正重啟。
此次會議的最大亮點是巴以領導人就《共同諒解文件》達成一致。此外,實現巴以和平有了時間表。在會議開幕式上,美國總統布什在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陪同下宣布:巴以領導人將盡一切努力爭取在2008年年底前達成一項廣泛的和平協議。
巴以能在會議開始前最后一刻就會議共同文件達成共識,是因為它或多或少地滿足了雙方的需求:從巴方看,巴人建國這一崇高目標在國際社會的共同監督下得到了各方的正式確認;對于以色列方面,巴以問題出現轉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在以國內實施的暴力活動。
從布什的講話看,布什政府對于召開這次會議采取了相對務實的態度。布什宣稱:會議并不指望巴以雙方達成和平協議,而是為了鼓勵兩者在會后開始就彼此間的矛盾進行認真和富有實質內容的談判。布什坦言,在巴以流血沖突延續了幾十年的今天,實現巴勒斯坦建國和巴以和平相處絕非易事。
輿論肯定了布什政府的這一態度,但同時也明確指出,盡管布什口頭上承認解決巴以爭端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但其在任期只剩一年多的時候倉促推出執行難度如此之大的巴以和平時間表,這反映了布什政府為謀求政治資本而在巴以問題上的一種急于求成的心態。
分析人士指出,《共同諒解文件》為巴以邁向和平之路提供了框架和機制。但這一文件能否得到真正履行,目前還難以斷言。巴以爭端由來已久,這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積怨很深,且這些矛盾關乎對方的重要利益。因此,很難想像任何一位代表巴勒斯坦或以色列利益的領導人能夠輕易作出“痛苦的妥協”。從這個意義上說,巴以矛盾的尖銳性和復雜性不光考驗雙方領導人在未來談判中的靈活性,而且是對雙方百姓能否捐棄前嫌、真正接納對方的一個重要考驗。
從1991年第一次中東和會以來,有關巴以和平的重要文件和協議不可勝數,但這些文件并沒有能阻止中東地區的暴力沖突,破解巴以之間的矛盾。和約和協議并不等于和平,能否和如何落實這些協議,對締造和平更為重要。
缺乏實質性內容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布什政府為中東和會的召開頗費心機,一方面是想讓多年來名存實亡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起死回生,使多年前作出的實現巴勒斯坦建國和巴以和平相處的承諾不至成為笑柄;另一方面,布什也希望這一會議取得成果,從而為自己添加一些值得稱道的政績。
布什出任美國總統以來一直試圖推行大中東計劃,以推動中東地區實行所謂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改革”,而解決巴以爭端,推翻薩達姆政權,將伊拉克樹為中東“民主樣板”屬于這一計劃的核心內容。但伊拉克亂局打亂了布什的整體部署,使美國陷入困境。有分析認為,在百般困難的形勢下,布什政府選擇召開中東和會,是試圖通過解決巴以爭端來挽回顏面,緩和同阿拉伯國家的緊張關系。有跡象表明,美國正在加大對以色列的壓力,以期在解決巴以爭端方面能拿出一些成績。
除上述考慮之外,召開中東和會還可能是布什政府為擺脫民主黨在各個方面的攻擊,并乘朝鮮核問題取得突破之勢,爭取在外交領域尋找新突破口的一種再嘗試。但是鑒于巴以爭端、阿以爭端,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矛盾的尖銳性和復雜性,以及美國袒護支持以色列的基本立場,恐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主導下的中東和會難以從根本上擺脫形式大于內容這樣一個基本規律。

背景資料:
一.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是指2003年4月30日由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聯合推出的一項旨在和平解決巴以沖突的計劃。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并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猶太人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65377;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征的巴勒斯坦國#65377;此后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并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65377;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65377;由于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65377;2003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65377;
盡管以色列此后根據自行提出的單邊行動計劃于2005年8月開始從加沙地帶撤離,但單邊行動計劃與“路線圖”計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65377;
二.巴以問題由來與現狀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65380;加沙#65380;約旦河西岸和約旦#65377;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65377;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6537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被英分為東西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65380;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65377;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有關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65377;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65377;這項決議因偏袒以色列而遭到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65377;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65377;
以色列宣布建國后,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65377;以色列通過戰爭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65377;此后,以在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占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65377;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65377;從此,巴開始了反以武裝斗爭#65377;但多年的流血沖突使雙方認識到,戰爭無法達到消滅對方的目的#65377;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65377;
1991年10月中東和會在馬德里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65377;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65377;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65377;根據宣言,1994年5月,巴勒斯坦首先在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實行自治#65377;1995年以軍先后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后,除加沙地帶外,巴在約旦河西岸90%以上的領土內實現了自治,但目前約旦河西岸仍有100多個猶太人定居點,約20萬人#65377;2005年8月,以實施單邊行動計劃,從加沙地帶撤離,徹底結束對加沙地帶的占領#65377;
由于巴以沖突不斷以及雙方在耶路撒冷歸屬#65380;猶太人定居點#65380;巴難民回歸#65380;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嚴重,巴以最終地位談判自2000年7月戴維營峰會中斷后擱淺至今#65377;
三.巴以爭端的主要問題
根據1993年巴以簽署的奧斯陸協議,巴以爭端中的棘手問題將在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65377;這些棘手問題主要包括:耶路撒冷地位#65380;巴以邊界劃分#65380;巴難民回歸#65380;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分配等#65377;由于在上述問題上分歧巨大,巴以至今未能簽署永久性和平協議#65377;
一是耶路撒冷地位問題#65377;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區中部,是猶太教#65380;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圣地#65377;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由聯合國管理#65377;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65380;西兩個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數的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占領,猶太人為主體的西區被以占領#65377;1967年以占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65377;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領土的一部分,以必須全部放棄#65377;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國,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65377;
二是邊界劃分問題#65377;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約1.49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占約1.15萬平方公里#65377;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65377;但“阿拉伯國”因阿拉伯人拒絕分治決議沒有誕生#65377;在隨后爆發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占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65380;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在內全部“阿拉伯國”領土#65377;聯合國安理會先后通過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要求以撤出所占領土#65377;長期以來,巴方堅持并決心將在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邊界內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以政府則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65377;
三是猶太人定居點問題#65377;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65377;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后,以開始在被占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65377;幾十年間,以先后建立了200多個定居點#65377;在巴以和談中,巴方一直要求以必須拆除所有定居點#65377;2005年8月,以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撤出位于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4個位于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點#65377;目前,以在約旦河西岸還有100多個定居點,人口約20多萬#65377;
四是難民回歸問題#65377;巴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產物#65377;戰爭先后導致100多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65377;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5年,登記在冊的巴難民已超過440萬,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外,這些難民主要分布在約旦#65380;黎巴嫩#65380;敘利亞#65377;根據聯合國1948年通過第194號決議,巴難民具有回歸權#65377;但難民能否回歸#65380;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65380;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65380;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65377;因此,在巴以和談中,以方堅持巴難民就地安置,反對回歸#65377;
五是水資源分配問題#65377;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包括地表水#65380;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65377;在數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65377;另外,巴以關于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65380;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65377;因此,以反對徹底同巴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65377;巴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與以共同管理水資源#65377;■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