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要讓人們像“抱抱團”所提倡的那樣自由擁抱的話,不如倡導人們先從擁抱身邊的親人開始。
近日一個新名詞“抱抱團”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一些城市里的年輕人通過網絡自發來到街頭,舉著“抱一抱——來自陌生人的關懷”等字樣的標語牌,開展與陌生人互相擁抱的行為,這些“抱抱團”的發起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那些原本擦肩而過的人們,因為這樣的活動影響,學會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真心微笑。
其實把“抱抱團”或者說“自由擁抱”這個概念最早向世界推行的是美國人賈森·亨特,活動的靈感來自于他去世的母親。5年前亨特在母親的葬禮上聽到許多關于母親的事跡,得到過亨特母親幫助關心過的人回憶從她那里得到的溫暖。一方面受到母親故事的感召,另一方面感覺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提供的溫暖來克服喪母的悲痛,亨特做了個寫著“真情擁抱”的紙牌走上家鄉的大街。第一個與他“真情擁抱”的人是一個路過的姑娘,她停了下來,看了看紙板,毫不猶豫地向亨特張開了雙臂。從這一天起,“Free Hugs”這個關于愛和分享的運動開始在全美國蔓延。今年,一位名叫Juan Mann的澳洲男子在悉尼鬧市街頭手舉“自由擁抱”的牌子將這項運動推向了全球化的網絡世界。他在大街上舉著牌子,上面寫著“Free Hugs”,讓大家體驗擁抱帶來的快樂和溫暖的感覺。
而把Free Hugs帶到中國的是長沙的一位年輕人,他在網絡上看到Juan Mann的活動后十分感動,于是和幾個熱心的網友在長沙組成了中國第一個“抱抱團”。他們在長沙某步行街組織了第一次擁抱活動,并把當天的活動制作成視頻上傳到了互聯網。隨著視頻的網絡傳播,抱抱團活動熱潮蔓延全國……一夜之間,北京、南京、廣州、天津、成都、海南等地紛紛成立“抱抱團俱樂部”,號召人與人之間真心擁抱的浪潮似乎一日高過一日。
其實,我是十分喜歡這項活動本身的內涵的,“擁抱”這個詞語,本身便代表了溫暖、善意、理解、寬容等等諸多美好的愿望,如果人與人素昧平生,都可以相互關愛,相互擁抱,這該是一個多么美麗的世界!
只是,這樣的行動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里可行嗎?在我們這樣一個情感表達非常含蓄的國家里,每一個人都學會擁抱了嗎?我們都懂得擁抱嗎?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里,我們曾經擁抱過誰?我們又被誰曾經熱烈地擁抱過?在我自己個人的記憶里,似乎從未曾有過。
以我自己來說,這些年,回家離家不知有多少次,每一次在機場看見年邁的雙親和家人接我送我,都有一種想擁抱他們的沖動,然而每一次都因為害羞而沒有做到,只是一個人在躲起來后熱淚長流;也曾經有過很多次,在我人生最感失意痛苦的時候,心里是多么盼望身邊的家人或者朋友什么都不必說,只是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就已足夠,然而沒有,我也相信,他們的心里有過類似的沖動,只是因為種種微妙的原因,最終放棄了。可悲還是可嘆,我們應該承認,有許多東西從小到大壓抑了我們的心靈。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不曾與親人、朋友相互擁抱過,我們或是因為沒有想到,或是因為羞澀,錯失了一次次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愛的交流。如果真的要讓人們像“抱抱團”所提倡的那樣自由擁抱的話,不如倡導人們先從擁抱身邊的親人開始。
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人都不曾擁抱過,都不曾表達過內心的愛,只是盲目地在熱鬧的街頭,趕時髦似的和陌生人擁抱一下,便失去了自由擁抱本身所提倡的“愛與分享”的初衷。我當然不是否定“抱抱團”成員的良苦用心,至少他們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人世間還有一群群真誠善良的人們,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愛做著力所能及的努力,他們的出現,讓人感動溫暖。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還無法適應與一個陌生人擁抱,但至少我們在看到“自由擁抱”的倡議時,可以有所觸動,可以有所感悟,并由此學會關心、善待和珍惜身邊的人,由此學習如何表達內心的關愛,這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吧。
(管孝明摘自《聯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