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漢字“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因此,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系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建議我國放棄中國龍的標志形象。
“龍”在中西文化間的差異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卻不然,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龍(dragon)視為邪惡勢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龍被描述為一種巨型怪獸,形似鱷魚,身披鱗甲,長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飛行,還能噴火,兇猛異常,破壞力極大。正因為如此,西方神話故事中有許多英雄斬殺惡龍的情節,龍成為勇士揚名的犧牲品。
在希臘神話中,國王播下了龍牙,長成了相互殘殺的武士,后來“播種龍牙”(plant dragon teeth)在英語中意味著挑起戰爭。太陽神阿波羅用他那百發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給人類帶來無限災難的巨龍皮松(Python),為民除了害。在圣經故事中,龍是罪惡的化身,人們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大龍”(the great dragon),基督圣徒都把殺死龍作為榮耀,引以為豪。
專家關于中國形象標志的建議
考慮到包括“龍”在內的一些中國形象標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誤讀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吳友富建議,中國國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間上分塊,在時間上分段。在顧及歷史因素的同時,考慮當代的時代特色,考慮到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不同文化特色與特征。此外,還要有所考慮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
吳友富指出,西方世界對東方佛教和儒家文化是心存偏見的。而其實中國的儒釋道三家,追求的是修身養性,倡導的是以民為本,天人合一,充分體現出了人性。因此,在重塑和構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時,應該非常重視和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積極元素,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重塑出能夠真正代表當今中國形象的標志物和載體。
上海教授認為龍是帝王屬性
正在韓國工作的上外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金立鑫,在自己的博客上力挺上外黨委書記吳友富。他明確提出了龍確實并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專制的符號,崇拜龍對中華民族并無好處。他提出了五點理由:
一、龍的基本構詞中,多與封建專制的帝王相聯系,證據:如果一說“龍顏”,絕對不是你我的臉面,而是皇上的臉面;“龍種”那當然也是皇帝老兒的后代,與你我無關。
二、龍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殘暴。證據可見何新《“龍”的古音、字形考及神龍真相》,據何新的考證,龍的雛形就是鱷魚。
三、對作為象征帝王的龍的崇拜必然導致對帝王(所謂“真龍天子”)的膜拜,是對兇殘的忍讓乃至認同。這對生活在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下的民族的性格,其影響有害無益。逆來順受,缺乏血性,已經是中華民族集體性格中的一大人格缺陷。
四、所謂龍的祥和的解釋是從龍能夠呼風喚雨引申而來的,只有對他頂禮,便能風調雨順,其背后恰恰是龍的專制。
五、對更多的人來說,龍不是個現實的對象,不像美國鷹和俄國熊那么具體可見,其屬性和特質眾說紛紜,對一個空洞對象的崇拜,說明我們自己缺乏明確的精神偶像。
最后他表示:“既然龍不是什么好東西,我們為什么要崇拜它?”
網友評論
專家言論一經報道,嘩然一片。也有網友說:堅決不同意!
龍比帝王誕生得早?
金立鑫的說法引起網友強烈回應。不少網友對要“取消”龍的“代表地位”提出了異議,認為傷害了民族自尊,甚至有激烈言論表示:現在要根據外國人的口味做出改變,難道外國人看不慣中國人,我們還要改國籍嗎?有網友在天涯論壇反駁:
一、“龍”文化的誕生早在七千多年前,遠遠早于“封建專制帝王”的出現。至于“龍”在后來成為“帝王”象征,也并不能證明龍文化是“壞的”。
二、“龍”是圖騰,圖騰是部落的守護神,肯定具有“呼風喚雨”等等的神性。對圖騰或神靈的祈禱來渴望從自然災難中獲得救贖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性。
三、俄羅斯的國徽還是雙頭鷹,看來金先生該給普京寫封信,勸俄國人不要崇拜子虛烏有的東西!
疑 問:
“龍”在中西文化間差異為何如此懸殊?
考察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以及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就不難理解了。一般認為,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誕生在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區,這里遍地丘陵,土地貧瘠,氣候多變,物產稀缺,與華夏文明誕生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差若天淵。盡管這里很早就得到開發,但是由于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摧殘而中斷。在相對惡劣的農耕自然條件下,西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這就注定了他們成為海洋民族。早在古希臘時代,以 商業為目的航海事業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就像一艘巨輪,承載著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既然古希臘文明對農耕依賴程度不及中華文明,他們自然就無須像中國人那樣對主宰風雨的龍頂禮膜拜。相反,由于航海過程中往往會遇上蛇,蜥蜴或是鱷魚之類兇猛惡毒的獸類,以這些猛獸為基調的龍就成為邪惡勢力的象征。再者,海洋民族造就了希臘文明的尚武精神。《希羅多德歷史》中記載,古希臘從小學教育階段開始就要授以格斗法,連女子也不例外,古希臘的斯巴達精神就是要求戰死在疆場。在第一次希臘和波斯戰爭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率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在希臘北部溫泉關抵擋五萬波斯軍隊的進攻,堅持了很長時間,為希臘聯軍在海上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成為后來希臘聯軍戰勝波斯軍隊的關鍵,最后三百人全部壯烈犧牲,成為千古絕唱,史稱斯巴達三百勇士。古希臘的尚武精神奠定了西方的民族性格,同邪惡勢力作斗爭成為他們追求的無上榮耀,作為邪惡勢力的象征,龍順理成章就成為勇士們揚名的犧牲品。
思考與建議
為什么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可女媧也是蛇身,是龍的雛形。“棄龍”一說,似乎有些不妥。我們建議是否可以直接將龍翻譯成“long”而不是“dragon”,或許就沒問題了。
相關鏈接
狼圖騰PK 龍圖騰
姜戎的《狼圖騰》在2004年面世后產生了極大的轟動,并被英國老牌出版社企鵝出版社買走了該書全球英文版權。這本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以其獨特的思維刺激著人們去思索:幾百年前,區區十幾萬的蒙古騎兵何以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近日,著名龍鳳文化研究專家、中華龍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經過縝密論證,得出結論:“中華民族只能是龍的傳人”。龐進談到,“圖騰是人類早期產生的與宗教信仰、族祖崇拜、社會制度等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文化現象,對后世文化影響很大。一般來講,構成圖騰的基本要素有某種自然物(以動物為多)及天象,被認為與族祖、族人有血緣關系,是部族保護神,是部族的徽號標志等四條。四條全部符合者為嚴格意義上的狹義圖騰,部分符合者可稱為寬泛意義上的廣義圖騰。龍是多元融合的神物,它來自自然物和天象又高于自然物和天象,其徽號標志的功能最明顯,因而可稱為廣義的中華民族的圖騰。”“狼有可能成為古代某些游牧民族的狹義圖騰,也有可能進入龍的多元融合過程。但是,說龍圖騰由狼圖騰演變而來,文獻證據較少且沒有來自考古的實物證據的支持。姜戎提供的幾條所謂‘證據’,均因判斷有誤而難以成立,最多只能算作一種猜測。”
龐進認為:“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融合的過程,龍參與、伴隨、見證、標志了這個過程。龍的傳人主要指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而非血緣意義上的基因遺傳。中華始祖的文化精神與龍的融合、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同一。對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所崇尚的所謂狼的強悍進取、不屈不撓、團結合作等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素質,龍自然也會采取融合的態度,使其變成龍精神的一部分,事實上,龍的精神中已包含有上述精神。所以,總體上說,中華民族只能是龍的傳人,而非狼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