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保護買方可以免受違約的追究,這就使信貸類型的衍生產品可以爆炸式地增長。而通過出售這些“風險”產品,金融業為自己創造出了天量的信用與透支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8日下午進行第43次集體學習,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世界金融形勢和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當我們國家的最高層也開始關注“金融風險”的時候,這至少說明當前我國的金融形勢可能并不像絕大多數人所想象的那樣樂觀。權威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樹立現代金融觀念,自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高度重視和支持金融工作,支持金融監管部門加強監管”。
事實上,我國的基本財政框架有一個固定的大格局,即“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中央開始關注金融風險,來自三大誘因——首先,近年來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外部壓力;其次,今年4月以來海外債券市場的劇烈震蕩,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中的債券資產縮水;其三,由于股市異常火暴,內地民間存款大量脫離銀行體系,以各種方式直接進入股市,尋求增值或者保值。
作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我們的問題是:當前中國到底面臨著什么樣的“金融風險”?筆者認為,這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金融信貸風險。眾所周知,隨著技術和金融交易方式的發展,人們一定能夠發現,即使是十分分散的信貸也不能保證金融體系以及信用市場的“安全”,盡管此前人們還很容易被賬面的短期贏利所蒙蔽。
其次是經營風險。從理論上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以及“最主要的危機策源地”。當代金融業要面對的不全是如何保證贏利的增長,而且也包括那些金融機構之間大量隱蔽的交易,并由此涉及到經營方面的風險。比如,確實會有一些交易中的“激進分子”,如果他們單獨進行的某些交易不幸發生重大的虧損,可以危及整個金融業的信用底線。
第三,流動性風險。這種風險最大,因為它只能被工具性的“分散交易”的表象粉飾一時,總有一天,當流動性枯竭的時候,那些虧損會變本加厲地回到商業銀行的賬面上來。
第四,資本市場的泡沫風險。商業銀行通過資本市場巨額融資以及衍生工具的應用,都會加劇此類風險。資本市場保護買方可以免受違約的追究,這就使信貸類型的衍生產品可以爆炸式的增長。而通過出售這些“風險”產品,金融業為自己創造出了天量的信用與透支——當市場好的時候,可以產生不錯的業績,而當市場不好的時候,所有的“賬面繁華”都可能在瞬間消失干凈。作為信貸風險的監督機構,市場管理層自身深知這些風險的基本流向,以及泡沫破滅以后的“恐怖”程度,但他們不能選擇把這些風險如同“燙手的山芋”轉嫁給其他外部機構,甚至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者。此外,由于資本市場的強勢發展,銀行會逐漸失去“話語權”,因此在市場風險聚集時,缺乏必要的、更為強大的干預力量。這在近期海外的債券市場,比如MBS和CDO已經得到了新的證據。
事實上,大級別的金融風險沒有國界之別。金融似水,無孔不入,沒有任何人為的限制可以阻擋資本在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流動與擴張”。
反思本輪A股行情,兩市的總市值從2005年的3萬億元到2006年12月首次突破8萬億元,今年1月又連續突破了9、10、11萬億元,今年4月份連續突破13、14、15、16萬億元,5月份則連續突破了17、18萬億元。“5·30”之后,7月份兩市總市值超過19萬億元,8月份則連續突破20萬億、21萬億、22萬億元大關。兩年多時間內,滬深兩市總市值累計增長了約7倍。其中,工行、中行、國壽等大盤股貢獻了5萬億元。
在收益率方面,2005年滬市A股平均市盈率為16倍,深市A股平均市盈率為17倍。平均股價方面,2005年滬市A股的流通股加權平均股價為4.78元,深市A股則只有4.74元。但到8月底,滬市A股的流通股加權平均股價為18.50元,深市A股更是升至18.85元,均為歷史最高。復權漲幅超過10倍的A股共有130只,漲幅超過5倍的456只。
所以,筆者個人的觀點,短線而言,大盤在5000點之上還會支撐一段時間,甚至再上一個臺階,但從風險的角度來分析年內行情,已難言樂觀。
對于近年入市的投資者來說,最應當體會的是股票市場是一個“虛擬”的交易市場,與實物交易市場有很大不同。相對而言,無論指數多高,只要沒有政策打壓,趨勢總是向上的。但股市也是“不精確”的,同時也是“不可以精確”的。股市如果能夠精確,那么股市就不存在風險——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自有股市以來,風險總會周期性地發作,而且在股市上,從來沒有一個“國王”同時又是“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