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電力改革,使得當年強大的壟斷者變成了今天更加強大的壟斷者。真正的市場主體并沒有建立起來,反而導致了電源建設和電力輸配雙失控的局面。
改革沒有回頭路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在經過5年的風雨歷程后,似乎重又加快了步伐。
5月30日,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公布920萬千瓦發電資產變現項目,成交價187億元,高出賬面凈資產56%。這部分資產引入了多個投資者進行競爭,地方和外資電力企業獲得了50%以上的發電資產。
在當天由國家電改工作小組和電監會主辦的“920萬千瓦發電資產部分股權轉讓協議簽字儀式”上,國電集團、華潤電力、山西國際電力等中標企業與國家電網公司簽訂協議,受讓后者代持的920萬千瓦發電資產。歷時將近4年的920萬千瓦發電資產變現工作基本完成。
按照國務院2002年發布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5號文件),原國家電力公司被分拆,初步實現了廠網分開。但在進行發電資產劃分時,國家電網公司保留和預留了約3384萬千瓦的發電資產,其中1597萬千瓦用于抽水蓄能和調峰調頻,920萬千瓦為解決電力主輔分離改革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647萬千瓦主要用于補充電網建設資本金。
《電力體制改革方案》要求“920”項目的發電資產在兩年內出售,由財政部統收統支,“647”資產則應劃歸輔業集團。據悉,“647”項目已于今年5月25日正式啟動。該項目將主要面向五大發電集團,以協議方式進行轉讓。根據進程,“647”項目將在8月底完成主體變現工作。
“變現920萬千瓦發電資產是‘十一五’初期電力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禹民在通氣會上用三個“有利于”概括道,該項目的完成有利于鞏固廠網分開的改革成果,有利于電網企業主輔分離的整體推進,有利于促進電力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
據中國投資協會大中型企業委員會副會長、原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陳望祥向《商務周刊》介紹,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時預留的為支付改革成本的國有電力資產,變現工作能逐步完成,“是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明確的信號,雖然這部分資產的變現工作早就應該完成”。
5年來的電力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絕大部分人都承認,這個改革的進程并不順暢。尤其在電網改革方面更是進展緩慢,改革一度出現了反復和倒退,引起了各方的不滿。2005年年底,電監會信息中心統計分析處處長楊名舟甚至上書國務院,言辭尖銳地稱:“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基本上不成功。”
改革形勢令很多人沮喪,這似乎與改革前的2001年沒有什么本質區別。2001年5月,時任國家計委基礎產業司處長的王駿發表了那篇著名的《令人沮喪的電業改革》文章,引起廣泛注意。而電改在進行了3年的時候,在業內很多人士的眼里,改革依然“令人沮喪”。5年過去了,王駿的身份已變成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副局長,并兼任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的副主任。
而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對目前的電改現狀更加悲觀:“如今改革進行了5年,在我看來,形勢更加令人沮喪。”他認為,改革5年來真正的市場主體并沒有建立起來,卻導致了電源建設和電力輸配雙失控的局面,國家電網公司成為阻礙改革前進的最大壟斷者。
“改革必須堅定不移推進。”陳望祥認為,中央在繼續推進電力改革方面的意見也很明確,2007年4月,國務院正式公開發布《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這一于去年11月1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并原則通過的文件重申了“5號文件”的改革思路,被認為是中央堅持市場化電力改革的一個最明確的信號。
“這說明,改革不能走回頭路。” 陳望祥稱。
“5號文件”的成果
2006年,中國5大發電集團和地方各大發電企業創造了一個奇跡: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這種近似瘋狂的增長雖然令人對“過熱”擔憂,但還是讓很多人自豪,并認為這是“5號文件”后開始啟動的電力改革在發電側的最大成果。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電力體制改革起步于2002年,這在業內是個共識。當年3月15日,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成立,具體負責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工作,工作小組組長由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擔任。
2002 年2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業內俗稱的5號文件,明確指出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總體目標: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電價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電力發展,推進全國聯網,構建政府監管下的政企分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電力市場體系。
隨后,按照“5號文件”確定的“廠網分離”原則,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為五大發電集團、兩大電網公司和四大電力輔業集團。
“改革前,電力供需矛盾緊張,廠網分開后,電力改革加速。實行廠網分開,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主體,解決了長期以來電力投資緊張問題,發電側每年的增長很快。”陳望祥注意到,2003年中國新增裝機3484萬千瓦,2004年新增5100萬千瓦,2005年新增容量在6000萬—7300萬千瓦之間。而截止到2006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62200萬千瓦。
廠網分開后,發電側的投資積極性被極大調動起來,尤其是刺激了地方投資。目前,全國大的發電主體達到60多個,除了中央所屬的5大發電集團外,屬于地方的電力集團還有50多個。發電側長期處于瘋狂的“跑馬圈地”狀態,也給發電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并可能存在金融風險,讓楊名舟、韓曉平等專家感到憂慮。
但多位接受本刊采訪的專業人士認為,這畢竟解決了電力短缺的緊迫問題,支撐了近年來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需要,而警惕投資過熱是另外一個問題。
改革的另外一個成果也很快顯現出來,那就是發電成本逐年下降。電改之前,國家電力公司的年毛利潤還不到200億元,凈利潤則只有幾十億元。而2005年,中國各電力企業的毛利潤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凈利潤約500多億元。
“發電引入競爭以后,電廠投資的成本已大幅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高世楫對《商務周刊》說。電改初期,高曾擔任國務院體改辦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參與了電力體制改革的設計。他對電改的成就還是肯定的,他注意到,過去建燃煤電廠每千瓦需5000元建設成本,現在降到了3000多元。
而發電成本的下降,是在近年電力設備價格和電廠基礎建設所需建筑材料價格以及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基礎上取得的。“這也是進行市場化改革,在發電側引入競爭帶來的成果。”陳望祥稱。
5號文件的另外一個重要改革方向是建立區域電力市場。5號文件明確,區域電網公司主要負責區域電網發展,培育區域電力市場,進行電力調度;國網公司負責各區域電網之間電力交易和調度,參與投資、建設和經營相關的跨區域輸變電和聯網工程。
2003年8月,電監會制定并頒發了《關于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的指導意見》,選擇東北率先進行試點。當時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形成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南方等6大區域電力市場。
為此,在電監會主導下,國內先后成立了東北電力調度交易中心和華東電力調度交易中心兩個電力交易試點。當時確定的體制框架下,國網公司管轄范圍內設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和西北五大區域電網;南方電網公司則在5省區域內將原省級電力公司改組為分公司或子公司。
而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成果無疑是電監會這一獨立的電力監管機構的成立。2003年3月25日,電監會正式掛牌后,國家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從發改委轉移到了電監會。幾年來,電監會在積極推動電力體制改革的同時,逐步建立了現代電力監管體制,完善了電力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艱難的電改
采訪中,高世楫等多位專家和5大電力公司的內部人士都強調,5號文件所確定的市場化改革方向是對的,現在回過頭來看,改革在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完善監管方面初步取得了成果。
但是,改革過程中,5號文件的精神并沒有得到順利的貫徹,改革所帶來的效益也并沒有惠及到終端消費者。
有專家做過計算,改革過程中,發電裝機容量的平均造價從2002年前的5000元/千瓦下降到了2005年的4000元/千瓦,平均下降1000元。2003—2005年,發電側節約了1400億的投資。然而這巨大投資成本的下降帶來的卻是電價的不降反升,消費者們為接連上漲的電價多掏了錢。2004年,每度電平均上漲了2.84分錢,2005年平均每度電又提高了2.52分,以2004年全國售電1.7萬億度電、2005年全國售電2萬億度電匡算,消費者多支付了約1600億元。
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能一眼看穿其中的邏輯:都是壟斷造的孽。具體到電力改革,就是廠網分離和發電側雖然取得初步的成果,但電網改革卻一直不理想。自2003年以來,電力體制改革的步伐慢了下來,時間表亦被拖延。在電力緊缺的情況下,主管部門“擔心引起電價大幅上漲”,不敢大范圍推進競價上網的改革;“主輔分離”的方案也因電網公司和地方利益沖突遲遲沒有出臺最終方案。
按照5號文件的規定,2003—2005年要完成電網的主輔分離工作。“但這個任務拖到現在也沒有完成。”陳望祥認為,當初依靠主業發展起來的輔業集團逐步發展壯大,開始插手到主業里,有的插足發電企業,有的插足電網,而且紛紛搞職工持股,主業與輔業、企業與個人的利益結合越來越緊密。
“魯能集團的職工持股和私有化事件就很能說明為什么主輔分離和改革受到意想不到的阻力。”陳望祥曾多次就魯能的問題向電監會等部門反映,并被媒體披露出來。總資產已經高達738億元的魯能輔業集團私有化問題也引起中央有關方面的重視,正在進行調查。
這位已經70多歲的電力專家告訴《商務周刊》,類似魯能這樣的電力輔業集團在全國有15個,而且這些集團幾乎都在搞職工持股,主業與輔業的利益鏈條越來越緊密。
老人嘆息道:“在這樣的形勢下,主輔分離怎么能順利進行下去呢?”
2005年時就有人注意到,盡管以“廠網分家”為標志的電力改革已經推行了近三年,國家電網公司下屬各省級電網公司目前仍沿用原“省電力公司”的名稱,并通過多種方式大量涉足發電領域;或電網公司直接投資,或通過各種旗下“多種經營”企業職工持股公司進軍發電。貴州金元、江蘇蘇源、山東魯能、四川啟明星等均已成為當地發電企業中的舉足輕重的“新貴”。
而2005年,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浮出水面”,被批評者廣泛認為是“電力改革正在走回頭路”,違背了5號文件“廠網分離”的原則。
國網新源成立于2005年3月,注冊資本22億元,擁有647萬千瓦的發電容量。正是這647萬千瓦的發電能力引起了業內的注意和質疑,后經調查,國網新源公司所擁有的這647萬千瓦發電能力正是2002年電力改革中所預留的用于以后支付改革成本的發電資產的一部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647項目的發電資產。
根據2002年初出臺的5號文件,集廠網壟斷于一身的原國電公司被肢解,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原國電系統控制的13741.37萬千瓦發電資產的歸屬。最終,有10357.32萬千瓦的發電資產被重組進入華能等五大發電集團,另外3384.05萬千瓦的發電資產則被保留在肢解后成立的國家電網公司。
5號文件對這部分保留資產有明確的安排。其中國家電網公司管理的各區域電網保留 1597萬千瓦的發電資產,用于抽水蓄能和應急、調峰。對于將在國家電網完成主輔分離后設立的施工、修造企業和勘測設計等輔業集團公司,劃撥的參股發電資產為920.01萬千瓦,用于支持主輔業分離改革;方案還為南方電網公司預留276萬千瓦的發電資產。此外,國家電網公司也獲準保留647萬千瓦的發電資產,方案明確規定,這筆資產只是“暫時保留”,要盡快轉讓,“用于補充電網建設資本金和支付部分必要的改革成本”。
但國家電網公司卻遲遲沒有將這647萬千瓦公開轉讓,反在三年后,將這筆資產和三個在建的發電項目集合到一起,轉而成立新源公司。
國網遲遲對包括647項目在內的預留發電資產不轉讓,并試圖把這部分資產占為己有的舉動,引起了國務院的不滿。陳望祥告訴《商務周刊》,國務院為此專門召開會議,把920項目和647項目的發電資產管理和轉讓權交由電監會負責。在電監會的大力推動下,才加快了這兩部分發電資產的變現。
建立區域電力市場是5號文件確定的另外一大改革目標,電監會成立后,也把區域電力市場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正如上文所說,2003年8月,電監會制定并頒發了《關于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的指導意見》,選擇東北率先進行試點。當時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形成6大區域電力市場。但在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電監會遇到了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巨大壓力。
2003年9月1日,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在公司總部、區域電網公司和省級電力公司實施市場交易與電網調度職能分開,分別設立三級電力交易中心,各級電力交易中心主要負責所轄范圍內的電力市場建設和市場交易工作。此舉隨即遭到業內質疑,被認為是國網公司方面意圖“弱化區域電網”。
據稱,原電監會主席柴松岳曾讓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書面致函國家電網公司,要求提供有關建設三級電力市場的書面報告,并對這些行為“做出解釋”。但一直到其對外宣稱三級電力市場成立,國網方面也未予答復。
陳望祥注意到,改革以來,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在試圖固化和擴大自己的壟斷地位,對電監會推行的區域電力市場持實質上的否定態度,并采取多種措施弱化區域電網,如上收各省電網主要資產,以及通過建設特高壓線路,實現全國統一的同步大電網。
在國網公司強大的壓力面前,區域電力市場建設進展并不順利,而且一直是形式大于內容,輸配分開推進緩慢,購電方處于實際上的壟斷地位。
2006年10月30日,國網公司在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同時召開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建設誓師動員大會。國網公司力推的特高壓電網項目在一片反對聲中強勢啟動。特高壓電網,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正負800千伏的直流電網。從2004年開始,國網公司就醞釀建設特高壓,而初步預算,在全國鋪開特高壓電網,靜態投資達4000多億元,動態投資將達8000多億元,總投資相當于3到4個長江三峽項目。
2006年8月,楊名舟再次上書中央,名為《建特高壓電網——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面臨全面危機》的報告立即引起各個方面的關注。
為什么一個工程項目會牽扯到整個電力體制改革?“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全國鋪開特高壓交流電網,全國一張網即宣告形成,壟斷在技術上就形成了。”楊指出,建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從體制上、技術上徹底堵死了區域電網公司的發展之路,大一統壟斷體制將不可動搖,中央關于電力工業改革“5號文件”確定的目標將無法實現,改革成果將功虧一簣。
楊名舟分析道,1000千伏的特高壓會使目前區域電網的500千伏網架解列成為配電電網,則區域電網公司的體制模式和區域電力競爭市場將失去依托,原來發展區域電網的電力改革方針也一并無從著眼。
而幾乎就在第八次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再次明確發展區域電網的同時,國家電網公司下發了一份文件,要求各省電網公司將500千伏輸電骨干網絡資產上收至國家電網公司。
“實施意見”出臺背后
改革難以推進,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批評,其中,身為電監會信息中心統計分析處處長的楊名舟向暗流涌動的水潭里扔下的是一枚“重磅炸彈”。
2005年11月,楊名舟上書國務院,這份20多頁的報告稱,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并已成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阻滯因素,壟斷日深、體制扭曲、機制復舊……改革付出了巨大成本,卻離市場化的方向愈走愈遠。
楊名舟認為,在三年來的電力體制改革進程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推動和監督力量,缺乏法律支撐,改革阻力重重,形成了目前電力改革停滯、僵持和反復的局面,這主要表現在:電力發展仍沒有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以及高電價、低效率的泥潭,廠網未能真正分開,輸配分開擱淺,公司化改組被“閹割”,電源發展盲目擴張,電網發展思路混亂,壟斷日益深重。
在報告中,他認為雖然按照“5號文件”精神,成立了5大區域電網公司,但原本應該成為電力市場最主要推動者的區域電網公司,在垂直一體化的體制下日漸勢微;供電公司作為電力市場最大的購售電主體,卻不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和市場主體,使得電力市場主體單邊化,資源優化配置成為無本之木。
可以肯定的是,楊名舟的上書對推動電改起到了作用。其實從2005年上半年開始,高層對于推動改革也重視起來。2005年上半年,電監會被授權起草“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按照改革的進程,在完成廠網分離和主輔分離后,接下來的改革是輸配分離,并要求在“十五”末就應該完成輸配分離改革。在輸配分離前,首先要完成的是輸配的獨立核算,但直到現在,輸配的獨立核算仍沒有進行。陳望祥告訴《商務周刊》,國家電網公司從一開始就對輸配分離持反對意見,所以輸配分離改革至今還沒有正式提上日程。
“發展全國聯網還是區域電網,輸配是否分離,重新成為下一步電力改革的核心問題。”他說。
2005年歲末,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召開,會議召開前,就維持“5號文件”還是修改“5號文件”,已經爭論了3年,而爭議的焦點就在于輸配是否分開上。此次會議重申堅持“5號文件”,特別是進一步明確啟動輸配分開和繼續推進以區域電力市場為中心的改革。會議最大的突破,是確定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把輸電和配電環節(分指電力輸送與銷售)“從資產、財務和人事上打開”;在售電環節,將把現在的供電局改組為多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再輔之以購電大戶與電廠簽訂直供合同,把配電網的建設運行下放地方。
但就在電力體改領導小組重申“5號文件”的時候,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將各省電網主要資產上收,并宣布大力發展特高壓電網為2006年的重點任務之一。這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被批評為固化壟斷,背離改革初衷。
作為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顧問的陳望祥也指出,在《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的過程中,同樣遇到了很多大阻力,以至于被拖延了一年多。
“阻力仍來自于國家電網。”陳望祥稱,對于電監會和發改委通過的實施意見,國務院在向國網征求意見時,國網意見很大,并反復對草案修改,而最核心的爭執還是國網不同意輸配分開,并強調改革要穩步推進。
這樣的爭執來來往往,反反復復,以致糾纏不清,使實施意見的出臺一拖再拖。直到2006年11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了“十一五”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原則上通過了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提出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了“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步驟。
在又經歷了5個月的等待后,《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才被正式公布,“實施意見”重申5號文件精神,強調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區域電力市場平臺建設,研究制定輸配分開方案,深化電網企業改革以及培育獨立的購售電主體。
“實施意見”的出臺令“改革派”為之一振。不過從目前看,也就是一振而已。
電網成為“眾矢之的”
2006年,陳望祥曾到溫州市泰順縣進行調查。該縣水電資源豐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近40萬千瓦。自1990年代以來,為發展經濟,泰順縣出臺了一系列小水電開發的優惠政策,通過民間集資、勞動力投入、銀行貸款等形式建成大小水電站103座。其發展模式曾引起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小水電中心組織的關注。
在調研期間,陳望祥注意到,泰順縣年發電量可達到4億度,其中1億度被本縣消費掉,1億度供應給溫州市,而剩余的2億度電力卻賣不出去。陳望祥最終了解到的原因是,當地的11萬伏輸電線路容量只能滿足每年1億度的輸送量,而由于電網建設的不足,泰順縣每年只能眼睜睜看著資源被浪費掉。
陳認為,“十五”期間,電網建設力度雖然加大,但電網結構發展很不平衡。他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十五”期間,中國裝機容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0.1%,輸電線路的年均增長數,50萬伏線路為18.9%,22萬伏線路為6.8%,11萬伏以下3.5萬伏以上線路為4.4%。
“上述情況說明,50萬伏輸電線路發展很快,超過了電源建設的發展速度,而22萬伏以下輸電系統建設特別是地方配電系統發展明顯滯后。”陳望祥說,而這恰恰是泰順縣有電賣不出去的原因,“國網公司把大量的資金都用于超高壓和其他高壓建設,導致地方配網建設資金缺乏,而由于電網在管理體制上的改革滯后,地方又沒有投資的積極性。”
泰順縣的問題并不是個案,在其他小水電發達的地區也普遍存在由于配網建設滯后造成電力資源流失。
“這無疑是高度集中、垂直壟斷的電網管理體制滋生的弊端。”陳望祥主張,接下來的改革必須是國網只管理國家骨干網架,把配網交給地方管理,以地方為主,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多渠道吸收資金,才能改變地方電網滯后的局面。
這種符合現實需求的觀點目前仍被束之高閣,《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施意見》雖然對市場化改革方向和輸配分開改革再次做了明確,并提出要“著眼于改變單一電力購買方的市場格局,培育多家市場購電主體,按照電力市場要求,先對輸配電業務試行內部財務獨立核算,為研究制定輸配分開方案,創造條件,積累經驗”,但包括陳望祥在內的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輸配分開改革依然沒有絲毫進展。
相反,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大力推行“配售分開”,即地方配電企業仍舊由國網公司管理,而地方的售電可以分出去成立獨立的公司。最近,湖北省電力公司的意見進行“配售分開”改革,在部分地區成立售電公司,陳望祥了解到,此類售電公司一般由地方私營企業控股,供電公司的職工參股,負責當地的整個售電業務。
“顯然售電公司與地方供電公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的改革怎么能夠保證地方公眾利益呢?”陳望祥批評到,“這樣的所謂改革歪曲了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只能更大限度的滿足壟斷利益。”
在采訪中,多位人士直言不諱,批評國網公司這個掌管著1萬多億資產的“龐然大物”已經成為改革推進的巨大“梗阻”,電網改革成為中國電力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7年4月5日,國家電監會發布《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06)》,該報告第一次明確指稱,輸電環節是由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分區域壟斷經營,兩大壟斷寡頭約占售電量的89%,普遍服務未完全實現,城鄉與地區差異依然存在。
這是國家權威部門第一次公開對電網壟斷提出尖銳批評。
“到今天我們也沒搞清楚市場主體是誰,國家電網公司倒成了唯一的市場主體,而且是壟斷性的市場主體,既是總買家,又是總賣家。”韓曉平批評,電力改革到目前,卻使電網公司既不需要因為“拉閘限電”承擔對用戶的賠償,又不需要因為發電廠產能過剩無法還本付息而承擔經濟連帶責任。
陳望祥也認為,種種事實表明,電網不愿意進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其垂直管理和集中一元化的壟斷地位,“所以,未來的改革仍將異常艱巨,來自壟斷利益集團的阻力不會減小。”
“電網壟斷必須被打破,否則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話。”韓曉平說。
他還提醒到,與此同時,對于電源建設失控的問題也要引起注意,必須警惕發電側投資的“羊群效應”。
韓曉平形象地解釋,一位石油大亨去天堂,發現已經人滿為患,他靈機一動大喊:“地獄發現石油了”,結果所有的人都涌入地獄。望著空蕩蕩的天堂,大亨也遲疑了,莫非地獄真有石油?隨即他也奔赴地獄,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根據各種信息顯示,目前在建裝機容量估計還有3億千瓦,大部分將在2008年內投產發電,預計到2007年底裝機容量過剩就可達到10%。
由于電力投資增長,大量的高耗能企業正向發電大省搬遷,導致今年1至4月份內蒙古、山西、云南等省區的用電量同比增長都在22%以上,內蒙古甚至達到了34.68%,遠遠超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電監會那位專家擔憂,在人們普遍贊揚改革在發電側取得成果的時候,如果忽略了發電投資過熱問題,可能會陷入“改革發展的怪圈”,即電源投資增長導致電力價格下降,刺激高耗能產業發展,再次導致電力供應不足,引發新一輪的電力投資和高耗能產業發展,形成難以走出去的“怪圈”,對本來就已經非常脆弱的環境和有限的資源造成巨大壓力。
“所以,接下來的改革不能再局限在電力行業本身了,必須站在全國能源和環境的更高角度上考慮改革的設計,通盤考慮改革的思路和進程。”高世楫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