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在講,“企業責任與利潤是并行不悖的關系”,但在現實中,兩者的真實結點卻很難尋到。一家成功經營了140多年的跨國公司試圖告訴人們:為了“利潤”還是為了“持續利潤”,所采取的戰略有時是截然不同的
6月26日上午,匯豐中華慈善基金1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一陣掌聲中,帶著典型英國紳士氣質的匯豐集團主席葛霖闊步走上主席臺。

“過去的10年中,發生了很多事情,中國經濟獲得引人注目的成績。對于我們深深植根并水乳交融的中國大地,匯豐完全有理由來促進這里的社會和諧發展。”葛霖的發言又迎來了一片掌聲。
59歲的葛霖已為匯豐工作了25年,2003年開始任匯豐集團行政總裁,2006年5月接替龐約翰任集團主席。在慶典儀式上,作為一家業務遍布全球,公司總市值2120億美元,年利潤達到了220億美元的跨國金融公司掌門人,葛霖更多把目光投視到出席現場的那一群貧窮兒童和智障孩子身上。
“對匯豐這類企業來說,如何平衡造福社群、保護地球和創造利潤的需要,正是企業責任策略所要回應的一項挑戰?!备鹆亟忉尩健?/p>
目前匯豐集團一年僅在教育和環保等項目的捐贈已達8630萬美元,它系統成熟的社會責任支持體系得到外界認可。根據FTSE4Good指數和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匯豐近年來一直高居全球表現最佳公司排行榜的前列。在《財富》全球百強企業Account Ability排名上,匯豐位列第四位,是全世界排名最高的金融服務機構。
與其他公司一樣,成功經營是匯豐的首要任務。同樣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外界評價它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標應該就是公司業績和股東回報是否足夠好。140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幾經變化,出身于亞洲的匯豐卻一直保持了持續穩定的發展,近20年來的增長勢頭更是強勁。據匯豐控股的年報顯示:過去16年來,反映公司業績表現的股息增幅十分可觀,自1990年以來,匯豐的股息每年按17.3% 復合增長率增長;而同期股東總回報每年復合增長率為28.5% 。簡而言之,投資者15 年前投資1英鎊在匯豐股份,到2006年底已增值為50多英鎊。
那么讓這家百年老店至今仍持續成功經營的秘訣是什么呢?“匯豐多年來的持續成功來源于,匯豐以自身的價值觀為內涵的經營戰略符合了相關社會群體的期望?!备鹆卣f,“對于匯豐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即是照顧客戶、股東、雇員及其他相關群體的期望,負責任和合情合理地管理業務,以便長久保持成功。”
今天,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高調宣傳自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越來越多的CEO在高談“社會責任與利潤是并行不悖的關系”,但社會責任畢竟不同于慈善事業——它是一種責任而非施與。那么,在現實中,企業如何能找到既有利于自身利潤增長又有利于提升社會群體福利的真實結點?
對于這個簡單的難題,匯豐試圖以自己的探索給予回答。
公司向社會放大
與匯豐的公司范圍相對應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群體呢?截止到2006年末,匯豐來自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雇員總數超過31萬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及百慕達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股東大約20萬名,另外僅在英國直接或通過退休金和儲蓄計劃持有匯豐股份的人就超過1500萬;而匯豐的全球客戶數量已達1.25 億個。
除去這些數以億計的人群外,其他相關群體還包括哪些人呢?
2006年4月4日清早,太陽尚未升起,洪湖上晨霧彌漫,兩條小船一前一后向湖中蕩來。香港上海匯豐有限公司主席鄭海泉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區首代,就坐在第二條船上。這是2005年5月鄭海泉任香港上海匯豐主席后第一次為了環境的社會責任項目來到內地。鄭1978年加入匯豐銀行,是匯豐集團成立140多年來第一個華人“大班”。
船至湖中,鄭海泉開始用瓢舀出魚苗投入水中,然后又用叉子將船上的水草散到湖中。洪湖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到2003年湖內滿布圍網竹竿,湖泊被分割成一個個“湖中塘”,湖泊面積已由1850年的1333平方公里降至目前的348平方公里。
鄭海泉的洪湖之行,是為了進一步推動世界自然基金會匯豐銀行長江項目。這個項目是2002年由匯豐集團撥款近3000萬元人民幣資助的,選擇了長江中游的洪湖、漲渡湖和天鵝洲3個與長江割斷的湖泊為示范點。目的是恢復長江中游湖泊與長江的季節性聯系,改善濕地環境與水質,幫助296個示范戶漁民改變舊的生產模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政府的努力下,目前洪湖1500萬根魚竿和圍網已被拆除,水質大有改善,34種數以萬計的水鳥回歸,三個湖泊示范點至今共恢復濕地面積450平方公里,相等于半個香港的面積,遠超原定于5年內恢復200平方公里的預期目標。開展的濕地生態型產業,使社區農民的收入提高了2—3倍。同時,匯豐還引導洪湖市258所小學的10萬多名學生系統學習了“我愛母親湖”的教材。
可以看出,匯豐長江項目的最直接受益者是當地的漁民和他們的孩子?!罢f實話,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現階段很難成為匯豐的目標客戶群?!眳R豐集團亞太區企業責任及可持續發展部高級經理黃彬對《商務周刊》說,“我們目前所從事的慈善活動跟我們的業務是沒有直接關系的,目前在洪湖市附近也沒有匯豐的分行和辦事機構?!?/p>

那么匯豐這類企業社會責任真實目的是什么呢?“事實上,公眾對于一家企業往往會有更多人性化的期望,因此平衡一家公司所應履行的不同責任,是公司的重任。正如我們前主席龐約翰所說,‘除非一家公司的經營手法有價值觀的支持,并能贏得社會的信任和尊重,否則將難以保持長期的成功?!秉S彬說,“我們從創業之初,早已奉行這個原則,我們今天享有的聲譽,全賴創業者訂下的高尚行為操守?!?/p>
據她介紹,為了獲得這份信任和尊重,匯豐自創業之初就將履行社會責任視為經營業務的一部分。早在1878 年,匯豐捐款1000 銀元予中國危機基金(China Crisis Fund),用于賑濟內地災民。在1909 年捐款5萬港元協助創辦香港大學。為了協調管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國內地眾多公益計劃,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于1981 年注冊成立慈善基金。1992 年,匯豐集團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機構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聲明”的創始成員之一,正式做出可持續發展承諾。
至龐約翰時代,匯豐的企業責任事業進入一個新階段。1997年,匯豐發表該集團的第一份環保政策;1998年發表匯豐的經營原則和價值觀宣言,并確定了以環保和教育作為公益活動的重心,來實現成為世界上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的目標;2002年,匯豐開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2003年,匯豐采用國際金融公司(IFC)制定的項目融資的規范——赤道原則;2005年至今,匯豐為保護環境又先后推出淡水基建、化工業、森林土地與林產品、能源、金屬與礦產5項相關行業貸款指引,加強對社區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2003年,匯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內專門成立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非執行董事畢林勛爵擔任,畢林曾任2004年英國政府所設的大殺傷力武器情報檢討委員會主席,1988—1998年期間任英國政府內閣秘書兼內政部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委員會成員包括匯豐另外三名非執行董事馮國綸、夏婉詩和戴嘉露。馮國綸是香港利豐有限公司集團董事總經理、香港總商會主席及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香港區主席。2004 年,曾在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擔任環保總監的蘇理文(FrancisSullivan)加盟該委員會,并任環保顧問一職。
“由非執行董事以及科學、教育和環境專才組成的委員會,主要任務是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和戰略并提供咨詢?!秉S彬對《商務周刊》說,“集團內還另設有一個執行部門,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部?!?/p>
組織結構完善后,2004年,匯豐集團為未來五年訂下新的“增長管理”策略。策略的目標是:匯豐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機構,而“領先”的含義包括客戶首選、備受推崇和充滿動力,在經營方面到2008年的5年內,要使股東的總回報增長一倍。為此策略計劃倡議:未來5年匯豐要著力培養合乎商業道德的世界級營銷文化來提升收入,全力照顧客戶的需要。
這份由龐約翰、葛霖共同參與制定的新五年計劃,為匯豐提出了新要求:“我們的世界正受著種種難題困擾:貧富差距、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益處、大自然受到的威脅等等。環球經營的企業,必須對多個不同群體負責。平衡各種不同要求。”
“這種平衡顯然不僅是以公司自身經濟利益為目的的,而是促進一個基于公司的商業社會的健康運行。”葛霖說,“我們相信像匯豐這樣的公司,必須與政府和民眾共同承擔社會責任,致力減輕人類活動造成的損害,譬如污染土地、水源和空氣,以及虛耗資源等等。”
碳零排放銀行
新五年計劃推出的第一年,即2004年4月,The Climate Group在倫敦成立。這是一個由政府及匯豐、英國石油、杜邦等企業支持的非贏利機構,宗旨是加速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環保工作。
此時,已為匯豐服務了44年的龐約翰對于包括經營和社會責任在內的現代公司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英國以及整個歐洲在全球積極推動的環境標準是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的,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如果匯豐置身其中,顯然會對公司價值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氣候變化是本世紀最大的環保挑戰,而且是真正的無形敵人?!痹赥he Climate Group的開幕禮上,龐約翰爵士旗幟鮮明地對仍處于爭論之中的氣候變化問題闡明匯豐的立場。
為了實踐對于保護環境的長遠承諾,匯豐實行了一個“推己及人”的策略。第一步是從銀行自身開始,減低自身業務對環境的影響。
“首先我們采取的措施是計算自身對于環境造成了什么影響,比如我們耗費了多少能源,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這其中有哪些是屬于不必要的消耗范疇?!眳R豐集團亞太區社會責任部主任黃彬說。
2003年,匯豐開始度量起遍布世界各地的辦事處能源用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廢物量與食水用量。這些工作由匯豐集團可持續和企業房地產、采購及信息科技等部門具體操作的,同時也從外部機構如氣候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IFC)處得到了技術咨詢和支持。
企業房地產部的環境匯報制度覆蓋匯豐全球員工總數的67%,一年后,提升至90%;采購部則從管理供應鏈著手全面考慮社會、道德及環境因素。例如,匯豐每年需要采購大批紙張,此后逐步改向持續發展能力較高的來源購買紙張,集團屬下各機構普遍裝置了電子采購系統之后,訂貨單及發票的用紙隨之大量減少。
不久,匯豐公布了20多萬名雇員在工作時所消耗的能源、食物和水,以及所制造的廢物和二氧化碳的數量,并訂下了到2006年1月1日實現集團自身碳“零排放”的三個步驟:一,實行減少能源和碳排放計劃;二,在英國、美國、澳洲、巴西、愛爾蘭、盧森堡、瑞典和瑞士等8國, 購買風力、水力及太陽能等綠色電力或繳納綠化費;三,通過有價證券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德國,購買碳排放權。目前,匯豐每年的碳購買量約為800萬噸。
為了改善集團的能源效益及減少整體能源消耗,匯豐在部分地區投資發展各類大小型再生能源技術及設備,例如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等。在香港,匯豐投資350多萬元港幣購置各種節能照明設備,每年最少節省150萬千瓦時的能源;總行大廈采用更具能源效益的空調冷凍機,并使用維港海水作冷卻水,使能源耗用量減少107萬千瓦時,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869噸;總行大廈停車場安裝了自動化通風系統,每年的能源耗用量減少約53.7萬千瓦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逾382噸。據說,為了實現碳“零排放”,匯豐第一年就花費近700萬美元的成本。
“為了實現目標,我們甚至推行環保差旅政策,以減少不必要的海外公干,同時鼓勵員工使用視像會議設施,而出差人員盡量乘坐環境污染較小的交通工具等細節也都要計算在內。”黃彬說。
2005年10月,匯豐提前成為全球首家實現碳零排放的銀行,也因而在“2006年氣候領導指數”銀行業排名榜首。
以貸款指引推己及人
顯然,一個社會的典范行為是最接近社會理想的行為而不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是少數領導者而不是多數人決定一個社會的結構。接下來,匯豐的目標就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引導相關群體對社會責任的認同。
“這在匯豐就是‘推己及人’的過程,”黃彬說,“在規范企業自身的同時,我們開始通過業務渠道去影響客戶?!?/p>
2003年6月,匯豐銀行等10家國際銀行率先支持根據國際金融公司的政策和指南制定的“赤道原則”,以保證在全球范圍內對所有產業部門的項目融資實行這些原則,包括采礦、石油與天然氣以及林業部門。項目融資是指對那些靠項目運營后產生的收入償還貸款的項目提供的資助。根據Dealogic公司的估計,實行赤道原則的這10家銀行2003年在全球項目貸款聯合融資市場的總份額大約為80%。
為此,匯豐銀行建立與該原則一致的內部政策和程序,對所有資本成本達到或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貸款實行赤道原則,并要求借款人必須向匯豐銀行證明其項目符合東道國的法律,符合涉及有關產業部門的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預防與減輕污染指南。對新興市場中的項目,借款人還必須證明環境評估中考慮到了國際金融公司的保障政策,即要符合國際金融公司為處理自然棲息地、土著人口、非自愿移民、水壩安全、林業和文化財產等問題提供的指南。
據匯豐介紹,匯豐銀行會監察赤道原則所適用的所有交易,并把因未符合赤道原則而被拒絕的交易記錄在案。2005年,匯豐拒絕了7宗不符合標準或有其他問題的貸款。
在自愿實行赤道原則之后,為厘定各環境敏感行業的最低貸款和投資標準,2004年,匯豐集團可持續風險咨詢小組發出了匯豐銀行內部第一份行業融資指引《森林土地及森林產品指引》,此后,又發布了《淡水基建設施指引》、《化工行業指引》、《能源行業風險政策》和《礦產與金屬風險政策》。
“貸款指引是匯豐與那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客戶的一種有效溝通方式。它不僅可幫助客戶達到當地的環保要求,而且能夠更進一步,上升到更高的標準。而在環保方面能夠達到甚至超出標準的客戶就會得到匯豐的鼓勵政策?!秉S彬說,“通過這樣的指引,就能夠讓更多的匯豐客戶加入到環保事業中來?!?/p>
以《能源行業風險政策》為例,它規定匯豐不得向在下列范圍造成污染的企業貸款。這個范圍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所在地,在列于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中的濕地項目,嚴重破壞或改變原始熱帶雨林、重要自然棲息地和高保護價值森林的項目,京都議定書附件1國家和與歐盟排放貿易計劃相關內容。
該指引還寫到:“匯豐將與客戶共同努力,幫助他們提升能源使用效益,和運用新穎的科技以減低碳排放??蛻羧缒馨l展低碳排放的無污染科技,或是再生能源科技之類的非化石燃料能源方案,我們都會給予支持。”
對于匯豐來說,環境責任最能體現匯豐如何認識利潤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匯豐作為一家銀行,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經營借貸和投資業務。我們不會參與一些可能損害自然環境、預期的經濟效益亦無法彌補其禍害的項目?!秉S彬說,“我們覺得,不管什么企業,如果在運作中損害自然環境,必定會失去其相關群體的支持和信任。借貸給這樣的企業,無疑會讓我們的業務蒙受更大的信貸風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