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夜宴》,中國大片的模式越來越向好萊塢靠攏:雖然拍一部大片牽涉到數千人,但在商業上的成敗卻往往系于幾個人身上:導演、編劇、男女主角。電影所處的市場被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和菲利普·庫克稱為“贏家通吃”市場,“因為,這些市場制造出來的產品價值,往往取決于少數頂尖的杰出人物的心力,而這些人的薪資報酬則取決于其產品的價值?!?/p>
長久以來,贏家通吃式的“酬賞制度”在演藝界、體壇、藝術圈內就已普遍行之。但今天,它已滲透到我們經濟社會里其他的眾多層面。最富生產力的人身價越來越高,同時競奪杰出人才的風氣也更為公開。比如職業體壇上最富生產力的巨星越來越有價值,他們的出場不但能提高賣座率,而且也會帶來更高的電視轉播收益。一連串法令已將早期限制運動員去留的約束條款悉數去除,因此球隊老板不得不爭簽那些最杰出的選手。同樣,在企業CEO也漸漸像職業球員那樣來去自如的時代里,能夠為企業創造空前增值的CEO,如迪斯尼公司的前掌門人邁克爾·艾斯納,其年薪扶搖直上到了天文數字。
贏家和輸家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1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就寫過:“無論如何謹慎約束,能力中庸之輩的所得會相對低落,而且會被特別杰出人才所得的高漲凸顯出來?!边@種情況并不只出現在人力市場上。社會學家威廉·古迪總結出了“那些不那么受歡迎的輸家”的現象,他說“雜貨店只有這么多的貨架空間,只能擺上有限的肥皂、早餐麥片或蜂蜜糖漿等……系列產品中最受歡迎的品牌顯然會把不受歡迎的擠下貨架,雖然就品質來說,這些被擠下去的品牌與最成功最有名的相差無幾?!蹦阏娴南嘈牛切┦蹆r高昂的大牌音響就會比普通品牌給耳朵帶來更大的愉悅嗎?市場上賣得好的汽車與那些賣不出去的車子比起來,新潮或堅固的程度往往只有些微之差。
這種狀況對消費者而言或許問題不大,誰贏都不要緊,消費者反正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可是對生產廠商而言,卻有著莫大的利害:有的會因此關門大吉,有的則賺得盆滿缽滿。今天,“贏家通吃”的力學正幾乎在每個行業起作用,改變著競爭條件,顛倒了供應商與顧客之間的傳統關系,并把市場份額集中到效益最好的生產者手中。這一力學的背景是專門化和技術的迅速變革。專門化把廣泛的行業變成大量越來越小的專門市場,而技術的迅速變革使各專門市場中表現最好的公司能在全球一次又一次獲得成功。我們可以預料,贏家通吃的市場既會擴張,也會強化,擴張表示范圍的趨廣,而強化則是獎酬的增加。
贏家通吃市場的第一個特點,是以相對表現來定獎酬。舉網壇為例,一個網球選手能賺多少錢,她相對于其他選手的表現是最關鍵的。第二個特點,是獎酬很容易集中在少數頂尖的玩家手上,而才智或努力方面的微小差別往往造成所得的巨大差距,這種報酬結構已經驅使過多的人棄具有生產力的選擇不就,轉而投入爭奪大獎的行列,一如演藝圈的現象。換言之,市場的誘因通常會吸引太多的人進入贏家通吃的市場,太少人進入其他行業。即使每個人完全了解自己的勝算并不大(通常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的勝算),還是有太多的競爭者會拼命擠入。
弗蘭克和庫克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造成了毫無生產力的消費與投資模式。贏家通吃市場具有零和的性質,太多的人加入,會降低每個人的獲勝幾率,與此同時,在傳統市場追求具有生產力的事業發展的人卻過少。贏家通吃的報酬,就是輸家投入的一切。坐視贏家通吃的現象,人類的思想將日趨單一,文化也會流于低俗。
如果我們不想付出這些代價,就必須對企業和個人加以限制,使他們不能再趁機獲取利潤。但在實踐中如何實行限制,卻很難達成共識?!摆A家通吃”的概念很有力,但弗蘭克和庫克的糾正之法并沒有多少說服力。他們主張對消費課以累進稅率,改變學費政策,規定更多的休閑時間,政府支持文化產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