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平
以色列在舉國歡慶耶路撒冷“統一”40周年,卻難以掩蓋這樣的一個事實:在人們鮮活的記憶與感受當中,這個分裂的城市,從來就沒有統一過
40年前的6月7日(猶太歷8月28日),也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第三天,以色列國防軍從約旦手中奪取了東耶路撒冷,從而實現了以色列對這座城市的完全占領。為紀念這個日子,以色列將每年猶太歷8月28日定為“耶路撒冷日”。
今年是以色列實現“對耶路撒冷統一管轄”的第40個年頭,政府對有關的慶祝活動相當重視。據說,以色列議會財政委員會批給耶路撒冷市政當局的慶祝專項撥款達到了4800萬新謝克爾(約合1200萬美元)。慶祝活動從14日就開始了,到了5月16日耶路撒冷日當天,慶祝活動達到了高潮。
當天,在一場這個季節罕見的雷雨之后,數萬名猶太民眾涌向老城的西墻(哭墻)廣場。整個老城周邊主要道路邊停滿了大巴,到處可見身著以色列國旗的顏色——藍白兩色服裝的人們。黃昏時分,在老城濕滑的石巷中,阿拉伯居民的大小店鋪大門緊閉。三五成群的以色列年輕人邊走邊放聲歌唱:“我們回來了,重歸往日的生活。”夜幕降臨,音樂響起,人們揮舞著以色列國旗,哼唱著歌謠,翩然起舞。整個西墻廣場人聲鼎沸
然而,在連日密集的政治集會、群眾游行、社會講演、藝術表演以及媒體對于耶路撒冷歷史反復重溫的背后,卻難以掩蓋這樣一個事實:盡管以色列實現對耶路撒冷的統一管轄已經有40年,但對許多居民來說,這座城市還是一座分裂的城市。猶太和阿拉伯兩大民族的居民依然仿佛生活在兩個分裂的世界里,難以融合。
東西之間,一道無形的屏障
1967年戰爭以后,原本橫亙于東西耶路撒冷之間的高墻和鐵絲網已經不復存在,安放在隔離帶上的數萬枚地雷也被清除,城市東西兩邊的猶太和阿拉伯居民得以恢復自由通行。
然而,以色列一直聲稱耶路撒冷為其“完整不可分割的首都”。為了確保猶太人的優勢,當局在這里推行的政策并不平等。
從市政建設上來說,耶路撒冷當地政府在40年的時間里大興土木,建造了多個猶太人社區,并且向東耶路撒冷老城周邊擴張。與此同時,原阿拉伯人居住區域卻被限制了發展。現年74歲的巴勒斯坦人齊亞德一直在東區的一條小巷里生活,在他看來,40年以來,這里的房屋、道路建設盡管有所發展,但遠遠跟不上人們的需要。“這也造成了目前街道越來越擁擠、交通狀況混亂、住房空間狹小、周邊環境骯臟的局面。”
生活在耶路撒冷的20多萬阿拉伯人當中,只有少數人擁有以色列國籍,其余多數是持有耶路撒冷身份證“藍卡”的巴勒斯坦人。他們可以在以色列境內自由活動,轉換工作,同時也享有以色列國民所享有的諸如醫保等福利,類似在美國的“綠卡”一族。
20多歲的阿拉伯青年賈瓦德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賈瓦德在東耶路撒冷的一座集貿市場當搬運工,他對目前的這份工作十分滿意,但是和他的猶太鄰居比起來,他眼下的收入要少很多。問及他為什么不到西區去看看有沒有“來錢更多的工作”,賈瓦德只是淡淡解釋說自己從心理上難以融入西邊的氛圍。但是,這種氛圍究竟是什么,他也說不清楚。
卡車司機阿里說:“我可以感覺得到,耶路撒冷整個城市間仿佛有一道無形的障礙。”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很多人只能從事一些收入微薄的工作,如司機、清潔工和售貨員等。以色列有關部門最近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以色列,阿拉伯裔窮人要比猶太裔窮人多一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在逐漸拉大。
東耶路撒冷,夾縫中生存
盡管在東耶路撒冷生活的巴勒斯坦人面臨種種不如意,但比起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巴勒斯坦人來說,維持生計還是要容易得多。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東耶路撒冷開小店,靠經營服飾和日用品為生。像賈瓦德這樣的體力勞動者,收入盡管比較低,但起碼還享有一些基本福利,此外也不必接受沒完沒了的安全檢查。
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興起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以東以及約旦河西岸主要城鎮設了許許多多的檢查站。這樣一來,東耶路撒冷作為約旦河西岸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地位逐步喪失,特別是隔離墻在耶路撒冷以東拔地而起之后,當地居民的生活更是受到影響。在這種發展趨勢中,東區的房價不斷下降,西區房價不斷上升,許多巴勒斯坦人更加無法負擔在城市中心區的生活。
現年62歲的艾哈邁德在老城的一條巷子中開了家小雜貨店,主要賣一些阿拉伯人的頭巾和小飾物。他說,隔離墻建成以后,原先從東耶路撒冷出發需要10分鐘的路程,現在得花上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客流少了,進貨貴了,生意自然也比原來清淡了一些。晚上睡覺也沒有以前踏實了。”
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在政治上是處于弱勢的。一方面,他們盡管擁有“藍卡”,但不具備選舉和被選舉權;另一方面,即便是擁有以色列國籍的阿拉伯人,他們中許多人由于在政治上的長期弱勢而失去了對政治的熱情。結果是,阿拉伯人投票率低和阿拉伯裔議員選情低迷兩者間惡性循環。阿拉伯人被排除在議政決策之外,沒有一個社會團體能夠代表他們來解決相關問題。
對于耶路撒冷的未來,東區的阿拉伯人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的成立,在他們看來似乎是一個相當遙遠的夢想。很多人對自己目前的身份依然相當困惑——他們常駐以色列,卻沒有以色列護照;盡管在心理上更加認同巴勒斯坦國,卻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留在了以色列。
西耶路撒冷,帶著厭倦逃離
現年60歲的以色列室內設計師阿羅納?安吉爾曾經在耶路撒冷生活了30年,她非常喜歡那里寧靜的氛圍。然而兩年前,在丈夫退休,最小的孩子也完成了高中學業以后,他們舉家搬到了特拉維夫。安吉爾說,盡管對耶路撒冷還有留戀,但其宗教色彩的日趨濃厚和政治上的不寬容還是讓她感到了厭倦。
安吉爾依然記得,某一天外出時,她遭到一名極端正統的猶太婦女的大聲訓斥,說她穿著不得體。其實,當天她只是穿得稍微休閑、隨意了一些。
近年來,像安吉爾一家這樣搬離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還有很多。他們對于耶路撒冷的態度也是矛盾的。跟當地阿拉伯居民相反,他們熱愛耶路撒冷,卻不愿住在這里。
根據以色列研究院耶路撒冷研究所的調查,68%的以色列猶太人認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漂亮最神圣的城市。而與此同時,78%的人表示,他們并不打算在耶路撒冷生活。近29年來,每年遷出耶路撒冷的猶太居民的數量都超過遷入的數量,這種趨勢還一直在有增無減。僅去年一年,離開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口就比搬進來的猶太人多了6000人,這相當于過去10年數字的總合。
此外,盡管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口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增長,但遠遠趕不上本地巴勒斯坦人的人口增長,整個城市猶太人口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有專家指出,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035年,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口將與猶太人口數量相當。這使一直致力于保持耶路撒冷猶太人占多數比重的以色列政府感到了挑戰。
希伯萊大學哈森教授分析說,耶路撒冷猶太人口的增長主要在極端正統的人群中,他們家庭規模龐大,但往往不從事生產性工作,卻把研習經文律法作為其宗教職責。街頭婦女身著齊踝長裙,男人留著胡須、身穿黑色禮服、頭戴黑色帽子的情形比多年前更加常見了。
阿拉伯人口的急劇增長和極端正統猶太社區的擴張,削弱了城市稅收基礎,加重了市政服務壓力,引起了中產階級的不滿,這也是導致大量人口外流的原因。而這種趨勢,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耶路撒冷經濟狀況的惡化。近年來,耶路撒冷的貧困率達44%,幾乎是以色列最貧困的城市。這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
一些猶太人對共同生活在耶路撒冷卻從事收入微薄工作的阿拉伯人心存偏見。西耶路撒冷街頭,46歲的家庭主婦薩拉向朋友抱怨自家小區被盜的情況,隨口就說了句:“最近這里剛來過阿拉伯檢修工人,肯定是他們了解了小區的情況才下手的。”
“在統一40年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共生,他們在心理上和現實上存在的隔膜表明,這里其實還是個分裂的城市。”希伯萊大學的哈森教授指出。
同樣,在穆斯林區一家空蕩蕩的珠寶店內,老板阿里說,從來就沒有過一個統一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