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默
世界是平的嗎?如果溝通順暢,是的。
當溝通改變了這個世界,新溝通技術的力量改變了我們與世界的溝通關系,重塑了我們的世界圖景,也影響到這個社會的運行,引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心情。
溝通從心開始,它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情感,以建立、鞏固人際關系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暢通與否也決定著我們生活的精彩程度。“讓心暢通”的主張,不單說出了每個人的心靈渴望,也應當成為一個和諧社會的正常生態。
在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里,新興的中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信息發布與溝通的主力軍,他們已步入社會主流和事業正軌,但一樣面臨不確定的明天。即便是自信、積極、成熟的都市人群同樣需要隨時保持積極平衡的心態,有一定物質基礎的精英們也開始關注精神與心靈,而及時、便捷和更加低成本的人際溝通和信息交流服務對于保持整個社會的心態健康格外重要。

我們不難發現,忙碌的現代社會人際關系越來越多,而真心的溝通越來越少,人們的心靈也越來越遙不可及,正如一首歌中所唱: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溝通越來越少。
嚶嚶其鳴,求其友聲。心靈上的暢通,如何成為可能?恰如現代社會溝通行動理論所強調的,必須致力構建一個可溝通的社會,才是化解社會沖突,走出現代性悲觀的出路。放飛心靈,呼出自己的心聲,正是現代人的真誠與渴望。
溝通不但分享歡樂和喜悅,獲取支持和認同,放大訴求與主張,也創造財富和機會,成為聯結起和諧社會的渠道。溝通是最好的心理慰藉。
這是一個溝通越來越扁平化的時代,“QQ、MSN、短信、彩信、視頻播客等溝通方式不斷出現,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清華大學的孫立平教授從這些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看到了社會的快速變化,“原來我們講的代溝,是說人們的思想、價值不同,到現在會感覺,不同時代的人連通訊溝通手段都不一樣了,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探討的變化。”
隨著移動通信日益普及和網絡持續繁榮,不善表達,尤其不擅長“與陌生人說話”的國人,在電子世界虛虛實實的私密空間里前所未有地坦誠。有人說,中國人變得愛“說”了。2006年,全國手機日均發送短信接近12億條。中國人在這些幾乎人均一天一句的喃喃細語中,究竟表達了些什么呢?
“大部分信息帶有一些撒嬌的性質,在這里大家互相包容、互相遷就、互相原諒,使得我們的生命空間、個性空間在不同層面打開,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富有細節。”北京電影學院的崔衛平教授說。現在,每當崔教授八十歲的母親給她打來手機或發來信息提醒天氣變化時,崔教授心里依然會泛起些許的感動。“其實,細節非常重要,生活與溝通都是由細節組成的。現代移動通信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用形形色色、富有個性的方式及時溝通,使得我們說話的細節、與人相處的細節、打交道的分寸更加豐富。”
在這樣一個個性與創造力開始張揚的社會,手機似乎從通訊工具演變為了人們生活的表情,由此,人們對通信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需求。
“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幫助我們實現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全天候的溝通,這在10年前還是一種憧憬,現在已經是一種現實了。”中國電信產業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穎介紹說,“它的方便性、低成本以及對人類溝通的滿足,豈止是滿足了人們的心靈需求,不如說創造了很多新的需求,這些新創造出的需求在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年前都是想象不到的。”
溝通,是心靈的瑜伽;心靈,因為通暢而拉近。16世紀初,馬丁·路德通過宗教革命創立了新教:人可以不需要通過教會,直接跟上帝對話;21世紀初,新技術發展催生了新媒體,人可以直接跟他人對話、跟社會溝通。“移動通信、網絡等技術平臺賦予了人們信息平等的權利,如果有責任感的企業通過更好的方式來促進與引導這樣的社會生活進程,這何嘗不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好事情。”李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