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永
乞討究竟是不是一種權利?對乞討者要不要區別對待,怎樣區別對待?

今年7月20日,北京海淀區救助站發出了一封致全體市民的《公開信》。信中說:北京街頭隨處可見的流浪乞討現象與城市形象極不和諧。信中還希望市民“不要直接向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施舍財物,以防止一些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人利用大家的愛心騙取財物”。
實際上,在此之前的4月12日,海淀區召開“流浪乞討聯合集中救助現場會”,確定每周星期一、三、五由公安、城管、衛生、民政四部門聯合行動,對海淀區公共場所進行巡查,對流浪乞討人員實行“主動救助”。
所謂“主動救助”,按海淀區救助站站長趙長林的解釋,是有時摻雜一些強制行為的救助行動。在西單吹薩克斯管賣藝的劉園(化名)已有過體會?!埃翘欤┪乙辉俑麄冋f我是北京人,但還是被拉上了車?!彼麑τ浾哒f。在救助站里待了兩天后,他被放了出來。
“主動救助”招來了一些批評,有人認為它侵犯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愿原則,而一旦這一原則不被遵守,救助管理與收容遣送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只是執行的主體由公安部門變成了民政部門。
批評者認為:在社會公權力不能提供有效救助的情況下,如果一些人迫于無奈,不乞討就無法生存,乞討成為其惟一謀生手段的話,可以推論,乞討已經成為一種權利,對于乞討行為,政府可以不鼓勵,但起碼不能干涉。
而對于常被拿來做擋箭牌的把乞討作為生財之道,或者組織兒童、殘疾人員進行乞討的違法犯罪行為,可以援用治安管理處罰辦法和刑事法律等對其進行制裁,但不能因為存在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就否認正當的乞討權利。
也有人認可救助站的這一思路,認為流浪乞討人員大量存在,確實有礙城市觀瞻,已經成為城市綜合治理的頑疾,不能任由這一無序的狀態繼續存在下去了。
這種爭論事實上體現了兩種利益的價值沖突,一是乞討者的生存利益,二是城市秩序。“人的基本權利要保障,但(城市管理的)基本強制力也要保障,二者如何平衡保障很重要。”國務院法制辦政法司一處處長朱衛國如此表示。
平衡要明確兩個問題:第一,乞討是否是一種權利;第二,對乞討群體是否應該區別對待。
事實上,今年6月9日,在一場由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辦、主題之一為“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評估”的研討會上,這兩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充分的討論。
因主持“北京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研究”項目,并為此做過兩年實證調查而受邀參會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李迎生教授透露,對于第一個問題,很多與會專家持肯定態度,但在適用主體的范圍上存在很大爭議,也有人對權利一說持反對態度。人大法學院副教授劉飛宇認為:“權利是用來維護人性的,而乞討卻采取了一種降低人性的做法來達到可能的‘維護人性的目的,即手段的不正當性,所以,將其作為一種權利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柳建龍持相似觀點:“乞討如果是一種權利,賣淫是否也是一種權利呢?”
對于第二個問題,與會專家則基本達成共識,認為應當對乞討進行分類,對基于基本的生存權而乞討的人無疑是政府救助的對象,對于為牟利而乞討或者操縱組織他人乞討的已經背離了社會容納度,由此引發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法規的調整。
這就將乞討者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不乞討不足以生存的;二是為謀利而專門乞討的;三是采取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有人依此分類主張管理權限作如下劃分:第一種歸民政管,第二種歸城管,第三種歸公安管。對第一種人不鼓勵也不反對,對第二種人嚴格限制,對第三種人則依法懲罰。
所以有人認為,籠而統之地因為“流浪乞討現象與城市形象不和諧”,就對一切的乞討行為采取“主動救助”,是簡單的“一刀切”,與過去的單向思維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