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東
如同會前人們所期待的,中共十七大報告對執政黨在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的路線方針等重大問題作出了回答。可以確定的是,十七大確定的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指導思想將很快轉化成國是政策被部署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
在被無數人在無數場合重復無數遍之后,以人為本這個本無新意的話題,正在成為執政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并從彼岸世界回歸現實,開始被納入執政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在中國,這還是第一次。這種戰略,本身就是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產物,凝聚了人類文明的成果。
以人為本的理念早已有之。人類追尋自身價值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凝結的是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而現代人本主義的思想和實踐,則更多地來自于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的不斷探索,包括馬克思主義先驅者的努力,也有成功的經驗可循。
執政黨在以人為本的追求上并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政黨。從革命黨時代“為人民求解放”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執政黨時代“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表述方式雖因時代不同略有差異,但其宗旨未變。只是,當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還在為生存掙扎奮斗的時候,以人為本,更多地是一種凝聚共識的政治口號,體現的是一種終極的追求,它遠在彼岸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人更多成為實現現實政治目標的工具。
改革開放的深入,使以人為本有成為現實的要求和可能。為了擺脫貧窮落后,實現現代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增長擁有了最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個人動機的源泉、政治團結的基礎,動員社會以實現一個共同目標的根據。其結果是中國迅速成為一個公認的財富涌流的經濟大國,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國家尤甚。一個簡單的數據對比是,2007年上半年,中國稅收收入2.49萬億元,增幅達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異化了的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的增長模式,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嚴重失調、不同階層之間還在不斷擴大巨大的鴻溝、生存環境惡化等問題。
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和自身的困境,使有遠見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單純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的富足強大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一個社會能否解決其面臨的問題,歸根到底取決于其領導人的質量和人民的質量。如果沒有社會成員的發展成長,經濟發展難以持續,國家的富強也可能會走向另一面。因此,經濟發展必須惠及每個社會成員,讓人人都能分享發展的成果。真正的國富民強,化用梁啟超的話說就是:人民強則國家強,人民智則國家智。
如果要不再落入理想主義的空談或者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宣示,以人為本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人民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明確人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權利地位,正如報告指出的,是發展的目的而非手段。
承認和保障人的權利是最大的以人為本。中國已經加入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現代社會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民意,民意是衡量以人為本的試金石。同時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發揮人民的創造精神應該得到承認和保障。真正的以人為本,就是相信人民的判斷力,讓人民當家作主,這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國家財富的巨量積累,使國家在解決社會不公和民生欠債上有了主動權。十七大報告專章部署解決民生問題,與近些年政府的民生禮包相呼應,并強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其實質就是保障人們尤其是弱勢群體基本的生存發展權利。
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人才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生產力。只有繼續改革才能消除束縛人的制度,只有發展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保障,才能構建一個能夠充分保障人的權利并使所有人能夠獲得全面發展機會的現代國家,這也是發展的邏輯。
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恩賜。要穩定推行,還需要從戰略落實到具體的制度設計上,通過制度確保人民的生存發展權和政治權利。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談到民生問題時點出了問題的關鍵:“解決民生問題,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的話,就不會輕易改變它,它不會因為政府的更替和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不唯民生問題,其他問題同樣如此。只有制度層面落實了,以人為本才不會最終流于空話。
這是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剛剛開始的實踐。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發展真正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