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壓力讓誰跌眼鏡?
盡管翻看上期雜志時,商務部發布的監測信息顯示農產品總體價格已開始回落,但通脹并未遠去。此輪通脹。最早源自2006年11月份.當時,中國各地的米、面、油價格紛紛上漲。當時的一項調查顯示,81.1%的網民明顯感覺最近一個月來糧油價格正在上漲。就連洋快餐巨頭肯德基,不久也開始醞釀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價格。隨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驗證了人們的感覺。盡管當時有糧食問題資深專家表示,這一輪行情屬于恢復性上揚,而且“在正常范圍以內,不值得大驚小怪”,國家糧食部門亦多次拋售臨時儲備糧,用以增加原糧市場供給,滿足企業用糧需要,但是,研究機構仍紛紛援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有三次通貨膨脹均源于上年或當年糧價上漲的事例,提出糧油價格的上漲或可引發通脹風險。
事后的發展證實,研究機構的擔心有著充足的理由。如今,不少預測認為,8月份的CP{同比漲幅甚至將是6%。故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在9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提醒,“經濟增長的速度確實偏快,存在著轉為過熱的可能性和危險性。”
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普通人對漲價的預期,并未隨著最近肉價每周“0.3%”或每月“1.1%”的降幅而逐漸消弭。經濟學家早先提出的,由于食物占CPI的比重越來越小,所以糧油漲價不會誘發通脹威脅的說法。也早已被證明是妄言。
此外,調查證實,自去年底以來豬肉、糧食等價格的大幅上漲,并未使農民得到相應實惠,由于同期農業生產資料漲價,反而加大了農民的種糧、養殖成本,并使之利益受損。這一點,同樣讓持“糧油漲價惠農說”的專家大跌眼鏡。
所以,那些急于表白“物價水平仍在可控范圍內”的,大可不必再表白了:如何保證農民以及城鎮居民的利益不受損,政府如何進行到位的預防甚至預警,倒是頗為現實的。
深耕民心,應對臺獨
種種跡象顯示,北京早前作出的有關今明兩年將是反臺獨活動的“關鍵年”的判斷,正在成為事實。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臺獨活動早在北京的預料之中,但當陳水扁推動的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申請及所謂的“入聯公投”真的到來的時候,無論是決策層還是學界,都有些沉不住氣了。
的確,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比這更讓人感覺困惑的了:自2005年以來,大陸先后出臺了54項惠臺政策和措施,可謂費盡心機,發盡善心。然而,今次的入聯公投方案還得到了島內近七成民意的支持。

長期觀察應該可以注意到,最近幾年來,北京對臺獨勢力拍桌子、講重話的現象幾乎沒有了,專門性的對臺軍事演習更難得一見。這實際上反映了新一代領導集體對臺戰術上的一個重要轉變,那就是堅定信念,以我為主,以免亂了自己的方寸。同時成為臺獨勢力的助選器。同時,每當島內的臺獨勢力有出格的言論和行動時,反而是美國走在了遏獨的第一線,成為了第一道防火墻。9月6日的胡布會反映出中美在反對“入聯公投”方面具有高度共識,不排除在適當時機聯合采取反制的大動作。這說明,北京已經在戰術上成功說服“利益相關者”與“系鈴”美國共同面對臺海危機,在—定程度上避免了與臺獨勢力的直接、正面交鋒,為自己最終掌控臺海局勢預留了更多空間。
既然時問=間與臺海局勢的最終主導權都在大陸一邊,北京就沒有必要“隨雞起舞”,與噪動不安的臺獨分子爭一時的高低與長短,考慮如何繼續深耕民心方是當務之急。
農行改革如何走出困局?
這幾年農業銀行的市場定位一直很不明晰。想離鄉。卻又很難進城,成了農業銀行心中長久的痛。在各個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去年農行面臨分拆、斬首的境遇。后經過全面論證和各方努力。最終國務院確定了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整體改制”的改革要求。但是,如何面向三農?如何處理好面向“三農”與商業運作的關系?又擺在了高層和農行面前。
兩件事情值得關注:一是前幾年在其他商業金融機構紛紛把人員、機構撤離農村后,最高興的是農村信用社。其業務大幅增長,一些國家級貧困縣的農信社一舉扭轉了多年的虧損局面。農村信用社成了其他金融機構撤離農村后最大的受益ao二是在農業銀行面臨兩難選擇時,香港匯豐銀行成為首家獲準進入中國農村地區的外資銀行。在其他商業銀行把農村金融視為“洪水猛獸”的時候,匯豐銀行竟然進入了農村,耐人尋味。到底外資銀行看中農村什么了呢?筆者認為,其看中的是中國農村的巨大市場潛力,中國農村金融業競爭相對薄弱,國家對廣大農村有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
農業銀行應該從以上兩點中有所啟迪和醒悟,不能把面向“三農”和商業運作完全對立起來。而應該不折不扣地按照國家要求,肩負起支持“三農”的重任。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是農業銀行商業運作的長遠基礎;國家既然確定農業銀行整體改制,那么,在農行支持“三農”業務時發生的政策性虧損決不會不管。而會在稅收減免、財政貼息、政策補貼以及其他一系列優惠政策上給予照顧,這部分收益既穩定又沒有任何風險。農業銀行必須切實看到和認識到這些方面。思想一變天地寬,這樣,農行就不難走出改革困局。
反美主義終結?
伊拉克戰爭把歐洲分裂為“新歐洲”和“舊歐洲”,許多歐洲國家的政府因為支持伊拉克戰爭而岌岌可危,歐洲民眾的反美情緒也空前高漲。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歐洲開始重建大西洋兩岸的聯系和信任。標志性的事件就是薩利齊在法國駐外大使會議上的一番話:我和許多人一樣,相信今天的法美關系和過去兩個世紀一樣重要。顯然,薩科齊和默克爾已經成為新大西洋主義的先鋒。歐美關系升溫的現實基礎包括:中印的崛起、歐洲對恐怖襲擊的恐懼、中右勢力在歐洲的復興以及俄羅斯近期的一些好戰的做法。而俄羅斯的行為進一步加深了東歐國家對美國和歐盟的依賴,美國已計劃在捷克和波蘭部署新的導彈防御系統,并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建立軍事基地。
美國的天空
乘客排長龍、空中交通擁堵、航班晚點、飛行安全等問題正深深困擾著美國民航業。根據美國的標準,航班到達時間比預定時間晚15分鐘以上即為延誤。而7月份美國航班延誤率約為30%,為歷年7月份最高值。政府同期收到關于航空業的投訴1717件,是2000年8月以來的最高紀錄,大多數投訴與航班取消或行李丟失有關。飛行安全屢受威脅也讓人捏一把汗。從年初到現在,飛機間距離太近,以及飛機同地面物體距離太近的險情已經發生了約340起。在牽涉方方面面的組織協調工作中,沒人能一言九鼎,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小航空公司指責大公司安排了太多航班;大公司稱小公司交的空管費用太低;國會則認為航空管理局該把現有的錢花好。乘客們怨聲載道,但義不愿接受機票漲價。
核能新世紀
對核能的恐懼也許是被夸大了:無論如何,聯合同指出,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最終死亡人數是4000A左右,比中國官方宣布的煤礦一年死亡人數要低。現在,西方政府因為世界上的大多數石油和天然氣都掌握在敵人或者動蕩的政府手上而大傷腦筋。與之相反的,核工業的原材料鈾都位于位置方便關系友好的地方,例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更簡單的設計也削減了維護和修理費用。新的“主動安全設施”在緊急情況下,無須人工干預就可以關閉反應堆;美國計劃采用一個新的方法,將普通核電站所產生的廢料中最具放射性的部分隔離,并在“快速”反應堆中燒毀。顯然,核工業需要說服人民,它是干凈、廉價的,足夠安全,可以被依賴的。如果它做不到這些,就不應該再得到任何的機會。
高油價時代
史帝芬·李柏在其最近新書《石油沖擊》中再度大膽預言,國際油價在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問很可能會漲到每桶200美元。雖然白1999年以來,能源價格躍升了7倍,但因為它是緩慢發生的,以至于大家都比較容易適應,如果同樣的漲幅,集中在某一天大漲10%至20%,人們才可能真正覺醒,像美國、中同、日本這些國家,才會想到要大力投資替代能源,而且起碼是一兆美元以上的投資,才足以支持這個世界的替代能源基礎建設。從目前情況看,替代能源沒有太多的進展,像生物能源與太陽能都不是最佳的替代能源,因為其所需要投入的能源,遠超過所能產出的能源,臺灣中經院院長蕭代基認為,唯一的可能是寄望核融合技術,但恐怕要等到2050年。在這之前人們仍需要耗費大量的石油,油價依然高漲。
臺北故宮“去中國化”
1949年。當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時,從中國大陸帶去了約4000箱各類文物。因為害怕共產黨進攻,臺灣國民黨政府把大部分文物藏在地洞或隧道里,先是在中臺灣,后又轉到臺北,埋在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地下。后來,65萬件文物中的大多數被移到博物館的地下三層,以前,博物館次只能展覽4000件文物,到今年2月,為時3年、耗資2100萬美元的裝修和擴建結束后,這一切得到了改變。現在的臺北故宮增加了6.5萬平方英尺的面積。
當然,改變的不僅是博物館的外表,還有它的功能。除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收藏場所之外,臺北故宮也增加了對現代藝術和臺灣本土文化的展示。不僅如此,今年1月,臺灣“行政院”通過決議將“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草案”修正為“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并把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此外還將現行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征集、研究、闡揚”修正為“加強對國內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征集、研究、闡揚”,理由是避免中國在未來國際場合要求扣押歸還故宮寶物。同時,過去幾十年矗立在臺北故宮門口的蔣介石塑像也已被移到了偏廳。

對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就認為:在過去,臺北故宮更多的是一個政治符號而不是文化場所。作為從中國大陸劫掠來的文物的儲存場所,臺北故宮長期以來是兩岸分裂的象征。但臺北故宮不能直沉湎于過去。她還認為,要致力于建立“臺灣認同”,中國文化只是臺灣多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當然,這些做法遭到了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對:條例可以改變,但歷史不能改變。中國國務院發言人就認為,臺北故宮條例的修改會助長“去中國化”的教育。
秋糧要保,糧價別有玄機
從中央到地方,秋糧生產力保穩定已經成為一項重要工作。繼農業部8月22日下發做好旱澇地區秋季復種工作緊急通知后,8月30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表示,今年秋糧生產形勢比較嚴峻。9月6日,糧食大省河北開始秋糧生產收購形勢調查。
同時,糧價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國家發改委認為,下半年CPI的上漲幅度將取決于秋糧的收成。
此前國內糧食生產創下了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連續3年增產,今年夏糧和早稻實現了自1985年以來的連續4年增產。
筆者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推算出,2000年~2006年間,中國除了2004年掙進口了496萬噸糧食外,其他6年間,共對外凈出口了5429萬噸的糧食;2007年1~7月,糧食累計凈出口仍達536萬噸。在糧食連年產不足需的情況下,中國仍然堅決向外凈出口糧食,這表明糧食前期庫存實在是過于龐大。政府通過積極的增加出口、降低庫存戰略,促使了糧價的回升。可以說2003年底以來的本輪糧價上漲是伴隨著國內糧食庫存不斷減少發生的,但是這種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積極追求的結果。另外,近5年來糧食生產成本每畝上升23.9%。這一點也是8月初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人民日報》上答記者問時,提到的當前糧食價格上漲的一大原因。
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目前的糧價是不是漲過了頭?有沒有人為炒作的因素?從目前來看,社會上并沒有出現歷史上糧價高漲時的搶購現象。
實際上,如果將2003年10月視為本輪糧價上漲的時間起點,那么經過近4年的震蕩上揚過程,目前稻谷、小麥、玉米的價格水平基本接近1995年的水平。12年過去了,糧價僅僅達到當初開始下跌的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計算,目前的物價水平是12年前的144%,也就是說12年間,物價上升了44%,而糧價上漲的幅度為零。
出口退稅政策由硬轉軟
9月8日,在廈門舉行的第11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財政部稅政司官員譚崇均在談到中國出幾退稅調整的未來方向時指山,政府部門出臺的這一政策是基于中國目前經濟整體發展形勢而作出的必要選擇,但頻繁出臺不利于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這一表態的背景是,今年以來,隨著兩稅合一、土地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相繼出臺,使全國大部分開發區失去了原有的諸多政策優惠。尤其是今年6月1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發布,即自7月1日起,再次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對YFN-區的部分出口加工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具體來說,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比大企業大,對流通企業的影響比生產企業火,對欠發達地區企業的影響比發達地區企業大。
出口退稅率的一再下調,可以看出有關方面試圖扭轉巨額貿易順差的努力。像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新出口退稅政策,已經是稅制改革以來我國連續第五次大幅度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但正如人民幣升值問題一樣,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有關方面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影響出口。在內需持續不振的情況下,出口一旦萎縮,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何在?
因此在經歷這次火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決策層的發言表示要盡量減少頻率,政策方案要爭取多征求企業及
行業協會的意見,精心設計,只做完善性的微調。在9月8日舉行的跨國公司座談會上,吳儀對在座的70家跨國公司代表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希望他們“著眼長遠”。目前外資在中國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出口中的比重約占1/3強,而在資源密集型、中等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中的出口比重超過了50%,尤其在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中占據80%的高份額。
不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是,退稅率的下調并沒有帶來出口額的逐漸回落。像去年9月,盡管出口退稅額下調幅度很大,但出口額只是在當月以及10月份出現了一定程度回落,在11月即出現了報復性反彈。
出口退稅政策由硬轉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中國經濟肌體全面作徹底改善之前對其承受能力的一次試驗,盡管這叫以降低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無論如何,政策調整的方向并沒有改變,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默克爾訪華成果幾何
8月2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結束在華4天訪問行程,轉往G8明年的主席國日本訪問。此前在北京和南京的行程中,德中雙方僅簽訂了兩份經濟合同,涉及卡車機軸生產及小型貨運飛機租賃,金額不過數億歐元。而臺同金額達15億歐元的MAN公司在華合資生產商務用車的項目卻未能簽約。與此同時,剛剛蟬聯“世界權威女性之首”的默克爾表示,她在與胡錦濤主席的會晤中談到了人權、以及如何在貿易領域之外擴展中德關系等問題。
本來,出口額高居世界第一國家的領導人。出訪第三貿易大國,核心議題就該圍繞經貿,何況中國今年GDP有望超過德國、出口額有望超過美國。但默克爾這次訪華,從頭到尾都被置于輿論漩渦之中。從《明鏡》周刊拋出“中國間諜程序侵入德國政府電腦系統”的封面文章引發五角大樓和英國首相府的跟進披露,到默克爾在北京演講中強調北京奧運要尊重宗教、出版和言論自由并會見《冰點》原主編李大同等人士,再到德國戴-克與寶馬公司指責中國雙環汽車抄襲,并威脅采取法律行動的事件,都為中德商貿蒙上了一層陰影。
盡管有德國媒體認為“默克爾直率的言論絕不會損害商務”,而且最近被破獲的恐怖分子計劃襲擊德國飛機及英國駐丹麥使館的圖謀也說明,反恐才是德國最迫切的任務,但出身東德、以坦誠批評為個人風格的“鐵娘子”時代的中德經貿關系的確遇到阻力了。

河內新外交的新挑戰
越南政府近日主動向外界透露中國外交部8月內曾兩次急召越南駐北京大使陳文律,最近一次召見時間競為凌晨1時左右。北京對越南國家媒體參與炒作中國產品安全性問題表示了不快和抗議,建議越南方面加強媒體管理,更罕見的是,北京直接以雙方于去年11月APEC會議時商定的2007年雙邊貿易增長額度向河內施壓。這顯示自越南漁船炮擊事件后,越南已接近北京對越關系底線,河內對華的新一輪圓潤外交策略開始失靈。
越南國家電視臺和各大報紙近期曾以食品和玩具為例告知“消費者對低品質的中國商品應當慎重”。盡管越南政府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報道幾乎都是來自海外通訊社報道內容的編輯加工,然而這樣的評論來自同是頻發食品安全事故、時常遭遇出口食品危機的越南則令北京感到憤怒。中方在照會后,隨即通告在邊境強化管理越南產品的進口。
近期越南在對華戰略上搖擺試探的笨拙,也直接導致越中關系緊張。8月初。越南考慮到臺灣在越南有8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曾一度批準民進黨黨魁游錫堃訪問,并已簽發簽證,后在中方敦促之下才予以注銷。這與泰國由始至終拒絕發給游簽證相比顯然不在一個層次,泰國軍政府從對大國平衡游戲的把握中得到的好處自然也非越南可比。
恐怖循環與印度經濟
8月25日,印度IT產業重鎮海德拉巴繼5月份后再次發生恐怖襲擊,超過40人在兩起爆炸中死亡。事發后,印度警方再次作出無謂指責,認為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支持的恐怖組織所為,但并不能提供任何證據。
有對海德拉巴熟悉的人士指出,雖然印度確實面臨國外恐怖威脅,但是國內由于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不僅使毛派游擊隊在印度超過50%的邦出現,而且讓本來就處于社會下等階層的穆斯林青年越來越多地加八極端組織。海德拉巴是一個有著40%穆斯林人口的地區,雖然穆斯林社區并不一定意味著貧窮,但是在這里,新興的IT新貴和貧窮的舊城民眾之間,還是形成了一條以財富和宗教為劃分標準的鴻溝,很多人相信,恐怖襲擊有可能來自城市本身的居民,而與外界無關。
當然,猜測看來很難得到證實。與聯合國222人的標準相比,印度每10萬人中只有122名警察。屬于警力嚴重不足的國家,而且基層組織由于貪污問題,基本上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所以與西方國家相比,在印度從事恐怖活動,風險要小很多。從2004年至今,印度在恐怖襲擊中喪生的人數,僅次于伊拉克,位居全球第二。而在恐怖襲擊嚴重的東北部和東部各邦,由于秩序的混亂,外國直接投資始終不敢進入,盡管在其中的些地區,礦石產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