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東
從執政黨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至今,表達權已經成為2007年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并開始被當作中國人的一種基本權利,盡管其本質上不過是由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的另一種表述。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的其他權利一樣,自由表達的權利從來不是天賦的,而是人們不斷抗爭不斷努力爭取到的權利。在封閉的熟人社會或者專制的傳統威權社會中,人們更愿意和相信遵從長者或權威的意見,鮮有自我表達的意愿和權利,更多是一種附和式的表態。即便有,也是恩賜的,隨時可以被收回。所以,“子產不毀鄉校”的傳奇才無法持續。
在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的調適機制逐漸失靈了,不同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訴求,使表達權開始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基本權利。
權利需要主張。沒有了表達權這一基本權利,其他權利也很難成為現實;而表達權的缺失,其他權力也就失去了監督,權力也就不會有敬畏,善治最終只會是空中樓閣。現代意義上的表達權,是建立在不同利益主體和多元價值觀博弈基礎之上的一種契約,對這種契約權利的踐踏破壞意味著利益均損。因此,容忍和尊重他人表達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現代社會中,人們通過各種表達方式,展現自己的立場,主張自己的權利,監督權力的施行,贏得他人的理解、寬容、信任和友誼,消除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隔膜,達成共識,從而締造一個平等開放的社會。可以說,表達權的正常踐行是建設現代民主公平正義社會和維系其良性運行的基本保障。
在中國,這個習慣了使用傳統方法來主張權利和實施治理的社會,權利的實施和保障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即使人們的表達權在法律上已經得到承認,而且執政黨再三強調了保障人們的這個權利,但傳統和現實的利益糾葛卻時刻影響著人們正常行使自己的這個權利。據媒體報道,就在不久前,陜西志丹縣數人因一條短信被處分,其中4名科級干部被免職,據稱,該短信有辱罵政府機關領導干部的內容。類似的還有今年夏天濟南大水時轟動一時的網友“紅鉆帝國”被拘事件。類似表達權被壓制的事例遠不止這些,而且情況更復雜。
我國法律對人們行使表達權也有相應的規制,不當行使表達權傷害了他人的利益,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但現實生活中,強勢群體習慣性地以穩定和長遠利益為借口,挾自身的政治和經濟特權,通過各種途徑壓制損害其他群體的表達權,以保護自身的利益。這種行為傷害的不僅是他人的權利,還傷害了自身的可持續的利益,更嚴重的是踐踏了法律的尊嚴和威儀,使社會失去了反省改進的機會。
表達權行使中必然出現與關聯利益群體不一致的主張。針對某一具體事例,各個社會主體由于立場、利益和信息掌握的不同,常常出現多元的表達,甚至是被主流意見認為是不當的錯誤的表達。但表達權的意義并不意味著表達的內容必須堅持經過包裝的“政治正確”,而是在法律框架下每個人對關聯的事件有表達意愿的權利。如同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權利是免責的,人們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任何表達也應該是免責的。因此,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是保障人們表達權的根本之義。
包容和信任,尤其是來自權力部門的包容和信任,是在法治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時社會保障人們表達權的重要條件。允許不同意見甚至錯誤的表達,是一個社會提升自己治理水平的重要條件。即便是所謂被濫用了表達權,也能讓社會成員從中得到教益,成為建制的契機。
在現代社會中,媒體作為公共意見的一個平臺,是表達權實現的重要通道。在近些年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單個的案件,還是制度建設層面,都可以看到媒體對事件真相的披露和問題的解決所起的積極作用。歷史已經證明,尊重和維護媒體的采訪權表達權,不僅不會激化矛盾,反而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樣,對于媒體而言,負責任的表達也應該是自身努力的方向和堅守的邊界。
其實,在某些人眼中近乎洪水猛獸的表達權,正在成為中國社會民主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近些年來,在中國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民意開始成為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如醫療體制改革方案,除了通過傳統的政治表達機制外,座談會、聽證會成了常用的民意表達的重要通道,即便這種表達可能還只是有選擇的而非廣泛的表達。而類似于黃金周的存廢的決策過程中,我們更愿意把政府通過網絡征求意見看作是尊重人們表達權的—種新的嘗試。事實上,中國目前許多改革措施以及政策的調整,都是人們行使表達權的結果,無論是通過專門的政治表達機制,還是通過媒體,抑或是通過法律途徑。
表達權是中國社會民主進程的一塊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