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時近2007年年末,傳來消息說,醫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新方案出臺在即。
由衛生部、發改委、財政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16個中央部委派員組成的醫改協調小組,領導制訂了這一輪醫改方案。方案中綜合了各方意見,其中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WHO(世界衛生組織)和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等9家單位提交的報告,以及若干次高級別的會議上聽取到的地方政府的意見。
在這個議論紛紛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顯得古怪。對這件利益攸關的大事,他們沒有像經濟學家、政府部門甚至普通民眾那樣,各自尋求表達的渠道與機會,反而沉默異常。
有人說,沉默是因為這一輪醫改的起點就是對醫生的批判。
中國的醫療系統共有375萬名員工,負責為14億中國人提供醫療服務。在過去的10年里,他們肯定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很多人認為,醫務人員對“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局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切讓許多醫生深感屈辱。在他們看來,自己不過是不成功的醫療制度的犧牲品罷了。
醫生、醫院院長、醫學院院長,究竟怎么想?他們怎么看近在咫尺的醫改?(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