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沒有哪個改革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改革一方面要解決現實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哪個方案是完美的,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徐建光,上海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今年45歲的徐建光也是醫生出身,從華山醫院手外科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一直到教授、博導,醫生的甘苦,曾經是他生活的全部。在今年升任上海市衛生局局長一職之前,徐建光還多年擔任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院長職務,面對整個上海市每年1億多人次的醫療業務量,有著醫生、院長、衛生局長三重職業經歷的徐建光,是如何看待醫改的呢?
新民周刊:現在的體制下,上海市衛生局局長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是什么?
徐建光:作為市政府主管醫療衛生的職能部門,我們現在主要精力放在進一步建設完善社區衛生、農村衛生、公共衛生上,同時還要解決好三級醫院“就醫難”問題,使廣大患者的常見病、多發病的就醫需求下沉到社區醫院。目前主要的難處在于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技能水平的認可程度不一樣,導致大病小病都到大醫院就診,造成了大醫院的看病難,看名醫更難。為此,上海市財政拿出1個億出來培養全科醫生,也正在考慮加強醫療機構的縱向整合,讓社區醫生接受大醫院的業務指導,同時要求大醫院的醫生下到基層醫院,總之要力爭把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人需求消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區域中心醫院內。
新民周刊:三甲醫院門庭若市,而有些二級醫院病人較少,造成這樣的資源浪費的原因是什么?
徐建光:取消了逐級轉診制度以后,現行的就醫和醫保制度難以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可能是導致目前就醫無序狀況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個現狀,還是要逐步建立起逐級轉診,梯度就醫制度。以華山醫院為例,每天門診量有七八千人,其中常見病、多發病例占到了一半,這些門診占去了醫生40%以上的時間,使他們沒有充足時間進行科研和教學,研究疑難雜癥。
新民周刊:除了“看病難”,還有“看病貴”,現在社會反應很強烈,醫院院長們都覺得位子不好坐。
徐建光:看病貴的板子不能完全打在醫院院長的身上,我也要替他們呼吁。在基本醫療保障這一塊,本來應該由政府來埋單的,但是現在政府的投入缺位。上海衛生事業費用僅占GDP的2.33%,還不到教育投入的五分之一。上海的大醫院里,政府投入不到業務收入的5%,醫院建設發展費用及購買大型設備,錢從哪里來?除了提供服務獲得的收入外,就是藥,只有這兩個途徑。醫療勞務的價格是有限制的。要實現藥品利潤,就會存在多開藥的情況。公立醫院的醫療收入一直虧損,這一塊全靠藥品來補償,這部分費用最終還是由患者承擔的。
新的技術應用也的確導致了醫療費用上漲,比如心肌梗死的治療,心臟搭橋技術引進來,救活了不少患者,但是費用也跟著上去了。但是醫療費用的增長如果超過了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老百姓個人承擔費用過多,就會出現問題。
醫療保障制度才是緩解“看病貴”的根本出路。發達國家的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但是國民“看病貴”的感受遠沒有我們這樣明顯,因為他們個人負擔部分比較少。另外,在醫療保障制度方面,盡管上?;旧蠈崿F了“應保盡保”,但一部分低收入、低保障和無保障人群(主要是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以及大病、重病、久病患者,仍然存在醫藥費用負擔過重的問題。
新民周刊:出路在哪里呢?
徐建光:要解決“以藥養醫”,增加政府投入是關鍵。上海的松江正在進行藥品零加成的改革嘗試,政府每年投入較多經濟補償,彌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為失去藥品差價補償的收入。但是這種模式暫時還沒有辦法在大醫院里推廣。一家大醫院一年使用價值六七億的藥物,按15%的加成,政府投入暫時還有困難,要承擔下來就要投入一億多。全市30多家三級醫院,政府投入也有困難。
要加強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勞務價格和降低藥品價格的策略。同時隨著上海的經濟增長,要加大財政對醫療保險基金的扶持力度,改變目前個人“負擔過重”的狀況。
新民周刊:你對未來的醫改制度有什么期許?
徐建光:沒有哪個改革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改革一方面要解決現實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哪個醫改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認為上海的醫改應該是循序漸進、有序推進,通過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創新衛生體制機制,最終讓老百姓享受衛生改革與發展帶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