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潔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某人口才很棒、某某是個很有口才的人、某某嘴太笨一點口才都不具備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口才,究竟該如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口才呢?口才又稱口語能力,是指運用口頭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口頭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理解起來很簡單,那就是說話。“我認為你做得對”,“我喜歡這本書的內容”,“現在我不餓”,“你不能適應這里的環境就盡快離開”……可以說,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我們的某種內心感受,而這種表達能力的高低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口才。
對任何一位健康人而言,說話并非難事。從不到一歲的呀呀學語開始,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口語練習,所以我們運用起口頭語言來應該是得心應手。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并不完全這樣,我們總是會遇到“不會說話的人”,當然也常遇到“伶牙俐齒”的人。在我們身邊,善于高談闊論者有之,巧舌如簧者有之,詞不達意、拙嘴笨舌者也有之,我們會依照自己內心的一個標準來判斷這些人的口才好壞,這個標準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言具有可欣賞性。我們也可以稱為藝術性,也就是指說出的話能給人帶來身心愉悅的感受。悅耳動聽的聲音、清晰標準的吐字、恰如其分的措辭,都是讓聽話人感到舒服的。若一嬌小嫵媚的女子在極度優雅的環境中操一口甕聲甕氣、含混不清的方言,還談什么藝術性啊?甚至會剛一張口便破壞了其外表最初給人的美感。同樣的講話內容,如果措辭不當也會令人厭惡。“今晚要降溫,給你帶件衣服,加班時小心著涼!”如果出門時老婆這樣說,老公心里該是何其溫暖?!換一種表達,“不知道會變天啊?也不拿件衣裳,還得讓我為你操心,接著!就欠加班凍死你,看你長不長記性!”老公聽了又該作何感受啊?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認為后者是個口語表達能力高的人。
第二,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在我們經常接觸的人當中,總有這樣一些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但我們聽好半天卻不知所云,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時候說出的話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其實就是詞不達意。如果我們口干舌燥講了半天也沒說明白自己的意思或者別人根本沒聽懂是怎么回事,那等于我們說了一大通的廢話,這是典型的看上去似乎能說而其實口才很差的人。口語表達水平高的人絕對能極其準確地表達思想意圖并能讓別人聽得清楚明白。舉個例子,找人借錢很多時候是件很難開口的事情,但不借不行,我們比較下面兩段話:“老王啊,實在不好意思,我今天來是有事相求,最近急需一萬塊錢,您看能不能借我點?我給你打借條,半年之后肯定還。如果您手頭實在緊的話,我再向別人借。”“老王啊,前年您新買的房子花了多少錢啊?你們兩口子收入很高,估計沒怎么欠債吧?就算欠點債也早還清了是不是?您兒子上學花不了多少錢吧?……”前者,開門見山,簡單明了;后者,似乎善解人意,先探老王的經濟底子然后再決定是否開口借錢,實際上卻容易引起老王的困惑、反感甚至警惕,防備說話人會有什么不良企圖……很明顯,老王一定喜歡前者。
第三,能順利實現口語交際的目的。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每個人說的每句話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是否能夠順利實現這種目的,也是判斷一個人口才優劣的重要標準。說了很多話,目的沒實現,那是口才太差;說了很多話,目的實現了,那是口才一般;說了幾句話,目的實現了,那是口才很好。周末想邀同事一起去爬山,“李姐,明天周末,我們一起去爬山吧!”“我不去,我還有事情要做,再說爬山也太累了。”后邊肯定得費點口舌了,這里有三個人的不同表達,三種效果。甲:“去吧,我真的很想去呢,好長時間沒爬山了。累點怕什么,還鍛煉身體呢,正好你也減減肥。”磨了半天,李姐說:“我真的有事,你找別人吧,要不我幫你找個伴?”乙:“您看,我很少求您一回,您就別拒絕了,要不我該多么傷心啊!陪我去吧,我負責給你買好吃的、好喝的,我幫您背包。回來我幫您洗衣服什么的,好不好嘛?求求你,去吧……”說了半天,李姐嘆了口氣:“好吧。”丙:“李姐,最近我心情不太好,只想爬爬山,出去透透氣,咱們是最好的朋友,您得跟我去,我有很多話想跟您說說呢。”“行了,別說了,就沖你這么信任我,我舍命陪君子了,累死也心甘啊!”誰的口才好?肯定是丙。
第四,語句簡練,不唆。寫文章講究“惜字如金”,說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句能說清的,絕不說兩句。判斷一個人的口才高低不是看他說了多少字而是說了多少有用的字。一戶人家門鎖被撬,財物被盜,打電話報警:“喂,您好!我家被盜了,地點在某街某號某棟樓某房間,我叫某某,是戶主,請盡快來處理。”非常簡練。如果換成下面這種說法就麻煩了:“喂,110嗎?我們家讓人撬了,丟了很多東西,真是氣死人了,我招誰惹誰了,竟敢偷我們家!你們一定幫我們抓住小偷啊……我是誰?我是某單位的車間主任,我叫某某,您記住了嗎?我家住在某商場旁邊,很好找的,某街那個丁字路口往南,唯一的一座新樓,您到了一打聽,都認識我。您快點來吧,我家丟了很多貴重的東西,要找不回來可怎么辦啊?……”這么唆的報警,不耽誤事嗎?活脫一位侃哥哥。
第五,表達真誠自然,不虛偽。有個詞叫“言為心聲”,大部分人都會真誠自然地運用口語表情達意,但也有個別人“說的比唱的好聽”,說一套,做一套,說起話來引經據典,頭頭是道,而且非常講究說話技巧,讓人聽了非常舒服,可實際的為人處事卻與之大相徑庭,時間久了,再唱高調時便讓別人十分厭惡了。這類人缺乏人格魅力的支持,語言魅力會隨著別人對其了解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消逝殆盡。真正擁有良好口才的人,一定是品格高尚的人;真正精妙的語言,也一定是經得起推敲與考驗的。
具有良好的口才,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諸葛亮泰然自若、舌戰群儒的風度,周恩來機智幽默、游刃有余的外交,誰提起來都欽佩不已,羨慕不已。我們喜歡口才好的人,欣賞口才好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口才好的人,這當然需要我們長期去鍛煉,知道了評判口才的標準,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準確簡練地表情達意、順利實現口語交際的目的,讓語言具有可欣賞性以及誠實做人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