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歌
人也許是唯一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年齡恐懼的動物。雖然明知無法抗拒自然規律,但還是難以接受這一事實,于是心理上的反抗通過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形式發泄出來。有些心理反抗可能是消極和盲目的,比如有的人對有關年齡的問題會特別反感,有的人有“生日恐懼癥”,還有的人堅持著自己孩子式的固執與任性,還美其名曰“年輕的叛逆”。
對年齡的恐懼心理在西方,尤其是發達國家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在西方社會,比如工作簡歷上早已取消了“年齡”這一項;直接詢問對方的年齡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鋪天蓋地的美容廣告每天提醒著消費者對衰老的恐懼。近年來,崇尚年輕、反感年老的現象逐步在中國社會生根落地。有人認為這是積極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當然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盡享美好生活。但西方心理學家則指出了幾種對年齡的過分恐懼所帶來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輕則影響工作生活的質量,重則危及生命,叫人不可輕視。
1.最討厭過生日
小S今年23歲,大學畢業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由于職業要求,小S對自己的外貌體形十分注重,經常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美容和健身上。她還有一個習慣,喜歡隨時隨地掏出包包里的小鏡子,仔細端詳自己的眼角、額頭、嘴角和脖頸,生怕生出皺紋來。每當臨近生日的時候,小S提前好幾個星期就開始著急,不知道如何躲避這個生日,才能不讓自己感覺“怎么老得這么快”,每次過生日就好像上法場一樣痛苦。如果你問小S最討厭什么,她一定會告訴你:“最討厭過生日!”雖然她自己也明白是人都得長大,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對過生日的那種焦慮感,尤其受不了臉上生出一點點皺紋的樣子。
點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有外在美與內在美,前者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先天地處于不斷衰老的狀態;后者由于歲月的磨煉,后天地處于不斷積累的狀態。真正的愛美之人懂得如何接受自然,發掘內在之美,令美麗由內而外地如花香般散發出來。
建議
接受現實,調整自己對美的理解,多練內功,多感念歲月的饋贈,化焦慮為感恩。把生日當作你最好的朋友吧,因為它從來不會遲到,更不會失約。每年的生日,向它傾訴這一年的收獲,以及對來年的期望。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減弱焦慮,還可以有助于你早些開始你寶貴的心理成長。
2.只是大器晚成
小D已經31歲了,但一身打扮還好像13歲的少年,永遠是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一條磨出洞的牛仔褲和一雙運動鞋。父母靠關系給小D找過不少工作,小D很少能夠干滿試用期,但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成家立業,小D一點也不羨慕,反而嘲笑他們是“失去自由的人”。面對父母的擔心,小D心情好的時候,會安慰幾句:“不用擔心,我是大器晚成!我不是不能干,只不過現在還不想干。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干得成!”如果碰到心情不好,小D立刻拂袖而去,幾天幾夜都不回家,急得父母差點去報警。
點評
不錯,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自由。問題是:什么是自由。當你坐在餐廳里點單,告訴服務員你“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最后可能在你面前的什么菜也沒有。自由的真諦在于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當你今天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并且可以為自己買單,這就是一種自由。
建議
拒絕成長也許是因為對成人世界中的你期望很高,但缺乏信心,感到恐懼。也許你也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但對于如何改變感到不知所措。也許在責怪別人的時候,你也在責怪自己,而隨之而來的內心壓力迫使你更想通過指責別人來發泄。是這樣的嗎?如果是,我會告訴你:別擔心,你已經站在心理成長的契機上了。這些矛盾的心情其實是一種發展的動力。在這種內動力的推動下,你需要做的,只有兩點:擴大交際圈和進行更多的積極的“自我交談”(self-talk)。擴大交際圈的目的在于獲得成長的外部支持,積極的自我交談的目的在于激勵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要自由,就不能逃避成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