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源
畢淑敏,當代著名女作家。這位有著從軍和從醫雙重特殊經歷的知識女性,曾被王蒙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她不僅文才出眾,頗受讀者贊賞,而且口才超群,多獲聽眾好評。
讓我們摘取她在各種場合的一些精彩講話的片段,領略一下這位才女獨特的口才魅力。
實言談生活
在社會現實中,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生活態度往往是在人們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形成的,它與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密切相關。因此,當記者問畢淑敏是否對生活產生過厭倦情緒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
說心里話,我是一個從本質上對生命持悲觀態度的人,但對生活,基本上沒產生過厭倦情緒。這好像是矛盾的兩極,骨子里其實相通。也許因為青年時代,在對世界的感知還混混沌沌的時候,我就毫無準備地抵達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靈魂經歷了大的恐懼,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對一般厭倦的定力……從那以后,一般的頹喪就無法擊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實是如何善待每人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為小的苦惱而厭倦生活。因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畢淑敏首先通過對生命和生活的辯證分析,表明了本人的人生態度。接著,具體地講述了自己青年時代的特殊生活經歷和感受,從而論證了形成這種生活態度的原因。最后揭示出“生活的核心”就是善待生命,同時用假設的方式,表達出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并再次深刻揭示了生活與生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如此實言相告,真實而又深切,既給人啟示,又令人信服。
坦言講自己
一位名人應當怎樣看待自己呢?這個問題關涉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度,所以常常引起公眾的興趣,并受到媒體的關注。例如,當記者要求畢淑敏給自己一個定位的時候,她講了這樣一段話:
我在事業上會積極努力,我不會在意最終的結果。在家庭里我會愛我的親人,孝順我的父母,關愛我的朋友。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我有一個很穩定的朋友圈子,這是我的支持系統。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嘛……有一個我所熱愛的事業,在我從事這個工作時會充滿創造性的喜悅。我對外界的評說,采取一種比較寬容比較鎮定的態度,它不會強烈地干擾我的內心,我不會突然間就情緒很高昂或突然間就很沮喪,我已經基本平穩了。我當然也會有許多不高興的事情,但它們持續的時間已越來越短了。年輕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件事一個星期悶悶不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這種不快基本上不會超過一天。
畢淑敏的回答是非常坦誠的。她聯系自己的實際,先講對待事業的感受,再說對待親人、父母和朋友的情意,最后又談了工作體驗。同時,她還著重講了自己對待外界評說的態度。這一番樸實而真切的話語,充分體現了一位經歷苦難的女作家博愛的胸懷和淡定的品格,充滿了強烈的親和力。
警言解死亡
作為一位曾經長期從醫的女作家,畢淑敏對死亡有著強烈的關注和獨特的思考。這種關注和思考形成的感悟,一旦通過這位女作家之口,用精警的語言表達出來,往往會給聽眾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例如,她在大連大學與青年學生談生與死的時候,這樣解釋死亡:
死亡是什么呢?死亡它是一個自然的現象,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就像現在是秋天,我們在大連大學校園里走,你會看到黃色的樹葉飄然落地。當春天的這個葉子發芽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欣欣向榮,但是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秋天到的時候,它就無聲無息地飄在大地上,最后它回歸于泥土。
畢淑敏首先通過設問,概括地揭示了死亡作為一種自然的現象的必然性。然后聯系現實生活,把死亡比喻成秋天飄落的黃葉回歸泥土。這樣用一種自然現象來解釋人的生命過程的終結,十分生動而又形象,充分體現了一位女作家情思的美好和語言的精妙。
哲言談婚姻
婚姻,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敏感話題。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當他們對婚姻感到困惑的時候,往往希望得到名人的引導和指點。畢淑敏是一個對婚姻問題特別關注并有著獨到見解的知識女性,面對記者的提問,她這樣表述自己對婚姻的看法:
婚姻并不僅僅是快樂,是兩情相悅,是生死與共;它還是考驗,是煎熬,是一種熟悉生活的破壞和一種嶄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了智慧、勇氣、人格意志的雙方重新組合。就像進入一塊陌生的大陸,所有的事件都可能發生,我們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
這段關于婚姻問題的言論,顯然融入了畢淑敏獨特的人生體驗,包含著透辟的哲理。這位女作家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婚姻既是快樂與相悅,也是考驗和煎熬,它是“一種熟悉生活的破壞和一種嶄新模式的建立”。這就從內涵和實質上揭示了婚姻的真諦,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妙言話性別
作為一位女作家,畢淑敏在許多公開場合都會面對記者或聽眾從性別的角度提出的問題,這無疑體現了公眾對現代社會性別問題的關注興趣。例如,她在湖南電視臺發表演講時,這樣回答觀眾關于性別意識的提問:
男性和女性由于先天生理構造的不同,會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是非常確切的一件事情。未來的那種嶄新的人類,他是將這些優點集合于一身的,就好像我們這間房子,男性從這個窗戶射進陽光,女性從這個窗戶射進陽光,我們這個房間才會有更多的陽光和更多的明亮。我希望將來無論是男性和女性,我們都有這種雙重的優點。
這位有著從醫經歷的女作家,首先從生理構造的角度,直言不諱地指出男性和女性會“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事實,接著預示未來人類將男性和女性的優點“集合于一身”的前景,并用精當的比喻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希望。顯然,這番有感而發的妙言,鮮明地體現了畢淑敏作為女性的直率個性和真誠感情。
直言論文學
畢淑敏是一位既有知名度又有影響力的作家,所以免不了會有許多記者要求她談談對文學的看法。每當這樣的時候,她都會毫不掩飾地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給人以振聾發聵之感。例如,她曾這樣回答一位文學期刊記者的提問:
有一位搞金融的年輕人對我說過,他以前是看文學刊物的,后來覺得里面寫的東西,要么是太虛假,作家對新的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在那里瞎編,他不愿拿出寶貴的時間來受騙上當;再有就是寫農村的事很多,而城市的變化的流動的生活很少涉及。他說,我不反對寫農村,但要寫得有新意,以前一批優秀的作家把農村寫得入木三分,今天的作家要是還那樣寫,也就沒有人讀了。我并不完全贊同他的話,但我討厭文學刊物要么封閉、清高、重復和小圈子;要么做出乞討的樣子,求財政撥款富人捐款,求著大家來看。我絕不相信文學作品這種藝術樣式已經過時,我覺得當前的文學創作界和期刊界,更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希望文學刊物進取開放,有蓬勃的生機,不要沾染“惟我獨尊”的習氣,好像只要誰不喜歡讀它,就是沒文化,自封自己是試金石。文學長青,文學刊物要有變革,要謙虛和有創意。
畢淑敏首先引述一位年輕人的話,以此作為議論的依據。然后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刊物的看法,并斷言“絕不相信文學作品這種藝術樣式已經過時”,同時還表達了對文學創作界和期刊界的希望。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議論,無疑體現了一位當代女作家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時代使命感,真可謂發人深思,催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