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鋒
華盛頓當地時間2007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選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研究員李愛珍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美國是全球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國家,而中國,其科技實力與其經濟實力一樣,依然處在發展中狀態,距離發達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路。院士榮譽是一個國家對各個領域里最有學識、最有才華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所能給予的最高禮遇,按常理,能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人,就學識、才華和成就而言,必定是夠資格當選為中國“兩院”院士的。否則,我們就只能從科學以外的標準另尋原因了。李愛珍院士的際遇或許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全球的科技人才為何都向往去美國深造和發展?除了它擁有全球最雄厚的經濟實力、最密集的學術機構和最完善的科研條件以外,我想,它的最吸引人之處應該是它還擁有一個寬松、公正、能激發研究人員熱情的科研環境。一個好的環境,與科研體制密不可分。中美科研體制之別,或許是李愛珍院士際遇的根源。
評選院士,標準無外乎兩點:學識和道德。學識,即指一個研究者的專業水平和科研成就,這些指標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由專門的委員會來判斷;道德,即指一個研究者的學術操守,這里主要是指研究者有沒有弄虛作假,夠不夠專業執著,這也是可以由業內人士和相關人員做出基本判斷的。可是,中國的院士評定制度卻存在著某些問題,值得注意。
其一,“公關”現象值得注意。雖然,任何評選都未免會摻雜一些評委的主觀因素,但是,如果評選標準不嚴謹,評選機制不建全,便會使得這種主觀因素日益放大,評選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拉票。有媒體報道,2005年11月,多名院士就曾炮轟中國的院士制度,希望改革現行院士制度的弊端。另外,也有院士認為在現在的院士評選中,存在潛規則和出現幕后活動。一個真正的學者,一門心思都撲在研究上,哪有時間去分心參與紛擾的人際事務到處拉票?
其二,利益“推助器”現象值得注意。在現行體制之下,誰獲得院士頭銜,誰就頓時身價百倍。一個單位有無院士及院士人數與單位利益也有密切關聯,比如,在索要經費、申報課題和申請博士點時,院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有他們的話,獲勝把握自然大大增強。這更使一些科學家和單位熱衷于評院士。
其三,官本位現象值得注意。在中國的院士群體中,“學官”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在評選院士時,大家都是科學家,都有科研成就,這一起跑線是一樣的,但是,如果他們中有某人是部長、副部長或者是院長、副院長,那他們的當選率將大增。以2005年工程院新院士提名來看,公布的42名候選名單中,官員和企業家即部長、副部長、集團公司董事長或副董事長占了29名,比重竟然達到69%。越來越多的“學官”進入院士群體。這種現象要是持續下去,將可能把更多的優秀科學家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