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經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五天的路演,孫德良終于松了一口氣,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股,網盛科技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交易代碼:002095,與此同時,網盛科技作為中國A股市場第一只純粹意義上的互聯網股,一上市就創出了68.1元的高價,交易所的三次停牌也沒有阻擋住投資者的狂熱追捧,最高一度到了78元。算是創造了一個“A股神話”。
國內互聯網第一股正式誕生,結束了互聯網企業沒有一家實現A股IPO的歷史。
業內人士紛紛指出,網盛科技的股價在開盤的時候就被高估了,而“泡沫說”也從此伴隨著網盛科技的成長從沒有停止過。網盛科技上市后,股價一直在高位徘徊,今年6月20日,最高探至92.5元,即使是大盤調整時期,網盛科技也表現出較好的抗跌性,有人甚至揚言網盛科技的股價突破百元大關已經是指日可待。
凡此種種說法,經過了一年股市歷練的孫德良已經開始能夠從容面對,他警告投資者要理智看待網盛科技的股價。
分享資本市場的甜餅
初次見到孫德良是在今年8月在杭州舉辦的商幫文化論壇上,作為受邀演講的浙商代表,孫德良拿著麥克風就開始侃侃而談,從2萬塊錢高利貸起家到近30億的身家,孫德良再次講述了自己從一個鄉下孩子到億萬富豪的神話,滔滔不絕。這倒是又一次地印證了他一直倡導的激情澎湃走樓梯的理念。
盛夏的杭州,身穿一件白襯衫的孫德良,夾了一個黑色公文包,來去匆匆。看不出太多億萬富豪的風范,這也是孫德良對待財富的一種體現,股價的抑揚被孫德良看得云淡風輕,他認為那不過是紙上富貴。而公司高層也已經擁有了駕馭資金的能力,不會出現心理膨脹。
中信證券研究員何彬認為,高市盈率建立在高增長的基礎上,網盛科技作為網絡股,業績增長速度與市場平均水平差不多,股價沒有理由偏離價值太多。面對這種質疑,孫德良認為,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受到投資者熱捧基于三個原因,首先是企業本質不錯,公司旗下的化工、紡織、醫藥網站具有可持續性增長的盈利模式;第二,公司小門戶+聯盟的運營模式前景值得期待;第三,投資者看好互聯網的未來,作為互聯網第一股的網盛科技,被市場看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孫德良的這番解釋難以令人信服,以至于招來更多的質疑。在提出再造“100個化工網”的觀點被業界狂批,繼而股票在深交所遭停牌,孫德良似乎有意無意地給人造成了一種心態膨脹的感覺。
網盛科技作為國內A股首個吃螃蟹的企業,瞬間的造富運動成就了孫德良的身家,在進行25%的股份上市稀釋之后,孫德良個人仍然掌控著這家公司超過七成的股份。一家證券公司甚至把網盛科技稱為“2006年的最后一塊肥肉”。
對于上市以后的股價波動,孫德良不為所動。孫德良說,公司的發展比股價更重要,股價靠公司的發展來支撐,沒有良好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股價的提升,對于網盛科技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公司發展了,股價才會上去。孫德良認為,股票就是網盛用來發展的手段。
當被問及網盛的股價是否現在還是被高估了,或者網盛是否存在泡沫的可能性時,遭過停牌教訓的孫德良說,現在市場往上走了,就不好再這么認為。今天說高估了,明天就可能下跌了;今天說低估了,明天就可能漲了。受過交易所的培訓之后,孫德良現在對于涉及到二級市場的話題,開始三緘其口。
對于網盛科技上市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發展自身的說法,孫德良說,資本市場給網盛科技帶來了很多的好處:第一,股票是一種支付的工具。在開展并購的時候可以用股票來支付,股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更加有效;第二,股票是一種宣傳的工具。資本市場的眾多股民注意到你,網盛科技開盤那天一路躥到了68元,引起了轟動。有人給孫德良算過一筆賬,3天的時間,就這個事件媒體所作的報道效果,做廣告至少要1億元;第三,股票還是一種管理的工具。孫德良說股票用于公司內部管理、激勵會非常好。
專注于“細分理念”
日前,孫德良在上海宣布,將斥資5000萬打造“聯盟網站——生意寶”。這是網盛科技自“生意寶”上線以來,首次公布項目投資計劃,標志著“生意寶”已從一個B2B模式的“概念”落地變為“實體”。“生意寶”是基于行業網站聯盟的大型商業門戶與搜索平臺。它平等地將專業網站的內容、流量等資源有效整合,形成了“小門戶+聯盟”的模式。目前,“生意寶”擁有的會員已近10萬個。
有專家指出,網盛科技斥巨資打造“生意寶”,無疑將2007年B2B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推向了新的高潮。
孫德良說,把網盛做大做強的關鍵就是把每個小門戶都做強了,在強的基礎上變得更大,先做強再做大。市場和客戶都在國內的網盛,還有很多海外拓展的渠道,有很多的合作機構,包括海外的展柜等,這樣就不愁把影響擴大到海外。
2001年,網盛與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打了一個官司,并且最終贏得了勝利。而這個時間正好是中國加入WTO一周以后,被稱為中國入世以后的第一場知識產權官司。網盛也通過這入市第一案要回了目前化工行業中最權威的一個域名。和一家對手是500強的企業對抗,玩一場雞蛋碰石頭、而石頭碎了的游戲,孫德良從來不懷疑本案對網盛科技品牌的一次大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后來,與北京中化集團打官司,則是敗在對方手下。
孫德良一邊應對這些困難,一邊專注于自己的“細分”理念,一直在B2B領域摸爬滾打的孫德良一發不可收,從1997年11月開通國內第一個垂直專業網站“中國化工網”開始,網盛隨之開發并運營了全球化工網、中國紡織網、國際紡織網、醫藥網、中國衛浴網等。
孫德良說,互聯網已經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發展調整階段,細分市場則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互聯網細分市場的兩大方向是“專業化”和“地域化”,這也是他率先提出的互聯網市場的“細分理論”,孫德良還曾以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的實現為例,分析了“細分”的必要性和“細分時代”互聯網的全新機會——目前電子商務更多的還是處在一種信息交流的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網上交易階段還沒有開始,如果真的要產生網上交易可能要分得很細,甚至細到有幾個產品,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在網上交易。
網盛在上市之后,主要通過并購來發展,并且仍然會選擇專業領域,但不會進入太多行業,孫德良相信互聯網的未來必然是細分化,而不是走大而全的模式。
有傳言google欲入主網盛,孫德良說那不過是傳言而已,但不排除未來有這種合作的可能性,化工專業搜索顯然是孫德良著手的一個目標。
不玩風險投資
1997年的一場鬼使神差的大雨,成就了孫德良辦化工網的想法,也成就了孫德良如今的近30億的身價。靠2萬塊錢高利貸起家的孫德良開始創辦了化工網,幾個月后,公司開始盈利。
公司開始賺錢,經營活動本身也不缺錢。孫德良說,浙江人的特點就是在經營不缺錢的情況下,不大愿意把股權輕易釋放給外來人。如果要到海外上市,就要湊“盤纏”,就必須吸引風險投資,甚至是好幾輪。索性就在國內上市也不錯。言談之間,不難看出孫德良是一個有著保守風格的人,并且出手謹慎。網盛的客戶和我們的市場都在國內,在國內上市更加有利于我們未來市場的發展。孫德良認為。
孫德良說,最早起家的時候,沒錢只知道回老家去借,壓根就沒有風險投資的概念,所以過去也就一直沒有引入風險投資。孫德良固執地認為,向人家要錢,是要付出代價的。雖然風險投資可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是也有可能把事情做砸了。某種意義上說,風險投資就是個雙刃劍,沒風險投資,肯定能把公司發展好,有風險投資做不好,就是個問題。孫德良說自己不是否定風險投資,只是不缺錢就不要風投,缺錢的時候再要。美國Eastman基金在1999年的時候就想投資中化,經營行業資訊業務的歐洲UBM公司,甚至希望收購擁有多個行業網站的網盛科技。專注于“細分”理念的孫德良對于風險投資商伸過來的橄欖枝,并沒有過多的興趣。
孫德良津津樂道的是,網盛科技自創始至今,也就是借過最初的那一次高利貸,自此以后再也沒有拿過投資者的一分錢。 孫德良至少現在認為自己不需要風險投資,他說,如果我的公司缺錢,我就會向投資者要,否則經營不下去;如果不缺錢,那就不要去拿這些多余的錢。孫德良說,在發展的過程中,錢越多越好是一個不正確的決定和認識,錢肯定不是越多越好,一定是合適的錢在合適的時機給公司帶來發展。
孫德良還說,錢是賺不完的,一定要有一種錢是賺不完的良好心態去賺錢,錢才會越賺越多,如果抱著一種錢會賺得完的心態去賺錢,錢會越賺越少。所以,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孫德良會專心致志做互聯網,不干別的。“不能看到這個賺錢你也去干,那個賺錢你也去干。我只會抱著一種錢是賺不完的心態,我只賺我應該賺的錢。”孫德良說。
其實,孫德良的骨子里還是一個傳統的保守的浙商,孫德良始終堅持認為,如果風險投資拿多了,自主權也就沒了。所以要謹慎發展網盛,良好的心態是關鍵。孫德良說自己還是和浙商的具體成長背景有很大關系的:“我覺得大量的浙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踏踏實實,穩字當先。”孫德良有一句掛在嘴邊上的話,就是:激情澎湃走樓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這是浙商的特點,也是孫德良堅持不要風險投資的一個由頭。“起點低、逐步壯大、滾動發展”,孫德良表示,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這樣低調務實的浙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