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財經作家,新之堂咨詢傳播首席顧問,長期致力于研究中國的營商環境和公司案例
“全球化”這個概念,對韓國人來說,就是一個“現在進行時”的概念,這個名詞代表的一切,正在改變著他們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年的計劃以及這一生的發展方向
十一月的第一周都在韓國,走訪多個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最強烈的感受,是這樣一個國家表現出來的憂患意識。
實事求是來說,韓國經濟總量一度進入國際前十名,人均GDO也在1.6萬美元以上,而其面積不到十萬平方公里,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成長確實耐人尋味。
而我所接觸的韓國各界人士,上到政黨成員,下到導游和司機,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經常強調韓國是個小國,未來要發展,就要更加提高效率,更加增加競爭力,不敢有懈怠。
一方面,韓國人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從1988年奧運會到1997年的10年內,韓國經濟實現了年均7.7%的增長,達到世界平均增長率3.4%的兩倍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的三年里,韓國經濟年均增長只有3.9%。隨著低增長率的持續,韓國的增長潛力即潛在增長率也在直線下降。據韓國開發研究院透露,20世紀80年代末,潛在增長率曾高達7.8%,90年代跌至6%左右,2000年以后又降至5%左右。在經合組織的20多個成員國中,韓國是潛在增長率下降幅度第三大的國家。相反,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像愛爾蘭那樣率先調整結構的15個國家,潛在增長率最高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兩倍。
根據韓國“產業政策研究院”也發布了韓國版的《2007國家競爭力研究》,在這份報告中,韓國國家競爭力評分為45.77,在66個國家中排在第23位,而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為45.96分,排在第21位,中國在這個排名中首次超過韓國。在競爭力上被中國壓倒,韓國輿論表現更多的是呼吁急起直追,不能再浪費時間。
另外一方面,韓國人的這種憂患感覺,客觀上也帶來了強大的向上動力。企業人的奮發自不待言。而每個企業也都極為強調自身的價值觀建設。例如,浦項制鐵就打出默默改變世界的POSCO的口號,而且把工廠區改造成花園一般,嚴格控制污染排放。例如,其中的環境監察系統,每五分鐘公布一次污染報告,這個信息同時向全市公布,絕無隱瞞。另外一個從事煉油化工的SK,旗下有兩家進入500強的企業。而SK的企業愿景是為人類創造幸福。無論是控制工業污染、盡社會責任以及人力資源建設,都投入大量資源。令我最感興趣的是,這兩家都進入全球前幾十名的大公司的董事會之中,獨立董事和專業人士數量加起來超過半數,在世界范圍內的評選之中,多次獲得“最透明公司”以及“最優秀公司”稱號。這比起我們以前一直理解的財閥企業家族企業,已經有較大的變化。試看韓國公司過去十幾年來的浮沉,成績斐然,教訓也很多,其中得失進退的微妙之處,正好值得感同身受的中國企業慢慢體會。
實際上,韓國的小學生都很辛苦,他們也和中國學生一樣,上很多課外的補習班。所不同的是,他們學習的是電腦以及很多實用技術,而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補習。另外,韓國的歷史傳統文化教育幾乎是無孔不入,確立自身價值的努力很多。各個地區各個城市之間,都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甚多著墨,這個強調寺廟的千年歷史,那個強調某一片礁石是全球特有。相比之下,內地很多城市往往推介自身的時候,只著眼于招商引資,強調優惠條件,忽視了軟實力的營建,更加忽視了綜合魅力的提煉和打造。
“全球化”這個概念,對韓國人來說,就是一個“現在進行時”的概念,這個名詞代表的一切,正在改變著他們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年的計劃以及這一生的發展方向。他們很認真地在討論、思考與總結,全球化會讓他們身邊的社會結構發生什么變化,會讓政治規則發生什么變化,會讓教育的中心發生什么樣的轉移,會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形象的認同產生什么影響,會對每一個青年人的個人發展與生涯設計提供什么新的變化……
而中國的企業家和年輕人來說,至少,這方面是應該好好向韓國鄰居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