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演員都知道,本色表演最簡單。過去10年,歐洲扮演的角色并不盡如人意:經濟增長緩慢、生產效率低下、人口老齡化這些不利因素似乎注定讓歐洲被美國、中國和印度趕超。但是,歐洲比想象中要強大。去年,歐元區的GDP超過了美國。今年,歐元區GDP的增幅預計2.7%,超過美國和日本。歐洲失業率降至7%,這是1999年使用歐元以來的最低值。德國的變化最顯著。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1995年到200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4%。而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就超過2.8%。2004年施羅德對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的改革,如今顯現成效。
德國成了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其他國家也緊跟其后。英國和西班牙的經濟穩步增長了許多年,愛爾蘭的表現就像一個亞洲國家,北歐國家競爭力優勢日趨明顯。在以往,歐洲經濟麻煩的中心是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如今德國已經振作起來,法國和意大利也在改善。法國新總統薩科齊承諾要大力推進法國經濟增長。即便如此,歐洲仍需結構改革。否則,目前的起色并不能維持太久。當全球經濟連續4年以接近5%的速度增長,作為全球最大的輸出國德國卻只有3%的增長。歐洲領導人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民眾認識到這一點。
(《經濟學人》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