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輝 陳 薇
一、知識地位與學情分析
當學生認識了千以內數,能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整十數及相應的減法,他們需要認識更大的數。這時,教材安排萬以內數的認識。通過認識整千數(包括整千數加、減整千數)、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包括整千數加整百數及相應的減法)、學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實現認數知識的逐步積累,也為本冊教材的后繼學習奠定基礎。在學習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時,在學習三位數乘一位數時,都將會涉及萬以內的數。
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形式已經開始慢慢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但在抽象的過程中,他們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這是進一步認識更大數的基礎。所以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應注意把握這樣的原則:以形象感受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適時、適當地進行抽象。
二、重難點分析與教學策略
本單元教學重點:
1.數的含義。認識萬以內的數;感受大數的意義。
2.計數技能。萬以內數的讀寫;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認識數位,了解十進制計數法,識別不同數位上數的含義。
3.數的大小關系。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
4.計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數加減整千數,整千數加整百數及相應減法;會進行簡單的估計。
5.數學交流。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6.數學情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本單元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一萬的含義。
第二課時:一般四位數的讀法、寫法。
第三課時:萬以內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認識整千數和一萬
[簡要分析]
本課時教學分為3層:
1.感受“一萬”的大小:通過創設萬人體育館的情境,讓學生獲得對“一萬”的感性認識。
2.感知一萬的含義:通過直觀的小立方體個數的感受,體驗幾千和一萬的實際含義。
3.幾千和一萬的讀寫,這個層次的教學又包含4個內容:①拓展數位順序表;②在計數器上表示整千數和一萬;③寫整千數和一萬;④讀整千數和一萬。
學生對于一萬的含義理解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
1.感受一萬的含義的教學策略及建議。
“一萬”這個大數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見的。對于一萬的實際大小學生比較陌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讓學生體驗到一萬的大小,又能理解一萬的含義?
(1)利用不同經驗,體驗一萬的大小,為理解其含義做好鋪墊。
通過不同的經驗,是指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來讓學生體驗大數的多少。每個學生的經驗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經驗是我的間接經驗,而你的間接經驗可能是我的直接經驗。教材中設計了一個體育館的場景,讓學生感受“一萬”的大小,但現實中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去過體育館的經驗,去過的學生獲得的經驗也不盡相同。基于這點因素,我們可以采用這樣幾種處理方式:描述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他們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學生則可以在傾聽的過程中尋找和自己的直接經驗相吻合之處,同時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豐富情境,除了創設體育館這一個感受的情境,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類似的場景,比如足球場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選擇,讓更多的學生從中產生直接經驗。
(2)在數數的過程中,體驗數的發展,理解一萬的實際含義。
學生最初對數學的體驗就是從數1,2,3……開始的,數數是他們對數學的“第一印象”。他們會從1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00,很自然就會想到1000后面怎么數,而這時候滲透“萬”這個計數單位也會很自然。
教學時,我們不妨就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體驗1萬。可能有的老師會問:教學中數什么比較好?數數占用教學時間值得嗎?怎樣數呢?……
關于數什么,教材提供的學具是10×10×10個小立方塊組成的立方體,表示1000。如果沒有這樣的學具,殘們也可以選擇一些體積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黃豆,瓜子,牙簽,火柴棒等,用這些物品數數,既切合學生實際,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于數數所占用的教學時間,我們應該這樣考慮,數數是一個體驗過程,是培養數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時也是由形向數逐步抽象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課前布置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數100粒大米,把百以內數數的過程作為課外實踐活動,這樣課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決從1千數到1萬的問題。
關于怎樣數,可以將學生課余時間數的大米按每百粒裝袋,100袋大米,合計就是1萬粒。教學時讓學生先復習從100數到1000,再集體完成從1000到10000的數數過程。
其實,數數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1000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數的認識,需要了解更大的數。
(3)利用社區資源,拓展對1萬的感受,體驗大數的用途。
對大數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兩個層面,還應在現實生活中體現。比如可以讓學生去調查所生活的小區或社區里大約有多少戶人家,大約有多少人。讓學生從中體會千、萬這樣的大數在表達生活現象中所起的作用,體會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幾千和一萬的讀寫的教學策略。
整千數和1萬的讀寫教學,已經從原來認數教學中的實物、計數器和數相對應的教學過渡到只借助計數器進行教學,也就是說從具體開始轉向半抽象,但在這個轉化過程中仍需借助物化過程來幫助學生學習。
(1)教材中第一次出現“數位順序表”,但這個知識點的原型就是計數器上的數位順序,所以這里的教學應結合對計數器的認識來進行。
要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結合計數器,明確這樣幾個問題:①什么是數位(本文將在后面作詳細介紹);②數位順序表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③數位順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撥數、寫數和讀數要一一進行對應教學。對于“一萬”的寫法可以這樣處理:把10000和1000進行對比,說說有什么不同?兩個1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多了一個0?通過討論完成“一萬”寫法的教學,加深對1萬的理解,同時滲透位值思想(本文將在后面作詳細介紹)。
[拓展建議]
1.通過大數的估計,培養數感。
數感是對數和數的關系的一種良好直覺。《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指出: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學會估計是培養數感的有效途徑。這里的估計指的是數量估計。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估計一個操場能站多少人,一個電影院能容納多少人?如果一個班50人,全校20個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場?1萬人大約是多少個班級?多少所這么大的學
校?這樣一些具體的、與生活實際結合緊密的解決問題的任務,可以讓學生對數,特別是大數形成鮮明的表象,當再次遇到類似情境時,他們就會回憶起這些參照物。這個估計過程并不是隨意猜測的過程,而應該是有根有據的推理過程。
2.在數數的過程中滲透十進制的思想。
整數的計數方法是十進制的方法,學生了解這個方法對于數的意義的理解十分有益。這里主要滲透的思想是每相鄰兩個數位之間的進率是10。學生一個一個單位的進行數數:10個十是一百,10個百是一千,10個千就是一萬,在數的過程中就容易體會10個單位是一個相鄰的較大單位,感受十進制的思想。
萬以內數的讀寫
[簡要分析]
教材中對于幾千幾百幾十幾的組成是和讀、寫法教學同步進行的。掌握數的組成是認、讀、寫數的基礎。
萬以內數的讀寫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幾千幾百幾十幾的讀寫:第二層,中間有0的,包括中間有一個0和中間有兩個0的數的讀寫;第三層,末尾有0的,包括中間、末尾各一個0的和末尾有兩個0的兩種情況。雖然知識點較多,但始終遵循著先說組成,再寫數,然后讀一讀的順序進行教學的。
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逐步脫離直觀的計數器輔助進行萬以內數的讀寫,從想想做做第2、3題的半脫離到第4題的全脫離,通過練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寫數技能。其中數中間有兩個0的和數中間、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數的讀寫是教學的難點。
教材中沒有對每種情況都給出明確的寫法和讀法,并不意味著對這個內容不重要,而是通過預留給學生交流空間、思維空間,讓他們在互動中體會,在思索中感受讀、寫的方法。
[教學策略]
1.突破讀法難點的教學策略。
讀數教學包括4種情況:沒有0的;只有中間有0的: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是教學難點。
(1)對比討論。在對比中尋找讀數的難點,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陳述自己的見解,篩選出其中合理的、優化的、科學的讀法。
教學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可分兩層突破難點:第一層是讓學生知道,數中間不管有一個0還是兩個O都只讀出一個零;第二層是讓學生理解中間有兩個0的數只需讀一個零的道理。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兩種情況同時出示,直接讓學生討論究竟應該怎樣讀?說說這樣讀的理由。討論中會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見0讀零,另一種是出現兩個0時也只讀一個零,這里可以讓學生質疑和爭論,在討論交流中讓他們感受有兩個0時只讀一個零的合理、優化與科學。
(2)舊知引入。將新知納入到舊知的結構中是很有效的教學策略。千以內末尾有0或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是舊知,在教學時可以以此為起點,設計一組數:465、5674、302、1008、400、3000。讓學生們交流這些數的讀法,再按特點進行分類: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千以內數的讀法來讀這些數,并總結讀法:從高位讀起;按照幾千、幾百、幾十幾的順序讀;如果數中間有0,不管有幾個,只讀一個0:末尾的0不讀。
2.突破寫法難點的教學策略。
萬以內數的寫法,難點在于把“讀作”改成“寫作”的過程,特別是中間有兩個0和中間、末尾各有一個0的數的寫法。
(1)寫法教學要與讀法教學緊密聯系。
教材中數的讀寫教學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現的,只是目標和要求有所不同,對于寫數,要求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看計數器寫數,例題教學都是讓學生借助計數器完成寫數的過程;第二層是看數位順序表,把“讀作”改成“寫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題是結合數位順序,鞏固幾千幾百幾十的數的寫法;第三層是直接把“讀作”改成“寫作”,想想做做的第4、5兩題則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寫數的練習。
(2)有效掌握數位順序表。
對數位順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寫數的熟練程度。除了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數位順序的表象,還可以編寫一些口訣幫助學生正確寫數。如:寫數應從高位起,確定數位才動筆,哪位是幾就寫幾,空位補0要牢記。
3.深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整千數加整百數及相應減法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教材并沒有單列成一個課時,而是滲透在練習中,其目的是希望通過計算,深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同時,教材中也出現了多樣化的練習,如想想做做8的找規律,就是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數位上數字的變化,發現規律,強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過連線,讓學生體會同一數字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練習,如:用5、6、4、9可以寫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數?又如:用3顆算珠,你能讀寫出不同的四位數嗎?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既能鞏固本課的所有知識點,提高讀寫技能,還能滲透了枚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
[拓展建議]
1.重視數學史的介紹。
在本課時教學后還附有一篇關于數的起源與發展的小文章,應該及時地進行介紹,讓學生通過感受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計數方法,豐富和強化對數的組成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創新使用教(學)具。
在本課時教學中,計數器是常采用的學具和教具,但每個學生都要擁有一個計數器,有時難以滿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這時,可以在紙張上畫一個計數器,用圍棋子、小圓片等物品當珠子在畫出的計數器上操作,幫助讀數、寫數。其實,還可以借助小棒、圓片、牙簽、鉛筆等等物品進行操作。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材簡析]
教材創設了比較商品價格的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學比較方法,分3層展開:第一層,比較千位上數的大小;第二層,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層,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較,以及四位數都小于1萬。本課教學的起點是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學生有一定的比較經驗,因此要充分依靠學生已有的經驗,拓展到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策略]
1.利用知識遷移,學習大小比較。
有效利用知識遷移,讓學生利用千以內數的比較方法來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對本課時教學難點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可以對情境中的數據適當調整,增加一個10000元的商品和一個幾百元的商品,這樣在比較兩數的大小時就可以涵蓋所有情況。第一步讓學生任選兩種商品,列舉出所有比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舉的例子進行分類,尋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識就可以解決的。這樣會發現兩組:一組是兩個三位數進行比較,另一組是一個三位數和一個四位數進行比較,借此來回憶千以內數的比較方法。第三步是探討剩下的幾組用什么方法比較,在討論交流中逐步總結萬以內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2.利用估計比較,感受方法多樣。
除了采用從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較的方法外,還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進行比較。這里的教學應分兩層:首先是教會學生求近似值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讓學生體驗比較兩數大小方法的多樣性,自主選擇合適方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3.設計游戲活動,滲透“位值原則”。
比較兩數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則。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數學活動,不僅讓學生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而且會利用位值原則設計一個所需要的數。若能做到這樣,則說明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轉盤填數”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此項能力。活動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組完成。活動之前準備一個有數字0~9的轉盤,每個學生在紙上畫一張數位順序表。轉動轉盤,將指針指到的數填進表中的任何一個數位,填入后不能移動。寫完數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動小組內比一比,看誰的數大。這個活動還可以進行變式,例如比比誰寫的數更小等,活動目的可以不斷改變。
[拓展建議]
1.弄清數位與位數。
數位。各個不同的計數單位所占的位置稱為數位。與十進制的計數單位相對應的數位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
位數。一個自然數(最左端的一個數字不是0)所占的數位個數,稱為位數。例如,3是一位數,50是兩位數,4305是四位數等。
2.理解位值原則。
同一個數字,由于它在所寫的數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數也不同。也就是說,每一個數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還有一個“位置值”。例如“5”,寫在個位上,表示5個一:寫在十位上,表示5個十;寫在百位上,表示5個百。這種把數字和數位結合起來表示數的原則,稱為位值原則。
(作者單位: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南京市瑞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