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望娥
這是一節公開課。
課一開始,老師就讓學生讀課文:認真讀,大聲讀,遇到生字畫下來看著后面的注音讀一讀。讀完了檢查。先檢查生字讀音,后描紅、臨寫,還要講評。
聽課的老師直納悶兒:這可是公開課!省級的!這個開頭可不出彩呀!
可這也就罷了,還有下面吶。
第二次讀:默讀課文,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用連貫的語言寫出來。寫完交流,老師將學生寫上來的紙條放在投影上講評,逐字逐句指導概括的要點。接著是學生自主修改。聽課的人為他心急如焚,可他倒好,好像壓根兒不打算出什么彩了。學生修改之后又是講評,氣定神閑地講評。
還別說,學生的進步真不小,大都能把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明白,有的語言還相當簡練。可就是……
就是什么呢?
我們沒有說出口的,課后那位老師卻替我們說了出來。
他說:這不是一節有觀賞價值的課。這是一節有爭議的課。
他說:現在的課多的是口頭訓練,講的人講完了。聽的人聽過去了,什么也沒留下。讓學生寫一寫,有利于及時評價,實實在在地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
他說: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公開課必須為所有教師所能運用、理解和效仿。
恍然大悟。
我們常常追求的“精彩”,究竟有多少是學生真實需要的成分?有多少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意義?或者,在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的時候,我們其實更多是在犯一個“買櫝還珠”的錯誤。遺憾的是,精美的外表里面失去了什么,我們常常還不知道。
很是敬佩,在滿世界的浮躁里,那位老師還能獨守一份樸實,而且,還有著把那份樸實朗朗呈現的勇氣!
感謝那位令我們反思的人,他叫薛法根。樸實的名字樸實的人,精彩,卻蘊涵其中。
(作者單位:宜興市宜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