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舒
央行做足了鋪墊,一切都在大家意料之中,
對加息的這一利空消息早已提前消化
2007年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公布消息,從翌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
雖然在信貸抬頭、巨額貿易順差、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加速增長、投資過熱的形勢下,各方對央行加息已有較強的預期性。但從3月12日起,2007年年初的具體經濟報告紛紛出籠,到17日宣布加息,一周的時間,央行與各企業、投資者打足了心理戰。
9800億元人民幣和237.57億美元
山雨欲來風滿樓,前兩個月新增近萬億人民幣貸款無疑是加息的重磅炸彈。據央行3月12日公布的2月份金融數據報告顯示,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138億元,貸款增速達到16.6%。而今年1、2月人民幣貸款共增加9800億元,同比多增2636億元。
據了解,央行將2007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目標定為2.9萬億元人民幣。而1、2月份信貸擴張數字已達到全年目標的三分之一,這個數據還是在央行今年連續兩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下形成的。數據公布當天,央行發放1400億元票據,以解決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問題。
對于信貸激增,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向本刊分析說,1、2月份信貸增長快是比較正常的,根據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年初信貸都會增長,銀行通常年初時放貸最為積極,可以實現“早放貸早獲利”。
經濟學家王小廣也認為,每年年初信貸增長都較快,到二三季度就會放慢。但他同時表示,1、2月份信貸增長確實過快,對房地產等一些產業,投資觸動性太強。
對此,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列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式時解釋說:“商業銀行過去普遍在年末的時候貸款放得很猛。由于現在從財務制度的角度出發,商業銀行考慮到年初放貸款對于當年的利潤指標和內部考核更加有效,所以最近這些年出現了在年初增長很猛的狀況。”
但面對9800億元人民幣這個龐大的數字,周小川也不得不說,央行將在研究后,對此加以適當調控。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也令人浮想聯翩,央行將在何時抽出加息“令箭”,已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無獨有偶。3月12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另一組數據也令人觸目驚心,中國2月出口額達820.96億美元,同比增長51.7%;進口額為583.39億美元,同比增長13.1%。2月貿易順差達到237.57億美元,僅次于去年10月創下的238.3億美元紀錄。
有關專家分析說,巨額貿易順差會導致大量外匯流入,進一步推升我國外匯儲備。相應的外匯占款,還將導致流動性的進一步泛濫。而加息則是抑制流動性過剩的一個主要調控手段。雖然此時CPI和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還沒出爐。但新增貸款激增和巨額貿易順差,加強了加息的預期,不少經濟學家以及外國投行堅持認為,今年一定會加息一到兩次,時間可能會選在3月底或4月初。
不尷不尬的2.7%和23.4%
3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7%,預期增長2.9%。增速快于1月份的2.2%,人民幣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僅為2.52%,存款已經出現了實際利率的負值。
在此前,央行今年制定的通貨膨脹率目標為3%。周小川表示,如果超過這一數值央行將不得不加息。2.7%,恰巧是一個不尷不尬的數字,沒有達到3%的紅色警戒線,卻已超過人民幣一年期的存款利率。
有關學者表示,在各國判斷加息與否的標準,最具代表性的是CPI。對我國央行而言,保持1%~2%的CPI漲幅是比較理想的,而超過3%則將導致加息。
然而經濟學界對CPI也有不同的看法。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就曾撰文稱,中國CPI的不透明,使得CPI與居民的實際感受相差甚遠。同樣,如果政府按照這樣的數據進行決策,就很容易造成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不足,甚至會影響其決策,扭曲一系列經濟行為。
王小廣也向記者表示,CPI與央行加不加息沒有關系,他強調說:“我一直都主張要加息,就算CPI只有一點多都該加息”。他解釋說,中國目前推行的貨幣政策屬于低利率政策,加息空間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投資正快,市場需求也大,但資金成本卻偏低。
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數據更是平淡無奇。國家統計局在3月16日公布的數據表明,1、2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5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4%。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完成投資2946億元,增長17.9%;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786億元,增長24.3%。
23.4%,雖然這個數據增速高于預期,但與前幾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投資速度出現了緩慢回落,并沒有像人們預料中的會對加息政策出臺起太大的強化作用。
然而市場卻總是敏感而多疑的,盡管CPI和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使加息之說缺少了些許底氣,許多人甚至開始爭議央行會不會加息。但市場對加息預期卻進一步增強,不少機構紛紛預測,央行將會盡快出臺調控政策,加息只剩下時機問題。
3月14日,加息預期下的滬指跌幅近60點,3月16日,隨著“兩會”的閉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醞釀出臺,滬深股市風生水起,上證指數和深成指分別下跌了21.22點和126.21點。
加息心理戰
“兩會”之際,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經濟“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存在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問題。而所謂的不穩定,就是投資增長率過高,信貸投放過多,貨幣流動性過大,外貿和國際收支順差過高。
3月17日,“兩會”閉幕翌日,金靴落地。央行決定自3月18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
央行用四個有利于來概括這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有利于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的合理增長;有利于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有利于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有利于經濟平衡增長和結構優化,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又一次“出其不意”。許多人料準了央行對于加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卻沒料到會在兩會結束后的第一天,會在周末發布加息的訊息。銀行界的朋友開玩笑地說,央行不僅在加息之前造足了聲勢,還特地選定周末加息給所有人時間去調整心理。
正如左曉蕾告訴本刊,央行從來沒有承諾不加息,相反還放出風聲,會在必要情況下加息,這就是提醒企業趕緊有所準備,對政策做出判斷,自我調節,規避風險。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記者關于貨幣政策應該“出其不意”還是“透明可預期”時也表示,“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成熟,貨幣政策應該更加透明、更加可預期,和社會公眾、業界有更好的溝通,這是一個大趨勢。”
業內人士分析,在年內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隔靴搔癢”之后,終于迎來了加息的“致命一擊”,而這一擊之前央行做足了鋪墊,一切都在大家意料之中,對加息的這一利空消息早已提前消化。
在提及加息對國內經濟影響時,易憲容表示:“早該加息了!加息對國內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而王小廣更認為:“加息只會讓市場更健康。不會對股市造成影響。”
而更多的人則把加息比作一把雙刃劍。18日,許多股民朋友還相互打氣:“加息對股市短線會有所沖擊,但從中長線上看,對股市不會有大影響,還有利于擠壓股市存在的部分泡沫。”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19日股市卻再度重演2006年加息的大反轉,兩市大盤先抑后揚,加息間接受益的金融股成為領漲大盤的龍頭,帶領大盤將3000點踩在腳下。人們不得不驚嘆:“中國股市抗御風險的能力已非同一般。”
除了做好心理防備,精明的投資者更是打響了加息之后的小算盤。在外企上班的李睿看好加息之后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他認為加息后新發行的國債等收益會上漲。
當然,最令眾多學者擔憂的是,美聯儲對再度加息并不緊迫,而且有降息的傳言傳出,中國加息后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進一步縮小,將很有可能激發熱錢涌進套利,使得中國的流動性過剩更加惡化。
對此,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表示過:“我們會觀察到市場上有一些異常的投機活動,特別是短期的投機活動,我們不希望貨幣政策的出臺正好迎合了他們的短期投機活動,因為這會給出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加息之后,央行并不輕松,許多專家表示,央行此次加息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相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還會推出各種調控措施。而投資者也更要審時度勢,全面關注市場的風險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