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知識”問題,在我國是一個被人為復雜化乃至意識形態化的問題。對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語文知識”問題,我們應該完整地加以理解,并實事求是地進行討論和研究。
一、明確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的基本立場
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促使語文課程改革向前推進并使之逐步完善。
第一,應該看到20世紀我國語文教學所取得的成績,乃至我國數千年語文教育的成功經驗;更應該看到21世紀初我國語文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新面貌、新氣象。語文課程改革中的以下四個方面,是我們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的基礎:(1)語文課程目標,蘊涵、指引著語文知識和技能。(2)課程目標設計的三個維度,豐富了“雙基”的內涵。(3)強調語文實踐,改變了“雙基”的形態。(4)主張探究性學習,拓寬了“雙基”獲得的途徑。也就是說,我們是在課程改革這一新的平臺上來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的。
第二,應該直面當前我國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更應該正視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缺陷,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嚴重弊端。我國語文課程中的“語文知識”問題,由來已久。大量事實證明,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問題出在內容上,亦即出在“語文知識”上。具體說:(1)內容與目標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對。(2)內容不正確,且數量不少。(3)內容以一種極不確定的面目呈現,有時籠統得幾無內容。(4)許多迫切需要教的,無內容。(5)充塞著不少亂七八糟的內容。也就是說,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目的是謀求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除舊納新;除舊是前提,納新是關鍵。
討論“語文知識”的問題,著眼點在“語文知識”的重建,在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構。
二、明確語文知識在語文課程中的基本定位
“語文知識”在語文課程中的基本定位,體現在以下三句話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語感養成,語文課程的主體內容是語文知識,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語感”與“語文知識”(語識)、將“語文知識”與“語文實踐”對立了起來。這種對立,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則導致了一系列的后果。
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來說,“語文知識”(語識)與“語感”主要是兩個不同層面的關聯概念:“語文知識”這個概念,主要落在語文課程的層面——當強調“語文知識”時,我們關注的是語文課程內容建設;而“語感”這個概念,則主要落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上——當強調“語感”時,我們關注的是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
“語文知識”與“語感”的關聯,是通過語文實踐,即語文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罢Z文實踐”這個概念,主要落在語文教學的層面——當強調“語文實踐”時,我們關注的是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語感”養成的途徑。
研究表明,語文教學中至少有三種形態的“語文實踐”:(1)帶有自然學習性質的,與語文實踐能力具有同一形態的聽說讀寫實踐。(2)潛藏著特定語文課程內容(語文知識)的,對所要培養的語文實踐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的實踐活動。(3)語識(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下述表格中的“教師狀態”,從語文課程研制的角度來說,也就是語文課程層面的狀態。
我們認為,作為現代意義的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后面兩類“語文實踐”——“在課程指引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和“語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活動”。而后兩類語文實踐在課程層面的表現形態,就是語文知識及其呈現方式。
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語感養成,是對語文課程應該“干什么”的回答;語文課程的主體內容是語文知識,是對語文課程應該“教什么”的回答;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是對語文教學應該“怎樣教”的回答。只有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有機聯系中,才能確定“語文知識”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三、明確語文知識問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研究“語文知識”問題,在語文課程目標層面、語文課程層面、語文教材層面、語文教學層面,有不同的側重點,因而構成不同的研究內容。(1)語文課程目標層面的主要工作,是對“語文知識”具體“所指”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對表達目標所用概念的界定,來界定所涉及的“語文知識”含義。(2)語文課程層面的主要工作,是對達成目標的課程內容具體構成的研究。(3)語文教材層面的主要工作,是對語文知識呈現方式的研究,也就是語文教材的編撰策略和技術問題,即課程內容如何教材化、教材內容如何教學化。(4)語文教學層面的主要工作,是語文知識與具體學生的針對性、適應性的研究,即教師所教的“語文知識”對該班學生達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針對性,教師所采用的呈現方式對該班學生的現實適應性。
目前大家對于“語文知識”問題的關注,主要是在語文課程層面,側重點是達成目標的課程內容具體構成的問題,也就是應該教什么知識、應該教哪些知識的問題。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來進行研究:第一,對已經納入語文課程的“學校語文知識”進行考察;第二,研制應該納入語文課程的“語文知識”。
在我國,語文課程具體形態研制一直是個空當,語文教材一直事實地頂替著語文課程,由語文教材所傳布的“語文知識”,實際上就構成語文課程內容。因此,對已經納入語文課程的“學校語文知識”進行考察,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語文教材所傳布的“語文知識”——主要表現在語文教材編撰者在“思考和練習”等部位和教師教學參考用書所選擇所生產的“語文知識”——進行考察,包括在學生教輔讀物中所傳布的“語文知識”??疾斓闹黝}應該在以下三方面的關系中來確定:
第一,“學校語文知識”與學術界相關學科的研究現狀之間的關系。主要考察語文知識的正確性:(1)已經納入教材的“語文知識”是否與學術界的研究相一致?(2)是否根據學術界研究的新進展,納入了必要的新知識?或者廢棄了陳腐的舊知識?
第二,“學校語文知識”與語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即課程目標內容化的問題,主要考察語文知識的有效性:(1)相關的諸多學科是否提供了足以達成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語文知識”,能不能提供?(2)語文教材的編撰是否從相關學科中獲取了足以達成目標的“語文知識”,有沒有獲???(3)已經納入教材的“語文知識”與目標是否一致?能否足以達成目標?
第三,學生在聽、說、讀、寫某一方面的某一環節實際所擁有的語文個人知識與課堂里所授的“語文知識”之間的關系問題。主要考察“語文知識”的適用性:(1)已經納入教材的“語文知識”主要適用于什么樣的學生?(2)對另一些學生選用哪些與他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的重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構,現在才剛剛起步;應該教什么知識、應該教哪些知識,需要探索成果的逐漸積累,并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繼續探索。
四、明確語文知識問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要堅決避免對“語文知識”問題的抽象談論,尤其要警惕信口開河。比如,在一段時間內,有人一說知識就一臉貶斥,“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與完整”被荒唐地解讀為“不要知識”,語文課程與教學幾乎被弄成“無知”的課程與教學。再比如,現在又有人鼓噪什么“語文知識體系”、“語法知識體系”,這顯然又在信口開河。離開了與達成語文課程目標的關聯,離開了與學術界研究進展的不斷流通,離開了母語環境下千姿百態的學生具體情況,所謂“體系”,所謂“系統”,簡直就是“皇帝的新裝”。
語文知識的重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構,是一件踏踏實實的工作。語文知識除舊納新,是具體的;除什么舊、納什么新,需要一項一項地、一個一個地具體研究——在與學術界研究現狀的關聯中,在與語文課程目標的關聯中,在與學生具體情形的關聯中,來一項一項、一個一個地具體研究。
研究語文知識問題,總的原則應該是打持久戰,做點點滴滴的工作,不斷地把研究往前推進,使語文課程、教材、教學一天勝似一天地謀求改善。我建議,語文教師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課、一個教案、一次作業的批改、一項活動、一點體會等等,來加入“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
在語文課程層面,對語文教育研究者來說,語文知識問題的研究,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語文課例研究,二是語文教材編寫,三是面向語文教師和學生的語文知識研究著作。
以下是筆者及同事近年所做的部分工作,希望有助于“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和研究:《語言知識新視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語文教學內容重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國家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課本(試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筆者也愿意向關心“語文知識”重建的老師推薦以下兩本著作:《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章熊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孫紹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