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靜
語文教學中閱讀課該怎么上?這個問題是筆者自從教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言語交際能力,有其廣泛的應用性,怎樣才能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本文就此談點個人粗淺的認識。
語文能力是為了順利完成語文活動而在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固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內隱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是無法直接去施加影響的,但由于學生學習的方式策略是外顯的,是可以認識和教授的,因此,培養能力必須通過外顯的活動——技能訓練來實現。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重要的一項,它的涵蓋面廣,可以細分為認知、理解、分析、概括、篩選、整合、鑒賞、評價等若干項子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它所占課時最多,所花精力最大,然而成效卻最不明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我們當前語文教學重視整體模糊感知而輕視言語技能訓練有直接的關系。
一般而言,學生掌握了2000左右的基本漢字后,就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認讀大部分閱讀材料。所以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學生的閱讀(認讀)能力提高是十分明顯的。再往后,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一直到中學畢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就不很明顯了,這是因為,語文閱讀教學基本上都是學習范文,且每篇課文都是從字詞到句段到篇章的綜合學習,學生在學完一篇課文之后,只記住了課文的內容,至于閱讀的方法與策略,并沒有什么清楚的認識。這樣的閱讀教學,只是學一篇懂一篇,面對一篇新文章,學生仍然感到無從下手,仍然是依賴教師的解讀,這種磨圈式的范文閱讀效率很低,學生閱讀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如果通過閱讀技能訓練的話,情況就大不一樣。像原南昌二中潘鳳湘老師利用范文作例子,將閱讀活動分成一項項技能來訓練,先用一些范文培養查字典選義項的技能,再培養概括句意、歸納段意、歸納中心的技能,再培養分析語義技能,直到培養寫評議文章的技能,這樣形成技能及相關知識的教學序列。經過一項項技能訓練,學生能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有效地得到了提高。{1}
因此,要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關鍵在于落實閱讀技能訓練。
那么,什么是閱讀技能訓練?要弄清這個概念,先得明確什么是“訓練”,“訓練,是訓與練的結合。訓者,教導、教誨也;練者,練習、多次操作之義也。訓者為師,練的是學生。訓練,便是師之訓、生之練的有機結合。對教師而言,就是指導性講授法與組織學生練習法的結合,是教授法與學習法的結合。不就方式方法作具體講解指導,讓學生自己去練,絕對不是訓練;當然只作講授,不組織學生當堂多次操作,也不是真訓練。技能訓練必須是科學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雹趽耍梢哉f,閱讀技能訓練,就是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的閱讀活動,并逐步讓學生掌握規范的高效的閱讀的活動方式方法和策略,形成閱讀技能,再通過反復地實踐(練習)運用閱讀技能,逐步地內化積淀為學生個體的閱讀能力。在這個方面,我國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做出過不懈的探索:葉圣陶先生曾一再提及其“例子”說,強調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一個訓練學生讓其能夠達到“舉一反三”“不用老師教”的工具③;張志公先生也曾提議“把語文訓練作為一個科學問題加以研究”。④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比如張孝純的“一體兩翼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魏書生的“四遍八步讀書法”,潘鳳湘的“教讀法”,寧鴻彬的“精講精練教學法”,等等,綜觀所有這些在語文教學方面取得實效的教學方法,就會發現一個基本規律,即都十分注重閱讀技能的訓練。
教師要學會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這個“漁”指的就是閱讀的方法技巧策略,再通過技能訓練才能為學生掌握與運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中的選文作為訓練閱讀技能的工具,來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技能的訓練,力圖讓學生通過篇篇選文的學習獲得項項技能,運用所學的方法去解決所有同類文章,收到舉一反三、以篇達類的效果,從而培養他們終身受用的閱讀能力。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下面就以古典詩歌閱讀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談談在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過程中自己的一些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步,在了解詩歌常識的基礎上,說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與意境,把握詩歌的主旨。
第二步,介紹鑒賞詩歌的意象與意境的方法與步驟。①從詩句中提取意象;②重點體味意象的特征,揣摩用詞對營造意境的妙處;③通過聯想和想象,將這些意象在腦海中組成一幅圖畫;④領會圖畫背后深遠的意蘊,并說出自己的感受;⑤入情入境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詩歌的主旨。
第三步,教師示范,運用分解的步驟賞析詩歌。①從詩句中提取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②重點體味意象的特征,把握枯、老、昏、古、西等關鍵詞對意境的烘托作用;③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情趣去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圖畫,并用語言描述出來(一棵枯藤纏繞枝杈的老樹上落滿了暮歸的烏鴉,黑壓壓地一群,發出瘆人的叫聲,讓人心頭一緊,悲涼凄惶……;又聽見流水潺潺,走過小橋,一戶人家柴門虛掩,炊煙裊裊,這別致可人的鄉村小景,讓人心中倍覺酸楚,思鄉之情愈濃愈烈……),概括自己的整體感受(蕭瑟凄苦);④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詩歌的主旨(表達了游子的愁悶孤苦)。
以上三個步驟,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活動的方向,是為了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主要任務,即“做什么”的問題。接著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任務,還得讓學生明確活動方式和程序,這時教師可通過講解方法與分解示范動作,使學生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印象,為其實踐操作打好基礎。這個環節解決的是“怎樣做”的問題。
第四步,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教師講解與示范的動作序列所指示的操作步驟獨立分析一首同類的詩歌,同時要求學生在進行操作的同時說出每一個步驟的名稱。
第五步,引入不同類的幾首詩,通過遷移訓練,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送別詩、寫景詩、詠物詩、詠史詩、邊塞詩等。
以上兩個步驟是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掌握言語技能的關鍵環節。在這個階段中,教師指導學生按照規定的順序依次進行實踐;在每個動作完成之后,提醒學生及時檢查,考察動作方式是否能正確完成;當一系列動作完成之后,要求學生采用口頭報告的方式,邊做邊說,為將動作程序在頭腦中建立完備的印象做準備。為使活動方式能在直覺水平上得到概括以形成有關活動的表象并進而形成技能,學生必須進行遷移訓練,當學生連續多次能夠正確而順利地完成有關動作的程序和要求之后,表明他們已經形成了活動表象,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動覺經驗。為此,教師努力提供變式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已學會的方法與程序,遷移到解決訓練中的實際問題中去,強化訓練效果,使智力活動定型化。這時此項技能已初步形成。
第六步,通過學生自主概括、小組討論、評議總結,逐步提煉出詩歌鑒賞的方法與程序,從而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這一步是在活動的基礎上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個人反思總結,將活動的程序條理化、概括化。這是學生在頭腦中進行的言語活動階段,是智力活動的簡化和自動化過程,通過這個階段的學習,能促成該項技能在閱讀主體(學生)的觀念水平上形成,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對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來調節的。學生要學會學習,必須要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自我監控。通過不斷地對學習過程、方法、效果的分析,及時總結學習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當學生再次閱讀同類文章而不需要太多的意識控制便能順利完成的時候,也就說明他已經具備了此項閱讀技能。這種技能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化、積淀就能轉化為閱讀能力。
以上這節課,教師以《天凈沙·秋思》為范例,先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閱讀技能訓練,掌握通過詩歌的意象與意境來把握詩歌主旨的鑒賞方法,學生再運用這些方法進行遷移閱讀訓練,經過訓練強化此項閱讀技能,最后內化為一種能力。這樣,便實現了舉“一隅”反“三隅”、舉“一篇”達“一類”的教學目的。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一種實踐能力,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一種“認知”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扶其肩、攜其腕、自立足”,“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⑤落實言語技能訓練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前行,反之,便是緣木求魚,不可能真正高效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事實證明,閱讀技能的訓練是一種科學高效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手段,閱讀課就應立足選文進行某一閱讀技能的訓練。忽視閱讀技能的訓練,就會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始終處于混沌的狀態,導致教學費時低效。因此,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閱讀技能訓練是科學高效地培養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
①余應源《語文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4
②余應源《向周學敏潘鳳湘老師學習授之以漁》,《中學語文教學》,2006.1.
③⑤《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
④《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廣東國華紀念中學 52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