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母語教材研究》正式出版之前,就聽說過有這樣一個研究項目,但閱讀“期望值”不是很高,大概因為類似的書已見過不少。不料這套書的編者把清樣寄給了我,拜讀之余,冰釋豁然,完全改變了原先的想象,引發了極大的興趣。這是專門研究母語教材的系列書,共十卷,五百萬言,洋洋大觀,探討了我國一個多世紀以來語文教育及課程教材的歷史經驗,以及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母語課程教材的情況,稱得上皇皇巨著。該書主要編者洪宗禮老師,一位在一線任教的中學教師,聯手上百位有建樹的語文專家,歷經十多年漫長而艱難的跋涉,完成了這樣一部在規模和質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的著作,實在令人敬佩,可賀可喜。
這是一套奠基之作,為語文課程與教材的研究打基礎,為當前正在推行的語文課改打基礎。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改已經進行6年,高中語文課改在十多個省區試驗,最早的一批也經過一輪了。下一步怎么走?非常關鍵。課改的大方向正確,成績顯著,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也面臨不少問題與困擾,需要認真總結。這些總結不應停留于一般的經驗描述,也不止是向上的匯報,應當有一些專門的研究,能把課改問題提升到教育科學的層面,前提就是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清醒的理論參照。當前課改的實踐經驗以及所需解決的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和生長點,也是研究的“歸宿”:我們的研究終究還要解決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推進學科的發展。目前有兩樣基礎性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弄清“家底”,百年來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國語文教學的歷史經驗,就是“家底”。盡管人們對語文教學狀況有這樣那樣不滿,甚至有些憤激,但無可否認,以往的語文教學還是成績巨大,經驗豐富。當我們進入研究,就必須對此保持一種溫情與敬意,當然還要加上分析的態度,守正創新,把以往語文教學好的東西繼承下來,絕不能搞虛無主義,一切推倒重來。其二,就是放開眼界,廣為借鑒外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特別是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不是照搬理論,而是結合國情,讓異域文術新宗,真能落地生根,為我所用。應當說,如何結合語文課程與教材的改革來清理“家底”,借鑒域外理論,這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母語教材研究》在這節骨眼上出版,如同及時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現今關于語文課程和教材的討論非常多,許多意見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難于“聚焦”。翻開各種語文刊物,課改的文章多如牛毛,可是絕大多數仍然停留于經驗描述,通常就是觀點加例子,很少有嚴密細致的量化分析與科學的論證。比如現在中學語文課程的文言文多了還是不夠?已經爭論很久,看法可能完全相反,彼此都有它的“理由”。可是至今很少有人用科學的方法去跟蹤調查,靠數據分析,來認定社會學意義上的當代“標準公民”高中畢業后到底需要怎樣程度的文言修養,就可以滿足他們生活與工作的需要;而實現這要求,體現在教學上,又應當有怎樣的層級標準與措施。課改中需要解決的類似的問題很多,如果停留于經驗層面,光是靠觀點加例子的爭論,是解決不了的。我們學中文出身的老師,長處可能在感性,會寫文章,短處是缺少科學方法的訓練。所以語文課程與教材的改革的確任務很重,除了激情,還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科學的方法,特別需要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母語教材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很實在的案例和研究線索,也昭示了某些方法論的眼光。
該書共十卷,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回顧總結我國由清末至今語文課程與教材的歷史經驗,梳理語文課程教材演進的線索,比較精彩的是其中對代表性教材的評價。編者從搜集到的數百套教科書中遴選出有代表性的164篇課文,深入探究其選文(或自編自撰、特約撰文)的思路和原則,討論語文教科書編制的基本規律,總結成敗得失,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科學編制教科書提出一些建議。這也是前面所說清理“家底”的工作。心中有數,才不致妄自菲薄,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第二部分是翻譯介紹國外母語課程標準和教材情況,材料豐贍,博取約說。例如,外國的母語教學課程標準是如何制定的,其理念和側重點各有哪些不同,教材編制、審定和使用有哪些規定,等等,都有精到的敘述。這對于當前新課標的修訂以及教科書編寫,無疑都會大有增益。
書的第三部分力圖從前兩部分資料評述中超越出來,進行中外比較,包括語文教材編制基本問題研究,中外語文教材模式比較,等等。這些研究往往扣緊當前課改所面臨的某些問題,反思中求突破,借鑒中求創新,洞燭幽隱,多有辨證,新見迭出。這套書非常實用,是概觀性、資料性的工具書,研究者、語文工作者和老師可以順藤摸瓜,從中獲取許多語文教學研究的信息資源;又是很有問題意識、非常切合實際的一部專著,預料對當前的語文課改能起到大的推進作用。
我特別關注該書對不同國家語文課程目標制定情況的介紹,讀來果然頗獲稗助。其中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應當使語文課程形態具有多種選擇的可能,要強化對語文課程形態的內部論證,不再是理論空轉,必須基于可行的方案籌劃,并證之于實際的成效。比如建議“語文綜合性學習”,普通教師會問,究竟是什么與什么的綜合?如何綜合?誰來綜合?綜合成何種模樣?這些問題落實到課堂上,都應當是具體的、準確的、可以操作的,課程標準應當注意引導,給教師留足發揮的空間。又比如作文教學,如今聚訟不斷,各種套式說法簡直讓人目迷五色,一線老師真有點左右為難。看看該書對歷史上作文教學某些可行性經驗的總結,以及國外許多具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我們可能會感到現在的許多議論是太夸夸其談脫離實際了。無論歷史上的教材,還是域外的教材,多數的定位都比較清楚,不排除作文技能的因素,而且都重視訓練,有層級遞進的具體要求。相形之下,我們有關作文的許多爭論是否有些過于“宏大敘事”?如果沒有明確的、必學的知識內容,沒有必須達到的、統一的作文技能指標,而只是讓學生進行自發“創作”,美其名曰“個性化”,其實是難以操作、也難于收到好的效果的。諸如此類的“現實問題”,這套書多有涉獵,且力求從中外教學經驗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去觀照、討論,理論性和資料性并重,問題意識也很強,新知灼識隨處可見。
這套書讓我領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能簡單地以“認知的方式”來對待“籌劃問題”,否則很容易導致對現實問題的視而不見,使我們的研究工作淪為“坐而論道”的無效。無論制定課標,還是改革課程,編寫教材,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然牽涉到方方面面,要靠某些“合力”來最終完成,這和個人憑心逞意地寫幾篇痛快文章是兩回事。有些東西很理想,但碰到現實,可能是“可愛而不可行”的;有些經驗在某一地區或某一類學校實行得很好,到了其他地區或學校,就走不通。所以說不能以“認知的方式”來對待“籌劃問題”,也不能以經驗主義遮蔽科學的態度,重要的是既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又有高遠開闊的胸懷,以及必要的理論觀照。聯系當前語文課改狀況來讀《母語教材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很樂意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語文課改的老師和朋友們。
北京大學中文系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