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云
作為文化的數學,要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及其應用的過程,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數學教學就是要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請看一位老師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的一個片斷:
師:(上課伊始)課前老師要求大家收集一些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你們準備好了嗎?我也收集到幾條消息。和大家先交流一下好嗎?
課件出示:消息1,我國的人口約占世界的22%。
消息2,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耕地的5%。
學生齊讀消息后。引導分析:從這兩條消息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學生分析交流后,課件出示消息3,我國每年約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
師:(學生發表議論后)你們知道哪些植物適合在沙漠環境中生長嗎?
隨著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下列表格中前兩欄的內容:
某農場在毛烏索沙漠進行種樹實驗情況如下:
師:看了這張表(種植棵數不出示),你認為哪種樹最適合在毛烏素沙漠生長?并說明理由。(學生會回答出:因為不知道這3種樹分別種了多少棵,所以還不能確定哪種樹最適合生長)
師:(課件顯示完整的表格)現在是否能確定哪種樹最容易在毛烏素沙漠成活?請4人小組進行討論。
全班交流。(學生發言的同時教師相機板書:
18:20=90:10022:25=88:100 46:50=92:100)
師:大家看看上面的這些等式,你認為比較哪些數的大小,更容易看出什么樹最適合在沙漠生長?
師:90%、88%和92%你們是怎樣計算出來的?你能說出每一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思嗎?
師:學到這兒,你們知道什么叫“百分數”嗎?百分數又可叫什么?(生答,教師板書定義)
看了這位老師引出“百分數”意義的這一設計過程后,可以想象得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生活中百分數的例子,豐富了學習的素材。學生通過分析和交流老師提供的幾條百分數的消息,可初步感知百分數,也可以為師生共同探究百分數搭好“腳手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充分調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各抒己見。教師在不經意間升騰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更激起學生對地球資源的珍視。一種關注地球未來命運的崇高精神隨著百分數的認識得以滋養和生發,這不正是人文化數學課程的獨特魅力嗎?隨后的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又是深深植根在“哪種樹最適合在毛烏素沙漠生長”這一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親身經歷百分數的產生過程,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再創造”出百分數;學生在知識的探究經歷中,可真切地感受到百分數產生的價值:能對學生深刻領會百分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為何叫“百分數”、“百分率”,探討百分數、分數、比三者之間內在關系有正遷移的作用。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不再是單一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全人的教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對人的素質的教育,而不僅僅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學科本位教育。教師要讓數學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作者單位:泰興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