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英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教師教、學生學的工具以及環境構建的工具?!罢稀辈皇侵竷烧吆唵蔚南嗉?、混合,而是指信息技術有機地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融為一體,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的有機部分,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具有輔助和支持學習的功能。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過程中,作為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系。
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主要看有沒有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生的收獲如何,而不是看是不是進行了多少整合。傳統的教學手段并不就代表傳統的教育思想,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觀念不更新,即使是使用了信息技術,也可能由過去的人“灌”人,改變為現在的人用機器來“灌”人,甚至連教師和學生都被機器牽著鼻子走。教師教學理念、思想的現代化,遠勝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作為教師首先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發揮信息技術的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人手,探討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規律和要求,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馭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2要處理好與教學內容的關系。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使用信息技術之前,我們要考慮:這個教學內容適合使用嗎?雖然鼠標一點,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不同形態的信息紛紛進入課堂,但使用信息技術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使用信息技術該用則用,可用可不用的堅決不用。何時使用的時機最好?我們知道,教學存在著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轉換過程,有經驗的教師總會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實現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信息技術的使用時機很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信息技術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會使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勞。因此,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和效益,其展示的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與課型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切勿濫用信息技術。
3信息技術的效果不能片面夸大。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以其固有的特性和優勢促進了課堂教學的發展甚至改革,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因技術崇拜而忽視教學規律的形式主義,過多地追求信息技術的使用功能,無形中把技術凌駕于教學內容之上,反而削弱了教學本應達到的目標。如:在語文課程中信息技術過分的意境化反而剝奪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數理課程中過分的形象化反而影響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傳統的教學手段也不能擯棄,如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幻燈的實景放大功能,教具、學具的實物感受、空間結構功能等,信息技術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該教師板書、板圖的,教師仍然需要板書、板圖。教學中不能為了應用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策略,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手段,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要成為課堂交流的障礙。
課堂教學不是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相互溝通的過程。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是渴望與教師的眼神互相交流的,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及思維火花的碰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教師板書時書寫的動作及速度對于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聚焦學生的注意力等都會產生一定的作用。而在網絡教學中,這些可聽的有聲語言和可視的肢體語言減少了,取而代之是由文字、圖片、動畫、影視等組成的網絡資源。即便教師熱情高漲,可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教師身上,對計算機的關注遠多于教師。教師的熱情得不到回應,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出現了障礙。雖然新型的技術媒體開拓了虛擬溝通的學習環境,但學生從教師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中獲得的人生啟迪是任何技術所無法代替的。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勃勃生機,對整體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工作者惟有充分認識和發揮其功效,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的整合,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更新教學思想,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作者單位:江蘇省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