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祖崗
道德教育要成為最有魅力的課程,其主要的根據在于:德育彰顯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麗人生的追求。世間還有什么比這些更有魅力?
——魯潔
品德課程改革的一個總的方向,就是要在品德與生活、社會合并的基礎上,使我們的課程回歸到人自身。回到兒童的生活,重新賦予它應有的魅力。回歸于人和回歸生活是同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就是他的生活,沒有離開生活的人,當然也不會有離開人的生活。所以,新課程背景下品德課堂的教學必然是豐富多彩的。據此筆者認為:我們的品德課堂至少應該是興趣的、真實的、智慧的、享受的、真情的。
興趣的課堂
興趣的品德課堂用興趣激發興趣、用民主培養民主、用思維撞擊思維,鼓勵創見、尊重異見、寬容誤見。
興趣的品德課堂不僅要教給學生道德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智慧和心態。知識,只能讓人看到一塊石頭就是石頭,一粒沙子就是沙子;智慧,卻能讓人從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讓孩子們通過課本得到更多的收獲。某教師在教學《冬爺爺在哪里》一課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前組織學生去觀察大自然中各種冬天的跡象并記錄了下來,課中開展“驗證空氣的小實驗”,還看了“動物過冬和冬眠”的知識錄像,課后又開展了“我們繼續去考察”的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但注重課堂中的活動,也回顧和展示了孩子們課前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對課后的活動作了有效的指導。可以想見,學生在整個德育活動過程中的收獲是如何的豐富而有益。
真實的課堂
真實的品德課堂是給學生上的,而不是給聽課者上的,更不是做給人看的。真實的品德課堂,應該是“自主課”,不應該是單純的“執行課”。真實的品德課堂,應該有“個性化”的色彩,不應該是標準件。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主要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因為“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中怎么寫就怎么教”,而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選擇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納入課程的內容,這樣才不違背教材編寫的意圖,才能顯示教學的真實和課堂的真實。有一位老師同樣在教學《我也棒》(人教版二年級)一課時,巧妙地根據兒童的實際,重組教材,把學生的優點盡可能多地列了出來,制成了一張張優點卡片,讓學生在優美的輕音樂中用彩筆把自己優點后面的旗幟上涂上紅色,涂好了之后把它粘貼在本組的展板上,再在小組里比一比誰的紅旗多,小組長在全班介紹,并把展板粘貼在黑板上。教師在頒獎進行曲中為評出的優勝者頒發一面獎旗。通過涂、評、展示等活動,學生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很多優點,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在這樣真實的品德課堂里,教師已經不是道德知識的傳聲筒、道德觀點的復印機,而是學生道德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催化劑。
智慧的課堂
智慧的品德課堂能真正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隨處可見教師的輕松幽默,掌聲笑聲,思辨哲理,更少不了教師的真情實感。“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第斯多惠)
智慧的品德課堂以教師的思想感情,學識風度,平和心態,做到坦誠而不輕率,謹慎而不拘泥,活潑而不浮躁,豪爽而不粗俗。
智慧的品德課堂中處處閃現教師的睿智,既有“山的沉穩”,更有“水的靈動”。智慧品德的課堂,教師始終記住:假如我是孩子,始終能夠蹲下來看學生。智慧的品德課堂能夠讓學生長處最大化,短處最小化。智慧的課堂能讓學生的錯誤變為教學的資源,因為“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諒的”。(貝恩布里——英國心理學家)我們來看《我來試試看》(蘇教版=年級上冊)的教學片斷:
師:大家喜歡做科學小實驗嗎?我這兒有一個高難度的小實驗,敢不敢嘗試一下?(科學小實驗是:一張白紙借助大氣的壓力托住倒置的滿杯的水。老師做適當演示。并且講清了實驗要領。)
生:(學生興奮異常,分小組合作做實驗。在動手嘗試時,有的小組不時傳來杯水下落,水花四濺時的驚呼聲,有的小組中有同學成功了,興奮得直嚷嚷。)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交流嘗試的體驗。并著重邀請實驗成功的同學,談談自己的體會。其中有個小朋友說:“一開始做這個實驗時,老是失敗。但是,我看到老師已經做成功了,我想我只要多做幾次,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我反復地做了4次后,終于成功了。”)
師:是呀!這么難的實驗,失敗了再做,不怕困難,看清要領,堅持嘗試,只要有一巨心,有勇氣,大家終會獲得成功的。板書:恒心、勇氣
師:小朋友們還想玩這個游戲嗎?(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表示想要再玩一回)好吧,請大家按剛才同學介紹的成功秘訣去做,我相信勝利會屬于每個小組,成功會屬于每個同學。
生:(實驗重新又開始了,大家仍很興奮,沒有一個同學因為失敗而放棄,很多同學在不斷嘗試后獲得了成功。)
智慧的品德課堂就是這樣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但絕不拋開文本的“價值取向”;不斷拓寬“教學資源”,但不擺“滿漢全席”;不斷地追求卓越,而又恰到好處。
享受的課堂
享受的品德課堂應該是生命的課堂,幸福的課堂,是師生幸福的殿堂。“激勵每一個學生上進,賞識每一個學生的才華,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霍懋征)享受的課堂中教師應當是泥土。泥土不僅把愛獻給花,也同樣獻給草,從不厚此薄彼。
下面的案例選自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課題是《我學習,我快樂》,其中一個片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課伊始,教師發給學生一張調查表,要求學生如實反映自己的學習感受以及自己最喜歡的學科。你覺得學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稍后,教師隨機抽取了10份答卷,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是件不怎么痛苦的事,而認為學習是快樂的所占比重也不是太高。]
師:這個統計結果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同學們對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狀況。下面請大家拿起畫筆,用畫圖的方式,把這些年來自己在學習上的收獲、體會、成功等等通過你的智慧樹展示給大家。請大家在紙上畫一棵屬于自己的智慧樹。(孩子們興致盎然地畫起來,教師在巡視,捕捉有代表性的作品。)
師:同學們都畫得非常認真,有很多作品非常有創意,老師挑出這么幾幅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他們的智慧樹都有不同的內涵,我還是請這幾幅畫的主人上采向大家解釋一下。
生1:我畫的這棵樹一個枝干粗壯,一個枝干比較的瘦小,兩個枝干看上去相差很大,這根粗壯的枝干表示我的語文學習,我很喜歡語文學科,而且學得也挺
好,所以我把它畫得粗壯些;瘦小的那根就是表示我的數學學科,我好像對數學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感,學得也不怎么好,所以,我把它畫得很瘦弱。(聽罷該生的解釋,很多同學表情釋然。)
師:樹干上這些縱向的紋路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生:我只是想說明,我的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語文學習方面,所以營養都奔向這根枝干;相應的,往數學學科那兒去的就少了。那紋路,就代表了我學習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師生會心地笑了。)
師:看來,要想讓瘦弱的枝干粗壯起來,還必須多給它輸送營養才行啊!(教師隨后替換了一張新的作品)
師:大家看,這里的一棵智慧樹非常有意思。從智慧樹的背后飄出一段五線譜。請這棵智慧樹的主人上來講講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2:我很喜歡聽音樂,聽到別的同學能唱出一首首婉轉動聽的歌,我非常羨慕,因為我自已的嗓音不是太好,所以,我總夢想著我的智慧樹里能飄出動聽的音樂,滿足我熱愛音樂的愿望。
師:多么富有詩意的智慧樹啊,老師仿佛聽到了來自他心是的歌聲。(又替換一張作品)
師:和他們的智慧樹比起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棵智慧樹顯得有些特別。(投影儀展示,這棵樹非常瘦小,在大大的紙上,瑟瑟地躲在一角。)
生3(聲音不大,顯得不夠自信):我成績不是太好,沒有一門能達到優秀,和同學們比起來,我沒有什么值得驕傲與自豪的。
(剛才歡快的氣氛轉眼間一片寂靜。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
“你勞動不是挺好的嗎?如果有同學有事,你總能熱情地挺身而出,替他人值日。我認為,你的智慧樹沒有體現這方面的長處。”
“其實,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我也有類似的心理感受,因為考砸了,便心灰意冷,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當我后來意識到這一點,重又打起了精神,學習很快又強起來了。學習的好壞,心境的順逆,我認為關鍵給自己一點信心!相信自己,你能行!”
師(意味深長地):“只要給這棵小樹以勤奮的養分、自信的甘霖、友誼的陽光,用不了多久,小樹也能長成參天大樹!”(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該生激動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眼眶濕潤了。)
課堂是什么?課堂是孩子們心靈交融、智慧碰撞、個性張揚的成長樂園。孩子們理應在課堂上體驗生命成長的愉悅和溫馨,享受充滿愛意的幫助和喚醒。當我們的孩子在情不自禁中說真話、訴真情、表真意的時候,我們的德育就會“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心靈震顫,讓孩子刻骨銘心。
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打造品德這門最有魅力的課程吧!
(作者單位:海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