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江
科學教材是以主題設置單元的。所以,實施過程評價時要把單元作為整體進行考慮,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單元的具體內容對單元中的活動進行評價。
一、科學教材的單元結構分析
單元中的課,可以分為三類,下面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的《電》單元為例進行說明。
1起始課
它是單元的起始部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入教學內容是起始課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學習欲望,并針對單元的主要概念,去了解、分析學生的前概念,為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這是起始課的主要目標。
2小主題教學課
小主題教學課擔負著落實該單元主要教學目標的重任。各主題活動之間結構嚴密。環環相扣。
3綜合課
單元中的總結課,它所設計的活動往往擔負著檢驗該單元主要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任務。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綜合課的特點。
二、單元中各階段的評價實施要點
過程評價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單元的結構特點進行,它貫穿于單元始末。在單元中的不同階段。評價的著力點是不同的。下面以《電》為例就單元中各階段的評價作詳細論述。我們所有的教學和評價設計均圍繞著課程標準中對單元內容的相關要求進行。
1前置定位性評價——單元起始課的評價
前置定位性評價的主要目標是:(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2)了解學生對概念的達成程度,確定其準備狀態并調整教學。本著上述目標,設計前置評價時,在廣度上,可以涉及本單元中所有的內容,從而更準確地給學生定位,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深度上,點到為止,為下面的小主題教學課埋下伏筆,打下基礎。--
示例1:
“認識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了解安全用電常識。”(《科學課程標準·物質世界》3.1)
師:你家中有哪些電器?這些電器有些什么特點?
(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各種電器,以及這些電器的作用,充分認識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從而了解電的重要作用。)
師:你知道電的哪些方面知識?你怕也嗎?為什么?
(廣泛了解學生對電的已有認識,交流“電和安全用電”的知識,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2點式過程性評價——小主題教學課的評價
單元目標是由很多小目標組成,這些小目標分別落實在該單元的各個小主題教學中。點式評價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位置準確、數量合適的點。
(1)抓準點的位置:通常點式評價的成果樣本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須慎重選擇評價任務,以確保將關鍵的教學目標包括在內并得到充分的體現。評價任務與評價目標是否一致,直接影響到評價資料的有效性,從而影響到評價的效度。例如,評價目標是學生的合作能力,但卻沒有對學生在完成評價任務過程中的合作能力進行仔細觀察和記錄,而是將學生本人活動記錄的內容作為評價資料,就有可能出現不準確的問題。
(2)控制點的數量。對于學生的評價總是越多越準確越全面,但由于教師和學生的精力以及大班化授課模式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師不可能從教學目標中的所有方面對學生進行檢測,而只能抓住一些少量的但是關鍵的能代表學生學習成果的點去進行檢測。
示例2:
檢測點一:“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科學課程標準·物質世界》4.2)
右圖中哪些燈泡會亮。哪些燈泡不會亮?
不會亮的請說明是“斷路”還是“短路”。
評價標準:每回答正確一個得2分;能說明是“斷路”還是“短路”的。每個再加2分。
在學生經歷了“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一個小燈泡組成一個電路”的活動后,初步懂得了使一個小燈泡發亮的方法。此時用課文中的4張電路連接圖來對學生進行檢測,既可以檢測和鞏固學生的學習情況,把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從動手的層面提升到動腦的層面,同時也為繼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檢測點二:“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科學課程標準·科學與探究》3.1)
小燈泡不亮,哪里出故障了呢?
評價標準:每有一種合理的推測得2分。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會有根據地猜測是科學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這個檢測點,讓學生猜測小燈泡不亮的原因,是對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的一個逆向思維的過程。同時也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故障的分析,還能夠讓學生對于導體和絕緣體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下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3綜合總結性評價——單元末綜合課的評價
該評價在單元結束的時候進行,用來檢測本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對于本單元來說,它是終結性評價,但對于整冊教材來說,它又屬于形成性評價。它不僅要看評價結果,還要看在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
綜合總結性評價強調的是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因此評價的內容要注意體現生活性、綜合性和靈活性,要源于課本而又不局限于課本。綜合性的活動設計一般來說應是一個有彈性的、能夠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活動。既要有一個讓所有學生都能達到也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更要有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綜合總結性評價還應該針對學生在點式過程性評價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重新評估。
示例3:
有左右兩個房間,每個房間里各有一個燈泡,一個開關。電源在左邊的房間里,請你把這兩個房間里的開關和電燈連接起來,每個開關只能控制各自房間里的電燈,并且要讓燈泡發出最亮的光。(如果沒有紙房子的實物,教師也可用如上圖所示的平面圖來代替。)
評價標準:①不短路(4分);②兩個燈泡均能發光(2分);③兩個燈泡能發出最亮的光(2分);④開關分別能夠控制燈泡(2分);⑤活動表現(5分)。
在學習了單元中電的各個方面內容之后,最后像電工那樣給一個硬紙盒房子設計、裝配電路,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學生自由發揮空間很大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要綜合運用到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評價標準中的①和②是要讓所有學生都要達到的關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最低標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努力達到③和④,甚至可以提出更加復雜的要求來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試一試。
三、過程評價要注意的幾點
1要與課堂教學活動相結合
過程評價是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它應該在課堂教學活動時進行。評價的素材應盡量來自于教材上的活動。一個精心設計的評價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優良的教學活動。如示例2中的兩個檢測點,就是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所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測量中的細致程度、記錄結果的方式以及最后解決方法的準確性進行觀察和評價。把它們設置為檢測點并給予量化評分,會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去完成這些任務,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要制訂合適的評價標準
詳細說明在評價學生行為表現時所使用的標準可以幫助他們明白任務的預期目標,為他們提供努力的方向,幫助他們去抓住活動內容的重點。如例3中的評分細則,就可以讓學生明白《電》單元的研究重點是什么,并且能夠激勵他們朝這方向去努力。
除了教學目標之外,班級里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也是老師設置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如在例3中,假如學生在“短路”、“斷路”這些方面已經達標,但對“讓兩個燈泡同時發出最亮的光”(也就是選擇電路的連接方式)存在較大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信息來安排評價的重點內容。
3要體現非學業內容的評價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評價標準,在凸顯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要求的同時,還要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設置一定的分值,如示例3中的“活動表現(5分)”。這部分內容一般占總分的1/3-1/4為宜,包括學習興趣、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在操作中,應該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確定檢測重點,而不應面面俱到。如在以小組合作為主的活動中,可用“是否有興趣參與”、“是否服從小組的任務分配”、“是否有良好的活動習慣”、“是否完成任務”和“是否有好點子或新發現”等5個方面。以學生自評和互評為主,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觀察與判斷并參與評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量化評價,能夠對學生起到導向的作用。長久堅持下去,自然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4要注意給學生足夠多的機會
在實施過程評價時,由于各種條件限制,我們要控制檢測點的數量,但也不能以學生某一次活動的得失給學生下定論。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多次的檢測,特別是檢測結果不理想的學生。要根據檢測結果找原因、想辦法,讓所有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都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