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年和
樂安縣是一個國定貧困縣,近年來國家投入的資金較多,其中大部分都涉及“三農”問題。針對這一特點,我局把專項資金尤其是涉農資金的審計監督作為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們結合鄉鎮財政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縣直單位財務審計和基建工程審計對退耕還林資金、民政救災資金、農業開發資金、老建扶貧資金等涉農資金進行了審計或審計調查。查出擠占挪用專項資金360多萬元。發現經濟案件兩起。一是2005年查處的某鄉鎮原黨委書記把已在上級撥入的扶貧資金中報支了的樹苗款43 000元,重復開具假發票43 000元拿到縣退耕還林辦報消,騙取退耕還林資金,其中20 000元被黨委書記本人占為己有,另外23 000元縣退耕還林辦款已提出,至審計時尚未付給這位書記,存放在退耕還林辦有關人員私人存折上;二是2006年對扶貧資金中的“移民安置資金”進行審計調查,發現某鄉采取虛報冒領、克扣等手法共冒領移民戶安置資金28 100元,其中經辦人(該鄉副鄉長)個人貪污挪用15 200元,開具假發票將移民資金中的“設施配套費”14萬多元全部套出,用于鄉財務開支,同時還查出該鄉采取編造假花名冊冒充農戶簽名的手法套取“毛竹低改資金”15萬元,用于鄉財務開支,套取的資金占上級撥入該項資金的百分之八十五。嚴重侵占了農民利益。
涉農資金點多面廣,項目分散,涉及到千家萬戶,因此審計工作非常繁雜。要使這項審計取得成效,筆者認為,應把握一條“主線”、突出一個“實”字,做到“四個結合”。
所謂把握一條“主線”,就是要牢牢把握資金的流動這條主線,從賬戶入手,資金走向哪里追蹤審計到哪里。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先要從資金管理單位賬戶入手,摸清資金來源和去向及使用的總額,對原始單據進行復核、對比、分析,從中發現疑點。對工程項目要對其招投標資料、承包合同、工程預(決)算資料、工程款發票、付款情況等等原始資料進行審核;對發放給農戶的資金要認真審核發放表,重點審核表上農戶簽名是“農民字”還是“干部字”,我們對某鄉“毛竹林低改補助發放表”審核時,通過仔細核對筆跡,發現很多屬于“干部字”。通過上戶調查,證實幾張發放表金額150 000多元全是假的,都是干部冒充農民簽字;對購買種苗等材料款項,不僅要認真審核發票、合同、驗收單、檢疫證等,還要和運費、干部差旅費結合起來查,如果其它資料都齊全,而沒發生運費和差旅費,這就很值得懷疑。
所謂突出一個“實”字,就是要求審計人員一定要務實,要“沉”下去,深入實地,這是審計工作成敗的關鍵。我們搞涉農資金審計絕不能就賬查賬,要把從賬面獲取的資料,發現的疑點,深入農戶到群眾中去調查核實,取得證據。對工程項目不僅要深入實地勘查,審核其工程量和造價,而且還要走訪群眾,了解這個項目是什么資金建的,什么時候建的,防止發生甲項目套乙項目,新項目套老項目重復報賬情況。我們對某鄉審計時就發現退耕還林項目套油茶林項目,一筆種苗費兩邊重復報賬,違法所得落入個人腰包。對在外地采購的苗木、材料等有疑問的還必須派出審計人員外調或函調。
所謂“四個結合”就是涉農資金審計要同經濟責任審計、財政財務審計、工程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結合起來。一是結合經濟責任審計。涉農資金投入是否到位、管理是否有序、能否達到預期的效益,關鍵是決策。而決策的關鍵又在各級、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將國家資金審計與涉農資金主管部門、縣(市、區)主要負責人和鄉鎮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結合起來。將涉農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涉農項目的決策依據、程序及其效益情況,作為評價領導干部決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及時發現和揭示涉農資金運行中的領導決策問題。二是結合財政財務審計。對鄉鎮財政財務的審計要把糧食直補資金、退耕還林資金、農業稅減免、災情減免、轉移支付資金、社會救濟資金、老建扶貧資金等等涉農資金作為審計的重點,主要審計是否足額撥付到位,有無擠占挪用及其它侵占農民利益問題。三是結合工程項目審計。涉農資金使用,很大一部分是工程項目,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業開發中看得見、摸得著、最為關注的一項內容。為此,應加大對涉農工程項目的審計,重點關注擅自降低建設標準、調整項目建設點、以舊報新、賬實不符、開發工程量造價不真實、高估冒算工程建設資金等問題。同時對項目效益情況進行調查,看有無因立項不準、責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質量等原因,造成損失浪費或事故隱患問題。四是結合專項審計調查。縣(區)審計部門應根據本縣(區)特點每年有選擇地安排一兩項涉農資金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揭示資金管理、撥付、使用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向當地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提交綜合報告,揭示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達到審計一個規范全縣的效果。
(作者單位:樂安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