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市審計局緊扣地方經濟發展脈搏,始終堅持求實的態度、突出發展這一主題、抓住創新這一動力搞好審計工作,實現了五個方面的突破,有力地服務了地方經濟建設,同時實現了自身在全國、全省先進高平臺上的持續發展。
戰略定位:服務了決策、調控和管理
近年來,蘇州地方政府為了突破發展瓶頸,打造發展平臺,加大了社會固定投資力度,一大批道路、公共設施相繼開工建成。同時,新一輪財政改革在蘇州市全面鋪開,零基預算、綜合財政預算、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收付等制度相繼建立,公共財政框架逐步建立。此外,伴隨著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加強對干部的監督管理,日漸成為預防和治理腐敗,促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上,蘇州市審計局找準審計監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立足點,作出以預算執行審計、公共工程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三大板塊為當前審計工作重點的戰略性部署,審計工作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顯著提升。
——從“大財政”到“財政績效”,提升服務層次。2001年省廳在蘇州召開全省審計工作座談會,確立了“大財政”審計的基本格局。此后,蘇州市審計局以預算執行審計總攬全局,積極構建“大財政”審計框架,加大對財政預算體制改革、財政支出結構、財稅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等審計監督,為公共財政的建立健全發揮好職能優勢。
——竣工必審,擴大服務效應。2003年7月1日,蘇州在全省率先發布實施《蘇州市政府公共工程審計監督辦法》。政府投資或融資為主的基礎建設項目和公共設施建設使用管理情況全部納入國家審計范疇,對其中核心的政府重點公共工程實行竣工決算必審制度,所有工程項目都要“先審計,后決算”,審計結論作為財政部門竣工財務決算審批和國有資產移交的唯一依據。特別把“審計結果作為價款結算依據”寫進《辦法》,這一全省首創之舉得到了省廳領導的高度肯定。
——制度創新,凝聚服務合力。2001年以來,是蘇州市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制度創新,步入良性發展的積極推進階段。繼《蘇州市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條例》后,市委、市政府又頒布了《蘇州市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聯席會議五部門也建立完善了計劃管理制度、信息反饋制度、組織部牽頭集體預告制度、審前聯合公告制度等多項協調性工作制度。蘇州市審計局還陸續制定了《經濟責任審計規范化意見》以及執法責任追究、跟蹤回訪制度等10多項工作規范。《中國審計報》、審計署《審計工作通訊》、省審計廳《江蘇審計簡報》等相繼介紹了我市有關做法。在2004年全省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會議上,省廳還向各地推行了我市集體預告會的經驗。
蘇州審計工作不斷向高層次發展。在扎扎實實抓好財政審計、公共工程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的同時,還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參與企業改制、經濟案件查處等執法監督。每年關于當年經濟領域中存在的主要違紀違規問題的分析報告,使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指導全市經濟運行更具指導性和針對性。政府在一些重大決策出臺及執行過程中,如醫院管辦分離改革、區域調整、資產重組等,都要聽取審計局的意見。正如市長在一次會議上所說:“審計是決策的重要輔助、是調控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工具。”
結果公告:擴大了社會影響
早在2001年底,蘇州市政府就率先在全省公布了《蘇州市公布審計結果辦法》,對政府重大工程和公益性資金(基金)實行審計結果公布制度。3年來,全市通過當地主要媒體或其他載體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的數量已達到57項,在江蘇一枝獨秀。《新華日報》、蘇州電視臺《社會傳真》節目都作過專題報道。
作為提高審計質量、打造透明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我們一方面以質量為本,制定《蘇州市審計局公布審計結果辦理規定》,明確局內各部門辦理公布的職責和程序,規范辦理;另一方面,將歷年公布的審計結果以中英文對照形式匯編成冊,擴大效應。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在審計結果公告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審計結果公告受到公眾熱切關注,滿足了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知情需求,最大范圍內體現了審計成果,擴大了審計的社會影響。市民紛紛來信來電盛贊審計結果公告的做法,“希望政府有關部門今后將這項工作堅持下去,并不斷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績效審計:積累了實踐經驗
開展績效審計是審計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們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以及財政專項資金審計領域,有計劃地選擇適量項目,把財務收支審計與績效審計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從績效評估和效益比較的角度作出思考,為蘇州績效審計的穩健起步積累了實踐經驗。自2002年首次嘗試開展環保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后,2003年,在市自來水公司審計中,對公司虧損的原因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提出重新整合現有的供水系統和供水市場,走規模經濟和綜合經濟效益發展道路的建議,直接促成了蘇州太湖自來水有限公司的誕生。2004年,通過市健身館工程竣工決算審計,對工程項目工藝設計欠優化、設備采購專業控制不夠等投資決策和投資效果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建議,促使建設單位會同監理、總包等單位提出了詳盡的改進措施。外債項目效益審計是目前為止全省開展的唯一一個績效審計項目。我局從專業角度對自來水成本、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標以及價格、產量影響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從受益人口、飲用水質改善、保護地下水、改善投資環境等角度進行社會效益評價,并在肯定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雙贏"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提出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促進供水行業投融資體制變革、加快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程等建議。
審計信息化:提高了效率和質量
我們以《2000~2004年信息化建設五年規劃》為龍頭,以提高全員計算機素質為基礎,從辦公自動化建設入手,帶動計算機輔助審計的深入開展,審計信息化建設取得新的突破。通過不斷摸索、實踐,特別在財金審計領域先后開發了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地稅征管系統、人壽公司財務業務核算系統等多個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軟件。隨著這些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軟件包的不斷完善,我局的財金審計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大提高了審計效率,保障了審計質量,使得原先一些手工審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得以輕松實現。如開發的人壽公司審計軟件,審計人員可隨心所欲地翻閱“電腦賬”,其業務合規性審計查詢模塊,可以方便地發現問題線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江蘇省審計機關計算機軟件推廣應用考核演示會上,“審計助手工具包”和“稅收審計助手”兩個輔助審計軟件雙雙獲獎。目前為止,19個專家經驗入選省廳“計算機審計專家經驗庫”,其中10個選送審計署。同時,我們還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運用AO系統、審計項目管理系統等對審計項目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研發電子政務系統,辦公自動化水平快速提高;開通“蘇州審計”公眾網站,舉辦全國審計機關首次“計算機技能競賽”營造信息化氛圍。2004年以來,我們又自加壓力,大膽提出聯網審計的構想,今后將以推進聯網審計為契機,把計算機應用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隊伍建設:完善了人力資源管理
對蘇州市審計局這支隊伍,市長這樣評價:思想好、業務精、作風正,班子團結、領導放心。從這兩年來的回訪情況看,被審計單位的滿意率和比較滿意率達100%。
實行公務員量化考核新機制。提高素質,調動和發揮積極性、創造性是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自2003年起,我局開始探索在機關實行對公務員的量化考核,開展“創三優”、“爭三先”活動。將6個業務處室和6個服務保障部門分成兩個大系統,既根據審計署始終強調的“人、法、技”建設,以爭創“優秀審計項目”、“優秀審計論文、優秀計算機應用和開發成果”,突出了審計工作的重點,又以爭創“優秀服務項目”,明確服務保障工作的先進標準;既以爭創“先進處室”為部門工作的開展搭建了平臺,又以爭當“先進個人、先進審計能手”為每個個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既區別業務處室的工作性質,又以相同的標準(先進處室、先進個人)加以有機的銜接。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考核效果日益凸顯。先后有10多個審計項目在省審計廳審計項目評優中獲獎。
探索利用社會資源新模式。在提升自身隊伍戰斗力的基礎上,面對人員少與任務重的突出矛盾,蘇州市審計局大膽嘗試,謹慎探索,緊緊抓住審計質量控制環節,逐步建立起利用社會資源的新模式。建立中介機構備選庫、審計咨詢專家庫、與省內高校結對共建,有效整合審計資源。并出臺《組織中介機構和聘請專業人員參與政府公共工程審計暫行辦法》、《審計咨詢專家庫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整合行為。為切實加強對參審中介機構及其參審人員的管理,保障參審項目的質量,我們在全省率先對中介機構專業人員進行國家審計規范培訓。同時,還將建立質量信譽、競爭淘汰等新機制,定期在媒體公布對參審中介機構的質量認可情況;對有不良記錄的中介機構停止或取消參與國家審計的資格。2004年,我局共組織利用18家中介機構、100多人次參與重點工程審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在市屬醫院“管辦分離”改革審計中,我們也組織了部分中介力量,審計結果得到領導和被審計單位的高度肯定。
隊伍建設上的創新之舉帶來了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推動著蘇州審計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蘇州市審計局連續6年被評為“三優三滿意”文明單位、連續2年被評為“作風建設先進單位”,2004年獲得“蘇州市文明單位”稱號;局機關黨支部連續8年獲“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局機關工會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模范職工之家”、“江蘇省學習型組織示范點”、“全國模范職工之家”;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近年提拔到局領導崗位的5人,調往外單位主持工作的13人;提拔到中層領導崗位的就有35人次。
(蘇州市審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