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摘要:黨的十七大再次提出“黨內和諧”,彰顯了“黨內和諧”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性。它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強調黨內團結統一歷程的總結,是對黨內團結的繼承、豐富和升華,是黨追求更高層次團結統一的生動體現。它承載著黨新時期的治黨新理念,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揭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
關鍵詞:黨內和諧; 政治保證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1-0016-04
“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黨的十七大報告這一論述,把促進黨內和諧與構建和諧社會緊密聯系起來,揭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徑,反映了黨執政理念的升華。準確理解黨內和諧的科學內涵,充分認識“黨內和諧”的重要性,對于當前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 黨內和諧:黨內團結統一歷程的生動體現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就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注重黨內的團結與統一,因為黨的團結與統一在黨的自身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民主革命時期,黨一方面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在黨內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解決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按照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要求改造每一個黨員,反對種種“左”和右的錯誤傾向,保持黨的純潔性,力求把全黨“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另一方面,嚴格黨內民主生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毛澤東認為,積極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就像“天天洗臉”、“天天掃地”一樣,對于清除各種政治灰塵、保持黨的肌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保持黨的團結與統一,離不開黨內斗爭。毛澤東總結了黨內斗爭的經驗,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認為黨內斗爭不應偏重于個人責任,而應著重于當時環境的分析,了解犯錯誤的原因。對人的處理問題應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傷害同志,從而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即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斗爭來純潔黨的隊伍,在新的基礎上達成新團結?!包h的團結是黨的生命”,是取得革命勝利的無價之寶。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著重強調全黨要經受住革命勝利的考驗,向人們交出合格的答卷。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繼承和發揚了黨內同志之間互愛、互助、互勉、互勵的優良傳統,黨內團結統一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成功。新中國成立后不久,1949年11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央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中指出:我們黨已成為全國范圍內執政黨,要加強黨的組織性與紀律性,密切聯系群眾,克服官僚主義,以實現全黨的統一與集中。在處理高、饒事件中,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重申了黨的紀律,明辨了黨內組織生活的是非界限,號召全黨各級干部增強黨的團結,克服非組織觀點,反對宗派主義,反對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鬧名譽、鬧地位,出風頭。這對于健全黨內生活、防止在黨內搞不正常的非組織活動起到積極作用。在1957年,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就賦予了黨內團結新的含義。在黨內團結的氛圍中,實現了社會的根本變革,積累寶貴經驗。后來,黨內民主機制、溝通機制、黨群關系和組織原則遭到破壞,黨內的不和諧的因素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嚴重影響了黨內的政治生活,以致于“文化大革命”爆發,給中國帶來了浩劫。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大革命”源于黨內的不和諧。但從毛澤東的主觀愿望來講,他是想把黨搞得純而又純,防止黨的腐化和變修,在他的心目中,黨的團結與統一是高于一切的。
在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內關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正之風,對此,鄧小平嚴肅地提醒全黨:“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說到底,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覺。”在實踐中貫徹“黨要管黨”的原則,從嚴治黨,講黨性,講原則,弘揚正氣,反對歪風,以保持全黨的行動一致。這一時期,鄧小平強化完善了黨內制度,一改從前黨內憑主觀意志處理黨內關系的不正?,F象,確保了黨內關系的協調,保證了黨的路線的貫徹執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推進黨的建設這個偉大的工程。江澤民指出,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于我們黨,取決于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斗力、領導水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建設一個怎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歷史性課題,為加強黨的先進性,保持黨內的團結,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新的形勢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增強憂患意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從而使黨的建設的努力方向和檢驗標準更加鮮明,《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力保障條例》的頒布,增強了黨內民主,維護了黨員權力,增加了黨的公開性,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這對于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十六大報告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十七大報告又作出了“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論述,特別是在關于發展黨內民主的一系列新措施方面,從制度上、機制上確保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都極富創新精神,非常務實管用,指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途徑,凸顯了黨對自身適應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是對黨內團結統一的理論創新。
“黨內和諧”是在黨內團結統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強調的團結統一歷程的生動體現,是對黨內團結的繼承、豐富和升華,是更高層次上的團結。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承載著新時期黨內團結的科學內涵,是新時期的治黨新理念。
二、 黨內和諧:新時期的治黨新理念
黨內和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提出的治黨新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結晶。和諧的基本含義是以和平、友好的態度,合作、協調的方法,處理公共事務和人際關系,達到安定、團結和融洽的一種狀態。和諧不是絕對的、靜止的,而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和諧,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雙方的“協和”或“和解”。現代人常把和諧與美好社會幻想的描繪聯系在一起。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把“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結合在一起,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命題,成為黨的重大戰略思想。一方面點明了社會主義制度決定和諧社會的性質,另一方面強調了和諧社會由理想變為現實,取決于黨的領導?!吧鐣椭C”的前提是“黨內和諧”,在此基礎上,“黨內和諧”呼之而出,成為黨自身建設的新理念。
黨內和諧一般是指政黨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融洽的氛圍,是黨內各種矛盾和關系配合協調的理想狀態。從本質上說,黨內和諧問題,是一個政黨內部良好機制的問題,是衡量政黨政治生活開明和制度健全的重要標志。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黨在堅持共同政治目標、價值追求和組織原則基礎上的思想統一和行動一致,作為政治領導核心所保持的強大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一種最佳狀態,充滿生機活力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狀態。黨內和諧不是說黨內沒有不和諧因素。不和諧因素是時時存在的,舊的不和諧因素解決了,新的不和諧因素又會出現。只是我們既不能消滅它,又不能任其發展。黨內是否和諧,并不是看黨內是否徹底消除了不和諧因素,而是看整個黨內和諧因素是否占主導因素。從這方面說,構建黨內和諧就是在黨內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的因素,增加和諧因素;黨內和諧也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團和氣的和諧,而是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的動態和諧。那種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黨內和諧也不是否定黨員的個性和他們的利益,而是在不違背黨的原則和利益的基礎上,充分展示其個性,整合、協調黨內各種利益關系。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這就要求黨內有一種能夠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一種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諧與快速發展的機制,這是黨內和諧的要求之所在。
黨內和諧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其中,思想和諧主要指的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即政黨的政治體系必須符合一個客觀的、正當的價值,使這個正當的價值始終為全體黨員所共同信仰,在意識形態上為民眾對政黨的統治提供理論和倫理依據,從而使民眾對執政黨產生一種向心力、凝聚力,使各種力量在自己這里找到思想上的歸屬感。它是政黨的一面旗幟,是政黨號召和聚集民眾并得到民眾支持和擁護的精神武器。一個政黨能否形成合力、實現和諧,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標方向?,F階段,中國共產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和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有這些都表明了黨內思想和諧的理論依據。組織和諧就是黨組織的步調一致。具體表現為黨組織之間、黨員與黨組織之間、黨組織與其他組織之間關系的和諧。即組織上的決策科學、民主,紀律上的嚴明、有力,運轉上的高效、有序,黨員思想上的一致、活躍。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組織上對黨內民主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推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委員會全體會議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督的制度;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等等,反映出黨中央推進黨的組織建設以適應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新要求的魄力,是組織和諧的新體現。思想和諧是黨存在的前提條件,是黨的團結、統一的基礎;組織和諧是思想和諧的重要保證。沒有思想上的和諧,組織和諧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一時的和諧,也難以維持。思想和諧是靈魂,組織和諧是保證。總之,黨內和諧就是全黨在指導思想和共同綱領目標基礎上的思想統一、組織和諧和行動上的一致。構建黨內和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全體黨員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三、 黨內和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黨的先進性,黨內和諧包含在黨的先進性之中。沒有黨的先進性就沒有黨內和諧;沒有黨內和諧,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黨的先進性。黨內和諧是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的關鍵。黨內和諧體現了黨的地位、性質和宗旨的根本要求。
從黨的地位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一種“主義”的結合,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奮斗目標的先鋒戰士自愿結合的政治組織。在民主革命中,“黨是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國成立后,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這種角色的轉變,表明了黨對所擔負的歷史任務、歷史使命以及自己所處地位的不斷變化的思考。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憑借其豐富的執政經驗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把全民族全社會的力量高度凝聚起來,能夠統籌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和諧穩定。一句話,黨擔負著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責任,起著領導核心的作用。黨的地位決定了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導向,只有實現黨內和諧,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從黨的性質角度來看,《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黨的這種先進性并不是天然就會實現的,它必須在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體現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民群眾的認同之上,把這個“應然”的先進性變為“事實”上的先進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這種先進性的一個顯著表現就是黨內和諧。這就要求黨切實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健全規范有序而又充滿活力的黨內管理機制,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力度,按照黨性原則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等。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在新時期體現了黨的先進性,黨就會是在全國人民面前樹起的一面旗幟,崛起的一座豐碑。黨內和諧與黨的先進性是有機統一體。
從黨的宗旨角度來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是黨的一切理論、政策的支柱,也是黨的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為了誰、依靠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惟一的生存價值、惟一的生命保障、惟一的奮斗綱領、惟一的實踐內容,就是集中和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只有為人民服務,黨才有存在的意義;只有依靠人民群眾,黨才會有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奮斗史,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們民主專政的政權,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時期黨號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它所涉及的一切工作都同全體人民的利益密切相關,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由全體人民共享。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從這種屬性出發,當前我們黨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四、 黨內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
人們關注黨內和諧問題,是因為十六大以來越來越活躍的民主氛圍促進了黨內和諧,激活了執政主體資源,黨內和諧又促進了社會和諧。
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動力之源。黨提出黨內和諧,并不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黨內不和諧,而是在承認黨內存在著不和諧因素的前提下,“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而提出來的,反映了黨的自身建設理論的與時俱進以及黨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高度自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像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活力,那么這個社會是沒有生機和發展前途的社會,更談不上和諧社會,而社會的活力來自于領導社會的執政黨,更確切地說,來自于執政黨的黨內和諧。如果黨內死水一潭,那么社會也就沒有生機。如蘇聯解體前,由于蘇聯黨內實行“左”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在政治高壓下,以犧牲黨內民主、壓制不同意見、窒息黨內活力為代價,出現了“一潭死水”式的高度一致,在貌似平靜的表象下,涌動著不和諧的暗流,最終導致黨的解散和社會的動蕩不安。因此,和諧社會的根源來自于黨內和諧,黨內的和諧決定著社會的和諧。黨風是決定著社會風氣。如果黨內充滿活力,不僅體現在黨的政治、思想和作風上,而且還會更加廣泛的影響到社會上來。黨內關系融洽,社會就會融洽,黨內思想活躍,社會上思想也活躍。如197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關于真理標準的爭論,從而在引發了全國范圍的大討論,在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對此,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沒有一個黨內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也是不可能的,我們黨明確提出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為我們指出了和諧社會的道路選擇和目標方向,也指明了由誰領導進行構建的重大問題。黨是和諧社會的領導者,換言之,“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黨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重擔,別無選擇。在中國這個超大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由理想變為現實,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黨自身必須是和諧的,如果黨內不和諧,那就談不上領導和諧社會的建設。黨內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組成部分,黨內和諧可以帶動、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以黨內和諧為前提條件,是黨內和諧的歸宿和目的。社會和諧在一定意義上,反過來可以影響黨內和諧。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選擇上,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和諧,它由領導者通過執政為民而實現;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和諧,它由社會各階層、各利益主體之間有差異而不沖突來實現。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的統一,也是這兩種和諧路徑的統一。因此,必須適應新的情況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抓緊時間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黨內關系、黨內生活和諧。這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有了可靠的基礎,有了政治上的保證。
黨內和諧對社會和諧起直接的示范引導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大黨,又是一個具有幾十年的執政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應先從黨內做起。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黨對社會的領導方式,一方面是把黨內形成的和諧理念直接融入構建社會和諧的實踐中;另一方面以具體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維護支撐著國家的正常運轉,在國家治理中扮演主導角色,也使得黨在整個社會中具有任何一個組織和團體都無法比擬的影響力。在新形勢下,黨決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目標任務、制度安排和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示范者和實踐者。因而,黨內的和諧本身就會為整個社會和諧樹立一個楷模,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會在無形之中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黨內和諧有利于黨更好地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和諧社會,有利于黨組織更好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從黨員的角度來看,廣大黨員尤其是基層黨員廣泛分布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階層和各個群體,他們不僅同各個方面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而且本身就是群眾中的先進分子,也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員是構建社會和諧的組織者與推動者。黨內越是和諧,他們會把在黨內形成的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行為習慣帶到群眾中去,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反過來,也會把群眾的意見主張、利益訴求反饋到黨的各級組織,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體現民意,這樣黨就會更加得到群眾的擁護,會更加和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呈現出構建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2]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81.
[3]鄧小平文選(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