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秋
摘要:公民意識的缺失影響整個社會的文明進程。社會轉型時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十分緊迫。必須正視當前我國公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公民意識教育途徑。
關鍵詞:社會轉型時期; 公民意識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1-0186-03
所謂公民意識,特指人們充分認識、正確履行《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和義務的意識。它反映人們對其自身地位、權利義務及其實現的認識水平,包括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參與與社會責任感等具體內容。公民意識與社會的平等、自由、法治和人格的獨立相伴而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和體現。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浸染和教育內容的嚴重缺陷,我國公民的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感、法律意識普遍淡薄和缺乏,導致價值取向扭曲、行為失范,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進步、全面發展的制約因素。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即從落后的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過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期。在社會轉型期,增強人們的公民意識教育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話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提升公民意識水準,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進程,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緊迫性和重大意義
公民意識與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相適應,但公民意識的建立和增強有賴于公民意識教育。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公民意識教育愈來愈顯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探索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實施已成為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實現人的現代化需要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途徑。公民意識教育的立足點是公民,涉及的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公民首先是歸屬于國家的,這就意味著公民必須講國格和民族尊嚴;另一方面,公民個體既是認識、改造和發展國家的主體,又是國家的主人,要求尊重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原則,一切以人的權利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都迫切需要喚醒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只有通過公民意識教育使公民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重新審視自己,才有可能吸收現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從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
(二)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需要
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而人員的素質是關鍵。公民意識是人員素質的核心。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1. 增強公民意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市場經濟通行的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合作、平等與自由等各項規則要求公民從個人與國家、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中予以認同和內化,明確自己在其中的地位、權利和義務,從而為市場經濟提供必要的價值觀念基礎,推動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
2. 增強公民意識,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公民意識所喚起的自主、平等精神,能使公民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地位,從而激發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積極性。只有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才能真正推進民主政治的建設進程。
3. 增強公民意識,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支撐。公民意識是從法律制度規范走向現實法治秩序的重要橋梁。公民意識普遍覺醒,就能形成普遍的“法治”觀念,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真正落到實處,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從而有利于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
(三)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融入世界潮流的需要
“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的最大差距”。中國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運行已與國際接軌,世界多元經濟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沖擊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對中國公民意識教育的實施主體(政府)和對象(公民)及內容都將產生深刻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沖擊,給中國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導向提出了新的挑戰。
重視公民意識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面向21世紀共同關心的課題。美、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報告中,都把道德價值和公民責任感的培養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可見,重視現代公民意識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二、 轉型時期我國公民意識教育的現狀和重點內容
(一) 公民意識教育的發展現狀
應該說,隨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變革,我們對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但從實踐操作層面上來講,還處于初始階段,明顯滯后。主要表現在:
1. 公民意識簡單引進。公民意識是公民政治素質的核心內容,決定并影響著公民的其他素質。中國公民意識的現狀與現代公民意識的標準存在的差距,對于一個正在致力于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巨大的障礙。一個國家可以引進外國成功的制度,可以照搬外國通行有效的規范,但公民意識是不可能簡單引進和隨意植入填充的,因為這是人的自身建設問題。
2. 傳統文化匱乏“公民”學習資源。宗法等級意識、臣民意識、權益意識淡薄等社會心理,時時影響和制約著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隨著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改革開放局面的形成,國民心理正處在轉型時期的全方位變革階段,各種舊觀念受到強烈沖擊,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意識、效率意識、法治意識等不斷得到強化,國民社會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幾千年沉淀的傳統社會心理在較長時間內仍將制約中國公民現代意識的培養,因為在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中,并沒有多少讓社會群眾可供模仿和學習的“公民”意識資源。
3. 中國教育曾長期缺乏公民意識教育內容。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權利,不珍視自己的權利,或者不尊重別人的權利,都是公民意識欠缺的表現。但在中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教育曾長期沒有提供這方面的培養,思想教育的極端和片面性,使眾多的大學生仍處于精神和人格的未成年狀態。同時,我們的政治理論課長期把民主、自由、人權等觀念簡單地看作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予以批判,忽視其普遍價值,培養了學生簡單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教育也曾長期給學生灌輸僵化的思想、原則和不容質疑的觀點,使學生不能面對事實得出判斷,不能根據邏輯進行推論,而是要面對一個先驗的結論,無論相信還是不相信,都必須作為標準答案記住它。這種培養的后果只能是:依附性人格的“臣民”,而非獨立性人格的“公民”。
(二) 公民意識教育亟待加強的內容
公民教育的目標無疑是培養或塑造優良公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民意識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加強和提高:
1. 塑造公民性品格。實踐已證明,只有不斷塑造社會成員的公民性品格和意識,確立公民的道德信念和法律信仰,實現由百姓向公民的角色轉變,才能使整個社會生活實現理性、規范、文明、和諧。公民性品格的主要內容是: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要求,強調權利本位、主體價值和自由理性精神;在行為方式上,表現為個性、參與、創造、開拓;在共同體生活中,表現為高度的角色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公共精神。
2. 培養全球化意識。在經濟社會日益全球化的情勢下,公民意識要有新的內容。它要求人們具有開放而寬廣的心胸,眼界和處事方式要從狹隘的、地方的傳統中解放出來,懂得并尊重普遍的公民權利和義務,講信用、重道德、履行政治和社會責任,有文化、懂得世界大勢,能從人類的生存出發去看待和處理問題,等等。
3. 強化責任和權利意識。公民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具體體現為視自己和他人為擁有自由權利、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勇于維護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權利、尊嚴和價值,敢于承擔對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責任。由于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主義文化積淀的影響,中國的許多公民還習慣于做唯唯諾諾的小老百姓,習慣于息事寧人和逆來順受,習慣于對權力的曲意逢迎。正是由于公民權利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維護,相當一部分人還缺乏權利意識和責任感,缺乏參與社會乃至政治生活的熱情,對法律和社會規則漠視。公平正義缺乏堅定信仰的支撐,文明進步缺乏強大力量的牽引,社會進程往往只能在磕磕絆絆中躊躇前行。建設和諧社會,提升公民素質,加強責任和權利教育,培養高尚品格的責任公民,尤為迫切,十分必要。
三、 轉型時期加強我國公民意識教育的途徑
社會在進步,世界在發展,中國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不斷創新,必須學習其它國家公民意識教育的成功經驗,借鑒并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作法,增強公民意識教育的主動性、有效性和針對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確立公民主體地位的教育機制
社會轉型時期,加強中國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確立公民主體地位的教育機制。首先應明確公民意識教育是主體性教育。作為以公民為基層細胞的社會,它承擔著提高公民素質的使命。國家在規劃國民教育實施方案時,應明確公民的主體地位,并將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公民作為我國現代教育的主要目標。其次應重視公民個體價值,強化公民意識。國家應教育公民自覺地把自己看成是公民,自覺地維護自己的公民權利和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
(二) 把公民意識教育納入意識形態構建工程
隨著經濟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各種信息愈益快速地傳播,各種觀念四處流傳擴散,各種思想相互交錯、相互激蕩。我們必須把公民意識教育納入意識形態建設工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公民意識教育,以靈活多樣的有效形式,加大教育力度和提高教育效果。要走出簡單的、機械的“姓資姓社”的思想誤區,積極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以公民意識為重要內容來構建我們新時期的意識形態,通過公民意識的意識形態化,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合理性、合法性的內化和認同,發揮公民意識對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能動作用,從而激濁揚清,調動人民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性、參與熱情和創造能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三) 健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公民意識的培育,是在人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的相互關系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從建設現代家庭文明做起,把好學校教育關,并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得到檢驗和提升,從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建設自由、和諧、公正、平等的現代家庭文明,發展民主、平等、尊重的家庭交往模式,培養孩子的自我主體意識和理性批判的價值觀,必須發揮學校公民意識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學校教育除教授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道德文明規范,誘導啟發學生公民意識的覺悟外,還要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學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積極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在類似公民的實踐活動中激活課堂知識并轉化成為一種參與技能,以激發公民意識的產生。在公民教育領域,要以更大的力度落實、強化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積極的公民意識和行動能力。要通過社會生活鍛煉使公民切身體驗到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升華公民意識。要開發利用電視臺、電臺和廣播、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不容忽視的無形的教化功能,挖掘先進文化中的公民教育資源,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形成。要創新公民意識教育方式,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通過有效灌輸和潛移默化等多種形式,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消除逆反心理,增強教育效果。
(四) 優化法治環境與道德環境
良好的公民意識來自于公民高質量的生活環境,來自于健康正常的精神狀態。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加強社會生活環境的治理和優化。一方面,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逐步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加速實現從“以人為本”的轉換,實行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環境,建立和發展和睦、信任、合作、互助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型人際關系,從而創造出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推動公民意識的產生和普及。
參考文獻:
[1]李慎之.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J].戰略與管理,1997,(3).
[2]羅少良,彭慶紅.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調查與思考[J].求索,2001,(3).
[3]檀傳寶.通過公民生活實現公民教育[J].生活教育,2006,(1).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