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經濟法在經濟背景及啟動因素、法律體系形成的路徑、生成的民商法秩序基礎、社會本位和發展起點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道路的差異。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兩者差異存在的重要原因,從文化的視角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審視和解釋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道路差異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中西方經濟法; 產生發展; 文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1-0141-03
一、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分析
經濟法現象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從根本上說,科學意義上的經濟法,同樣是植根于商品經濟的基礎上,以尊重市場機制為前提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所以各國經濟法就存在可比的基礎,也就產生了可比的必要。[1]中西方經濟法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都是國家為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從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干預、協調、平衡和調節,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2]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道路的差異,通過對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的分析,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差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就經濟背景及啟動因素而言,我國經濟法并非脫胎于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并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水到渠成的產物,而是政府在推行體制改革與改革開放過程中作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時亦是國家作為主體在應對外部挑戰與時代要求時的一種積極回應。[3] 其啟動因素并非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是政府這一外部力量的直接推動,我國經濟法的產生實際上是政府自身自覺地從漫無邊際的管理不斷放權的過程,屬于政府推進型。而西方經濟法則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經濟條件不斷成熟的背景下產生的。至于其具體途徑,則為市場失靈--民商法無以彌補--為限制自由主義國家進行干預--經濟法產生,其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于自然演進型。
2. 中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的路徑不同。經濟法主要由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兩部分組成。在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過程中,一般來說,市場規制法先于宏觀調控法產生,市場規制法產生于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宏觀調控法產生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而在中國經濟法體系中,最先產生的是宏觀調控法,市場規制法是在經濟法得到初步發展后才產生的。[4] 西方經濟法出現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和《明治民法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西方國家在經濟法出現之初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定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5] 中國經濟法體系形成路徑與其不同。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轉換,經濟法在中國誕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經濟法。這期間的經濟法還有《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等。黨的十四大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抓住法制建設的契機,重視經濟立法,從而使我國經濟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法體系。這一階段,市場規制法異軍突起,和先前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法一起組成了我國經濟法的主體部分。
3. 中西方經濟生成的民商法秩序基礎不同。中國歷史上過于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及相應的自給自足封閉的經濟形式,加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市場經濟的扼殺以及受蘇聯否認私法存在觀念,導致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橫向經濟關系萎縮,反映在法律上,即為民商法缺位,相關立法幾近空白。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微觀經濟日漸放活,政府職能也不斷轉變。民商法、經濟法等幾乎同時上馬,這也是導致后來各部門法之間脈絡不清及地盤之爭的原因所在。而西方的市場經濟由于是不斷發展逐漸自然成熟的過程,故與此相對應,各種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律制度也不斷孕育、分離、獨立、成熟。在繼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發展之后,經濟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并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走的是一條同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的道路。
4. 中西方經濟法社會本位形成路徑是反向的。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階段,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通過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來配置資源,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個人選擇發展到了頂點,但是,個人權利的極度推崇帶來了社會公共利益被忽視和侵犯的嚴重弊端,導致個人利益也無法很好實現。為了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個人利益的一定限制來實現社會的利益,并普遍加強了對經濟的介入,以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的干預和諧互動,從而導致經濟法這一新型法律的出現。可見,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在計劃體制下,整個國家的資源都通過計劃由政府官員的配置,而資源配置的指針是國家利益的滿足,而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被嚴重忽視。由計劃作為資源配置手段而導致的政府壟斷必然會使我國經濟體制失去效率和發展動力,從而引發社會危機,必然要求在計劃體制中引入市場力量,在“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結合過程中,中國經濟法也就應運而生。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邁進,隨著“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協同作戰,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日益必然得到尊重。
5. 中西方經濟法發展起點和規制重點不同。中國經濟法是從打破政府壟斷、轉變政府經濟職能開始的,從一開始就以放松政府管制、規范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為己任。西方與中國社會市民社會建構完全是相反的,西方市民社會是自然生成的,政治國家的出現是其內在需求的必然結果,中國不是由市民社會呼喚和扶植國家,而是國家呼喚和培植市民社會,這就造成了中國市民社會建構對國家的高度依賴性和市民社會的人工培植性。[6] 中西方市民社會建構的差異影響到中西經濟法生成民商法秩序基礎和對“國家之手”依賴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市民社會很幼稚,還不能發揮對政治國家的制衡作用,如果任“國家之手”隨意干預,中國經濟法發展所需要的市民社會基礎將逐漸萎縮。這就決定了我們既要發揮“國家之手”對經濟的調控作用,更重要的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干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于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起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因壟斷、不正當競爭而損害的市場正常的競爭機制,發展起點和重點在于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二、 中西文化的差異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但不能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創造,而是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傳統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7] 西方有“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的諺語。文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統。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對建構于上的具有現代性的經濟法打下不同的印記,從文化的視角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審視中西經濟法產生發展道路差異的原因所在。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產品的總和,主要包括人類所創造的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綜合一些權威的較有深度的客觀概括中西文化基本差異的理論,[8] 筆者認為,相對而言,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有四個方面:
1. 對待自然態度價值方面的差異——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思想模式,中國傳統哲學儒家、道家、墨家和中國文學、藝術都把自然看作是文化流行的有機整體,是可以和人感應的有情宇宙,認為人應尊重自然;而西方文化則把自然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人類不可調和的對立物,強調主客兩分,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注意發揮人對自然的主體性和人對統治者的主體性——前者為科學,后者為民主。
2. 在人性問題上的差異——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中國傳統文化傾向人性本善,西方傳統文化傾向于認為人性本惡。這種對人性的看法決定了中西方不同的行為、觀念模式。如果一個人認為人性本惡,人生下來就有原罪,人的惡是與生俱來的,那么他就會接受和理解現實中惡的人和事,包括自己的惡的想法和做法,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會努力地去克服惡。西方的政治體制也體現了克服、限制錯誤發生的觀念,比如“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含有一種權力之間互相制衡、監督使被監督的對象免于犯錯誤的意味。上述觀念和行為模式構成了西方文化的“罪文化”的特征。一個人如果認為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他就會對人和事充滿美好期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文化帶有“羞恥文化”的特征,形成了重倫理重德治的傳統。
3. 在對個人定位上的差異——家庭本位和個人本位。印度人是在永恒的意義上理解自我,中國人是在“關系”的意義上理解自我,而西方人則是在個體意義上理解自我;由于在個體意義上理解自我,自我就是權利、義務、尊嚴、心理和生理等諸要素的實體,由于在“關系”意義上理解自我,自我就是各種關系、各種角色的復合,由于在“永恒”意義上理解自我,自我就是擺脫塵世之累的如來境界。
4. 在思維方式上差異——重視和諧與重視斗爭。看中和諧、堅持中道,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每一個毛孔的精神。西方傳統文化認為,社會沖突是由于爭奪社會地位、權利、資源及價值觀不同而引起的,這種斗爭可以促進社會權利關系的改善,新社會規范的創立以及社會系統適應能力的提高,防止整個社會出現嚴重的分裂和分解。
三、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差異的文化解釋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吸收是必然趨勢。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對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對西方先進文化的借鑒。但文化的變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比如日本的現代化程度有目共睹,其法律改革也以“泰西主義”脫亞入歐的宗旨而聞名全球,但是日本人的厭訴情結依然緊鎖,溫情脈脈的調解制度遠比“非白即黑”的法庭訴訟更受歡迎。[9]具有現代性質的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契約自由、需要民主和權利的文化背景,需要法治和有限政府的理念支持。
縱觀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特有的家族本位和和諧理念總的來說無法與契約精神、競爭意識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宗法式的社會結構中,個人的權利、利益是靠家長來維持,個人既不可能有大量的私有財產,也不能因為具有一定的私有財產而脫離家庭,更不可能通過交換走向社會。因而不會產生交換的欲求和競爭的意識,建國以來“集體主義”思想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個人權利也沒有得到尊重。人性本善和家族本位相結合,形成了中華民族重倫理、重禮治的傳統,形成禮與法的相互滲透結合,“引禮入法”在制度上將中國的政治和法律定格在君權至上,使人治成為必然和可能。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民商法和經濟法生長的土壤,經濟法也就沒有民商法秩序基礎,其產生也不可能是為彌補民商法之不足。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特定民族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主導性的生存模式,它體現的是典型的農業文明精神,它無法與現代工業文明的科學、民主、理性的精神契合。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要從現代化的阻滯力變為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力,則必須經歷深刻的、根本性的轉型或重建。中國的現代化是屬于外發型的,是外部刺激引發或外在力量直接促成的傳導性的社會變遷。體現在法律建設上,則是一種變法式的或者說是“政府推進型”的法律現代化過程。中國的民商法和經濟法都是在政府主導下發展起來的,兩者因此都帶有濃烈的人工培植性和內含強烈的權力因子。事實上,中國經濟法就是從改變舊的經濟體制,轉變政府經濟職能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也應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可供經濟法利用的文化資源,如中國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注重合作,注重家庭倫理、個人修養,注重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等,這些積極因素對于建構我國經濟法是大有裨益的,但必須以現代法治理念加以發掘和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因素毫無疑問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積極因素而被整合到中國社會的新文化中,但是必須注意這是一種文化整合,它是將中國傳統法文化整合到以科學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為標志的工業文明精神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文藝復興、光榮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和工業革命以來,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權利本位、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強調“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重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而然會產生契約精神和競爭理念。與之相隨的必然是對權力的不信任和對權力制約,有限政府和法治理念是其個人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曾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交換的文化實質上就是權利的文化。由是可見,西方民商法的產生有其文化上的必然性。個人主義和競爭的無限制的發展必須會帶來民商法無力解決的諸如權利濫用、壟斷、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當市場主體的利益沖突無法繼續在私人領域內部得以解決,沖突便會向政治層面轉移,從而使干預主義得以產生;而隨著資本集中和國家干預的加強,在國家社會化和社會國家化的過程中,便產生了不完全歸于傳統私法領域和公法領域的一個新領域,這是對古典的私法制度的突破。[10]這就是西方經濟法產生的文化原因。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民商法和經濟法所需要的文化土壤,這就使中國經濟法的發育方式和發展起點不同于西方經濟法。由于中國經濟法和民商法缺乏內在的文化根基,決定了它們只能依靠政府外力的主導建構。因為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經濟法和民商法都會在實踐中必然會遇到傳統的強力阻擊。中國政府不僅要承擔建構市場體系的任務,而目還應當承擔培育市場文化的重任,向社會公眾灌輸市場經濟觀念,逐漸培育起“法治國家”所需要的文化背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政府要成為守法的模范,對中國這種具有濃厚的“人治”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政府守法更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中國經濟法來說,一方面要強調政府去干預經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確立規范、劃定邊界,可見,中國經濟法的重點應是規范政府干預經濟行為。西方傳統文化有著民商法和經濟法所需要的濃郁的權利和文化法治傳統,其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西方經濟法主要以彌補民商法不足為目的,它的重點在于規制市場競爭行為。
參考文獻:
[1]程信和.經濟法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比較經濟法[A].楊紫煊.經濟法研究[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30.
[2]譚喜祥,唐孝東.中西經濟法差異比較與我國經濟立法的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65.
[3]劉超,張昊.經濟法體系建設應充分關注國際性資源和本土資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13.
[4]王繼軍,李建人.經濟法是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有機結合[J].法律科學,1999,(1):88.
[5]肖光輝.20世紀世界經濟法理論的幾個問題[A].何勤華.20世紀外國經濟法的前沿[C].法律出版社,2002.66.
[6]魯品越.中國歷史進程與市民社會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8):54.
[7]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A].馬充思思格斯選集(1)[C].人民出版社,1995.58.
[8]馮波.中西哲學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杜,2003.3.
[9]Kenzo Takayanagi: A Century of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w.1861-1961[M].Harvand University Press,1963.39.
[10]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170-179.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