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進一步引發我們對相關制度的強烈期待:在貧困地區如何建立保護兒童,特別是女童各項權利的社會安全網絡?這一極端事件發生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女童權利容易受損的多方面的觀念和制度疏漏:
如果我們的家長有足夠能力和通暢的渠道,能夠在第一個女孩被傷害時的第一時間就及時告發有關當事人,至少可以避免其他女孩遭受同樣的傷害;
如果我們的教師不但對升學負責任,更把學生的安全視為天職,也會減少這種不幸;
如果在鄉村學校,我們的課程有涉及包括防范性侵害在內的學生自我保護的內容并落到了實處,我們的女孩在危險時分至少會及時地求助;
如果我們鄉村的寄宿制學校有嚴格的管理和監護制度,有經過嚴格、規范培訓的生活教師,我們的女孩子就不會被迫離校而無人報告,即使她們是被學校的其他老師帶走;
如果我們的學校有充足、合格的校醫,并負責每一個兒童的安全和健康,也能及時發現女孩們身體方面的異常,減少傷害……
無論如何,從這一事件中,我們要為兒童,特別是處境不利的貧困地區的女童支撐起一張堅實的保護網,兒童在傷害發生之前或接近傷害時,該網絡系統便會預警和展開救助,減輕或制止對兒童的各種侵害,無論這種侵害是發生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甚至家庭中。而學校是社會保護網絡的重要的經緯線,它通過一系列制度建立、教師培訓、課程設置、社區發動、警校聯動、兒童培養、家長培訓等,把學校建成保護兒童的安全基地。
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在農村越來越多地少子化的家庭格局中,流動、留守兒童的安全,女童的安全都日漸成為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也就自然是學校制度建設和學校使命的重要議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