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農村地區兒童也能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我認為,在教育經費問題基本解決之后,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問題是關鍵,也是難點。
我們調查發現,很多地區農村教師隊伍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數量呈現出結構性短缺;第二,教師隊伍整體質量不高。農村教師數量結構性短缺包括(年齡、性別、學科等)不合理,代課教師較多等。農村教師隊伍整體質量與城市相比不高,主要表現是農村教師隊伍中,高層次學歷和高職稱比例偏低,一些地方農村教師職業道德問題突出等。現僅就其中主要問題談談個人認識。
1.農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從總量看,似乎農村教師還不缺少,但是,只要進行調查就會發現農村教師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短缺問題,而導致問題的根源在于現行城鄉教師編制標準對農村學校很不利。教師編制標準主要是根據中央和省級政府頒布的文件確定的,其特點是僅僅考慮了生師比一個維度,缺乏教育質量理念,缺乏城鄉均衡發展導向。致使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量從生師比角度看,多于城市教師,但是由于農村學校布局分散,班額較小等原因,農村教師工作壓力過大,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問題比較突出。我認為,要從兩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其一,以農村學校為單位核定教師編制,適當增加教師數量。目前,教師編制核定是以縣為單位計算的,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學校是教育的直接實踐機構。每一個學校教師隊伍的實際需要數量取決于年級、班級數量、課程門類和課時數量等因素。按照縣域行政區域計算不能保障該區域內每一所學校教師隊伍的需求。教師一般不可能跨學校工作,因此,教師編制要服從教育工作實際的要求,就應該以學校為單位核定。這是實踐的邏輯。
其二,核定教師編制要多維度考慮。我們認為,從真正的教育實際需要出發,教師編制除了考慮教師和學生比之外,還要考慮任課門數與教師比,周課時與教師比等因素。規模小的農村學校還要考慮年級數與教師比。保證學校開設課程門類要齊全。試想學校因為教師編制數量緊缺,不得不將教師主要集中于開設中考和高考要求的必修科目,或者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增加教師工作量(周課時),這些均是非常有害的。
在此,我提供一個調研的案例。
廣西凌云縣伶站瑤族自治鄉某村小,是2001年集中了三個教學點合并而成的村小,2004年,增設了中學。2006年秋季開學時該校教師9人,學生146人,其中小學生98人,中學生48人,女生24人,壯族女生10人。全校9個年級,每個年級學生數量最多的20人,最少的11人。其中,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和三年級沒有女生。
該校9名教師的基本情況和周課時數量如下。
羅某某,男,48歲,瑤族,中師學歷。一年級班主任,教1、2、3年級數學,其中2、3年級是復式教學。還教2、3、4年級寫字課。周課時30。
羅某某,男,50歲,瑤族,中師學歷。二、三年級班主任,教1、2、3年級語文課,其中2、3年級是復式教學,還教5、6年級社會課。周課時28。
勞某,男,48歲,中師學歷。四年級班主任,教4、6年級數學課,4、5、6年級自然課,4年級社會課。周課時28。
李某某,男,29歲,大專學歷,數學專業。五年級班主任,教4、5年級語文,1-6年級體育,其中體育課1-3年級合上課,4-6年級合上課。周課時29。
黃某,男,32歲,大專學歷,學校校長,六年級班主任。教小六語文,小五數學,初三化學,全校音樂(1-3年級合班上課,4-6年級合班上課,7、8年級合班上課)。周課時31。
羅某某,男,35歲,大專中文專業。七年級班主任,教7、8、9年級語文,7、8年級歷史,7、8年級地理。周課時26。
李某某,女,瑤族,25歲,八年級班主任。大專英語專業。教7、8、9年級英語,和教全校美術(不合班上課)。周課時30。
楊某某,男,24歲,大專學歷,數學專業。學校教導主任,九年級班主任。教7、8、9年級數學,以及7、8、9年級體育(合班上課)。周課時30。
羅某某,女,25歲,住縣城。大專學歷,工商管理專業。教7、8、9年級思品,以及8、9年級物理。周課時28。
這個學校老師的周課時量幾乎是城市同類學校的兩倍,顯然是與編制制度有關。該校黃校長說,他在安排老師上課時最為難的是要安排一個老師在上午最后一節沒有課,以便為大家熱飯盒,不然中午大家要吃涼飯了。
2.解決代課教師問題
農村教師突出問題之一是代課教師問題,特別在西部地區農村,據報道,目前大約有50萬以上代課教師。代課教師問題的解決要靠政府出臺適切的政策,不能簡單清退,要從工作實際需要出發,與教師編制制度結合,從教師崗位管理入手,淡化公辦或代課這種身份上的區分,在相同教師崗位工作的教師,不僅應該同工同酬,而且不應該有身份歧視。歷史遺留問題要有過渡措施,例如,提供進修學習機會,使其勝任教師工作。對于新的崗位需要聘任短期教師的,必須從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中招聘,并與之簽訂有期限的聘任合同,實施合同管理。
3.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問題
目前,各地在倡導城市教師支援農村的同時,忽略了農村教師自身提高問題,對農村教師繼續教育重視不夠。
城鄉教師流動有四種類型:第一是,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有一定期限,然后回到城市學校,這種類型屬于城——鄉——城流動;第二是農村教師被城市學校聘用,離開農村學校了,這種類型屬于鄉——城流動,實際也是農村教師流失;第三是城市教師甘愿到農村學校工作,并且不是短期支援的,而是扎根在農村學校,這種類型屬于城——鄉,這種流動極少見;第四是農村教師到城市接受繼續教育,然后回到農村學校工作,這種類型屬于鄉——城——鄉流動,對于提高農村教師質量有較大促進作用,也是各級政府教育部門應該大力加強的。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僅僅依靠城市教師對口支援農村是不夠的,城市學校教師是城市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在資源配置時已經配置給城市學校了,支援農村學校屬于資源的二次配置,這樣的資源配置應該倡導,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根本措施應該是一次配置時直接向農村學校配置。此外,對農村教師到城市接受繼續教育提供更多機會。
2006年,我在吉林省某鄉調查發現,全鄉160多名教師中,教師平均年齡45.2歲,原來是民辦教師,后來轉為公辦教師的占大多數。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僅占10%左右,所以多數教師水平有限,整體素質不高。近年來,縣內教師不時有調出現象,所以縣內就層層選拔教師,農村骨干教師被調到縣城工作后使農村學校教師問題更加嚴峻。對農村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十分緊迫,需要輸入新理念。但是,由于人手少和經費等原因,該鄉只有20%右教師參加過縣里新課改培訓,其他形式的在職學習基本沒有。
4.師德建設問題
不可否認,農村教師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不如城市教師,但是,這決不是農村教師可以忽視師德建設的借口,也不是可以放松對農村學校教師管理和督導的理由。
近年來,媒體從很多方面披露的信息表明,農村教師體罰學生,甚至強奸女學生等惡性犯罪案件頻頻發生,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關注。
一些農村地區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但不可否認,絕大多數農民的思想仍然很保守,甚至封建落后。農村學校教育也受到一定影響,例如,師道尊嚴還很嚴重、性教育在農村學校也很落后。一些不合格教師利用了農村兒童對老師懼怕和許多落后的風俗習慣,干出一些與教師身份不符的事情。越是交通不便、封閉和落后的地方,越是容易出現問題。所以,農村教育發展,也包括對農村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任務。要通過強化教育行政監督體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使農村社會文化也逐步走向文明、開放。
總之,農村教師問題還很多,這些問題是否解決將關系到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高低,而教育質量的提高會促進農村人口素質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制度重建的角度思考解決農村教師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