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教育二十多年來,每年都到一些學校參觀學習,這些學校都給筆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通過對比,現在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農村教育被邊緣化的客觀事實。正確地認識并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對于進一步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搞好農村基礎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談一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的邊緣化
農村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很難參與到課程標準的制定與教材的編寫中去,所以課程標準和教材很難完全符合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新課標北師大版教材、華東師大版教材,就讓農村的師生難以接受。這些教材大部分內容以城市生活為背景編寫,很少向學生傳授能在農村環境有效發揮作用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的教育專家稱之為“城市中心主義”。例如,教材中的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利用計算機制作電子表格,利用計算機畫函數圖象等,農村的學生根本接觸不到這方面的知識。我市現已不再使用配套教材,而改用課標人教版教材。但是課標人教版教材中也仍然有農村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例如:課標人教版八年級教學第七章《反比例函數》緒言中有一個北京站列車時刻表(部分),學生根本看不懂。后來,經調查發現,筆者所教的兩班學生中,坐過火車的,一個班只有5個學生,另一個班中只有6個,因此學生讀不懂列車時刻表也就不意外了。
農村學校很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校本課程,課程設置單一,嚴重脫離農村生活的實際,課程教學與農村社會發展存在嚴重的不適應。因此,我們希望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要顧及到農村教育的實際,在修改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時要從根本上改革當前學校教學內容和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脫離的狀況,增加些農村實用知識的教學內容,增加勞動課,職業技術課等。另外,農村學校要立足農村豐富的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但這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光靠個別學校自身是很難完成的。
二、教學資源的邊緣化
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我國教育投資向城市傾斜,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從教學設施上看,農村中小學沒有圖書室、實驗室、活動室,就是有也非常簡單且常年閑置,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更不消說電教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了。有的學校配備了電教室、微機室,由于維修困難經費緊張,唯恐壞了,舍不得讓師生用。農村更沒有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對青少年進行校外教育的場所,學生在校只有體育課、課間操可以正式開展起來,音樂、美術由于教師缺乏,都很難開全。其他的活動很少,學生回家只能從事原始的兒童游戲或看電視。從教學手段上看,農村教師上課還是靠原始的“三個一”(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些學校為了節省開支,不讓教師參加外出學習培訓或參加教研活動。
實現教育的公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愿望。希望政府要調整對教育的投入方向,在財務允許的情況下,更多地投入到農村義務教育上,最好的方法是嚴格執行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標準,農村學校在基礎設施和師資配置上要盡量與城市中小學縮小差距,開放電教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讓物盡其用,而不要成為擺設。
三、教師的邊緣化
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有的是民辦教師轉正的,有的是向社會招收的,第一學歷合格率較低。從年齡結構來看,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居多。從職稱結構來看,高中級職稱的少,初級的多,音體美和勞技教師奇缺,教學科研水平偏低,理論水平不高,對新課改更是“水土不服”。農村教師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陳舊,像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等有的教師根本沒有聽說過,對于國內外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之甚少。農村教師的思想保守,教學方法得不到學生的認可。
造成農村教師素質偏低的原因,既有歷史造成的原因,也有人為因素。由于城鄉學校差距懸殊,教師的收入差距較大,山東省西部某經濟不發達縣實驗中學的班主任津貼是每月200元,而相鄰的一個縣級市的農村中學的班主任津貼是每月15元,住房、醫療等差距更大。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經費比較緊張,有的任教多年的教師,沒有從學校領到過一分錢的獎金。有的農村中小學的教師績效工資是從工資中扣除的,然后按等級發放,有的教師連自己的原工資數都領不到。據筆者了解,某農村中學從2001年到2006年五年內有一半以上的骨干教師調走。許多年輕教師不安心工作,一心想脫離教育崗位,在近年招考的教師中,優秀的師范畢業生留在城里,較差的安排到了農村,農村教師隊伍呈現十分不穩定的態勢。
目前有地方實行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幫教一年,實際上也沒有實行起來,“只聽樓聲響,不見人下來”。每年暑假開學配備師資時,只好先安排骨干教師教畢業班,其他班只能湊合。老、弱、病、差是農村教師隊伍的基本特征。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提高農村教師福利待遇,使其不低于城市教師的工資,甚至略高于城市教師工資水平,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其次,鼓勵農村教師參加在職或脫產進修,提高學歷層次,提升教學水平。農村中小學也要對骨干教師加強培養,既要留住人,也要留住心。目前教學進入信息化時代,要讓教師們與時俱進,精心組織農村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信息技術素養。還要鼓勵農村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各級教育業務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教師的業務指導,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教學管理的邊緣化
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官員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大搞“形象工程”,過分重視“示范學校”、“重點學校”的建設和管理,而對農村中小學卻疏于管理。一些農村學校領導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個別學校校長只熱衷于當“政客”,整天混跡于官場,不會管理業務,對如何進行教育管理心中無底,無章可循。有些學校沿襲已制定的過時的制度,學校教學工作缺乏激勵機制,目標管理不明確,跟不上現代教學管理的理念。有的學校干脆不設什么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非常松散,缺乏激勵機制,由于學校領導用人不力,出現了“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搗亂的”現象。教師的工作既無動力又無壓力,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據《中國教工》2007年第2期載文報道,有超過80%的教師有倦怠情緒。一些教師不愿鉆研教材,上課“臨渴掘井”,多年重復一本教案,勉強應付教學。
管理出效率,科學的管理,可以調動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使人、財、物得到充分合理的應用,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首先,“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保骷壷鞴懿块T要注意對農村中小學領導班子的建設,讓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走上領導崗位。其次,農村中小學要注意對教師的培養,要留住人,不能有“離了誰地球照樣轉”的想法,對人才的巨大蔑視會讓教師們心寒。還要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以教學為中心,以抓好教學常規為出發點,制定出科學合理又利于操作的規章制度。嚴格循章治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學校管理工作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五、學生的邊緣化
隨著農村教育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的中小學生也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望子成龍心切,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后,想法送孩子去城里中小學讀書。越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家長的期望值越高,越是想盡辦法送孩子進入城里中小學讀書。某縣級市的某鎮有一個兩千多人口的村莊,原來有一個完全小學,每年級有40多人,近年學生進城上學,人數大為減少,所剩不多的學生連班也辦不起來,教育主管部門只好把所剩學生并入鎮中心小學學習。農村中小學大量的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到城里中小學,缺少了優秀生的帶動,對農村中小學的合作學習非常不利,對其他學生也是一個打擊,農村學生進城上學,好像是享受了優質教育資源,事實上農村家長既要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還要忍受孩子背井離鄉的痛苦,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遠離父母,對學校的學生管理帶來了困難,自制能力差的學生養成上網,吸煙、喝酒、早戀等不良習氣。還有一些學生,家長長期在外地打工,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學生成了“留守學生”,學習、生活出現種種問題。
近幾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新的“讀書無用論”又沉渣泛起,個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失去了信心,“上學不如早掙錢”成了一些家長的觀念,不少農村學生初中未畢業便外出打工,上學成了可有可無的事,造成了農村學生的失學率奇高。
農村學生失學率高,光靠學校是很難解決的,需要家長、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教育部門要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的管理力度,督促農村中小學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學校還要配合家長做好“留守學生”的工作,不能留下教育的“空白之處”。農村學生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讓孩子過早地失學去打工,要從孩子的長遠著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鄒城市王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