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校舉辦語文學科優質課評比,我連續觀摩了16位參評選手的閱讀課教學。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對文本的關注,也引發了我對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地位問題的思考。
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沒有文本就沒有閱讀教學,因此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是語文閱讀課真正具有語文味的關鍵。但是從競賽中一些課堂狀況看,某些教師似乎處于兩難境地中:一部分課堂好像體現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理念,營造出了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課堂形式非常豐富,但其內涵卻十分蒼白,對文本的解讀只是浮光掠影;另外一部分課堂似乎對文本有較深入的解讀,然而一節課的大多數時間是教師在侃侃而談,學生卻無動于衷,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蕩然無存。難道文本解讀與學生主體之間真的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關系嗎?
我們固然反對為了形式而丟失文本,教師完全退出教學的舞臺,成了一名旁觀者的做法;同時,也不贊同某些教師否定新課程中師生平等觀念,在課堂中包辦代替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教學行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有所作為,組織和調動學生去自主探究,從而使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都得以體現,最終能夠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凸顯主導作用,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巧設情境,引領學生與作者對話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這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教師就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自己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
參評者蔣新萍老師講授林清玄《隨風吹笛》一課時,她的導入語是這樣的:
“竹被人們關注已有幾千年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無不對竹情有獨鐘,蘇軾被貶惠州過著‘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逍遙生活,鄭板橋以竹詩竹畫名揚天下,《紅樓夢》中的絕世女子林黛玉的居所瀟湘館外千竿湘妃竹,她在幽竹碎影中編織著一個注定會心碎的夢。以竹為名者為號者數不勝數,與竹相關的故事無一不美麗、超然……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美文,領略一下他對竹子的獨特感悟。”
教師引經據典,用詩的語言和意境描述的方法,有效地傳達了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象,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這里面,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二、師生對話,引領學生對文本分析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起源于問,所謂“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問”。現在許多教師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他們正從習慣于把問題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現在的問題是有的課堂無效提問、無效討論過多,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使簡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