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充分利用寶貴的歷史遺產教育學生,我把濮陽市豐富的鄉土歷史材料加以整理,以時間為經,以人事為緯,編成網絡,適時插入歷史教學,對于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素質,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現將做法及體會簡述如下。
一、改革教學模式 突出學生主體
“應試教育”下初中歷史課中“灌”、“背”成了唯一的教學模式。現在要加入鄉土歷史,而又不延長教學時間,這就要打破封閉式課堂結構,改變填鴨式教學模式。要由小課堂延伸到“大課堂”,由“滿堂灌”變為點撥、引導,學生由聽和背變成聽、看、讀、問、辯五“管”齊下,耳、目、口、腦、手五“官”并用。同時,學生要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參觀訪問,搜集整理。
二、運用鄉土歷史 激發學生興趣
單從課本上學歷史,往往會感到史實遙遠,感情疏遠。比如講氏族公社時期的居民生活,插圖不多,文字簡單,學生感到枯燥,理解膚淺。但是在帶領他們參觀濮陽出土的墓葬蚌擺龍虎,六千多年前的先民生活一下子擺到了眼前時,學生的興趣頓時提高了:原來先民們生活的地方離我們不過十里之遙!又如講到劉鄧大軍過黃河,西段渡口就在我們濮陽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子活躍了,不少學生說,要是今天,我也會隨大軍過黃河!后來有的學生還特地到渡口參觀,面對眼前洶涌的黃河,想象當日壯闊的場面,更加深了感受。總之,鄉土歷史材料的補充豐富了歷史課本,使歷史遠的變近了,虛的變實了,抽象的變成具體可觸的了,增加了親切感、真實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鼓勵求異思維 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在學習鄉土歷史的“大課堂”上,無拘無束,馳騁想象。如講到孔子周游列國四次來衛時,有的學生忽然問道“孔子是怎樣過黃河的?”這個看似幼稚的小疑問,其實提出了一個有關地理變遷的大問題。日本學者來濮陽參觀時也曾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對此,我加以鼓勵,于是更多的看似稀奇古怪的問題,便紛至沓來。如看墓葬蚌擺龍虎時,學生便提出一連串“為什么”:“為什么人頭朝南,腳朝北,而龍虎則是頭朝北,腳朝南?”“為什么龍在人的東邊,虎在人的西邊?”這些問題涉及學問之多,令專家們都瞠目!可見他們觀察之精,用心之細,求異思維之敏捷。這樣,他們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思維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四、指導學習方法 讓學生“學會學習”
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材料,獲取信息,然后加以整理,便于“貯存”(記憶)和“攜帶”(運用),即先教學生用“知識樹”的形式,點滴積累鄉土歷史知識,然后變成圖表式的知識網絡,便于記憶,最后再化成“串珠式”的詩歌,便于隨時講誦。總之,教學生學會獲取知識,運用知識,6uRR1ss+pQbsVFzbaC33qK/isVbw0JwNNl49gkeD/1c=“學會學習”,以適應新世紀的需要。比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把濮陽的歷史名人、文物古跡,編成如下的韻文:“六千年前蚌擺龍虎,泱泱中華稱第一。顓頊建都于帝丘,陵墓就在濮陽西。舜帝曾販于頓丘,又鑄九鼎昆吾域。春秋列國七會盟,城濮之戰是戰區。孔子周游四適衛,子躍進結纓有墳祠。坐懷不亂柳下惠,跖是他親兄弟……”學生們還利用節假日主動搜集民歌民謠、民間故事和廟祠楹聯等。比如他們發現了湮沒民間達幾百年的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為濮陽尚書董漢儒題畫的家譜,很有文化價值。
五、強調學以致用 讓學生“學會做人”
鄉土歷史教育學生愛家鄉,愛濮陽,使他們人人都能講“濮陽史”,個個都是“活廣告”,終生不忘宣傳濮陽。這對開發、振興濮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時,還教育學生不僅要把知識化為力量,還要把知識化為精神:外化為行為,內化為品德。學習歷史上那些先賢名宦之忠、孝、廉、節,不僅要頌其事,而且要效其行,要時時用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陶冶自己。學習古人,超越古人。學生們紛紛表示:在校做五好學生,出校做文明市民;現在全面發展,將來獻身祖國;前不愧濮陽先賢,后不負新的世紀!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