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這幾年對教師培訓的研究,有很多學者提出了很多模式,如探究式培訓、開放式培訓、選擇式培訓、參與式培訓……以上幾種模式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重視參訓教師的主體地位,這是提高教師培訓實效性的關鍵所在。筆者結合主體性教育的理念以及參與式培訓的研究,提出一種培訓模式——主體性培訓。
主體性培訓是指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和教師培訓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參訓教師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使他們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簡而言之,主體性培訓就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參訓教師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實施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培訓目標的人本化
目前教師培訓之所以會出現諸多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始終不見“教師”的影子,聽不到教師的聲音。主要表現為:一缺少對教師境況的關懷,二缺乏對教師人格的尊重,三缺乏對教師需要的了解。[1]按照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規定,教師培訓的目標應是“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培訓目標的人本化,是主體性培訓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培訓目標應關注每一位參訓教師的人格發展
教師發展的核心和本質是要以人為本,要求目標人本化。在教師培訓過程中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參訓教師也是有喜怒哀樂的人,我們在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同時,對教師培訓教育更應該如此。
2.培訓目標應追求每一位參訓教師的專業發展
只有遵循了教師成長的規律才能促進每一位參訓教師的發展。“就教師成長而言,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適應期的新教師最關注的是熟悉鉆研教材;處于發展期的教師最關心的是思考自己的教學與其他教師的不同,嘗試總結經驗,形成風格;處于創造期的教師更加關注如何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靈活有效的教學,因此,教師培訓必須遵循教師成長的規律。”[2]
二、培訓內容的情境化
1.培訓課程編寫的參與性
培訓教材的編寫,一直是教育專家和培訓者的事情,參訓教師是無法參與其中的。而事實上,“教師是一種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程即教師”,“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質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基本條件資源。”[3]所以在培訓課程資源的開發上,參訓教師應該參與其中,與專家學者以及培訓者們共同選擇和編寫培訓課程。
2.培訓者應分享參訓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
在教師培訓中,參訓教師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因素,其本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參訓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顯得尤為重要,但“當前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開設在思維方式上,局限于傳統較穩定的學科知識體系,而沒有從廣義的課程概念出發,把教師個體的經驗、社區的特色文化及其他相關的教育內容融進教師繼續教育課程。”[4]
三、培訓中的互動
1.培訓者應引導參訓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在教育中,教育者永遠起著主導作用,受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培訓中也不例外。培訓者應擯棄傳統的“教師中心觀”,堅持參訓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式方法中主動引導參訓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2.培訓方法應多樣化
當前教師培訓中培訓者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以培訓者中心”的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所以面對這種現象,培訓者在培訓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一定要多樣化,既需要講授等以培訓者為中心的方式方法,更需要討論、訪談、案例分析、情境體驗、自我反思、現場觀摩等其他互動方式方法。
四、培訓評價的科學化
教師培訓的評價問題一直是教師培訓的瓶頸,也是導致教師培訓實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沒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必然導致實效性的低下,因此在教師培訓中,必須堅持“四個結合”的原則,即培訓機構評價與參訓教師自我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即時評價與發展性相結合;書面測試與教育教學能力測試相結合。
注釋:
[1]高靚.教師培訓:請多些人文關懷[J].中國教師,2004,(8).
[2]陳永明等.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99.
[3]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5-416.
[4]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56.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