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考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以色列一直將教育作為猶太民族的首要任務。政府從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奇缺的國情出發,提出了“人是以色列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的理念,制訂出“教育是以色列的主要產業,人才是以色列的主要資源”的國家長期發展策略,開創了一條依靠教育、培養人才、在夾縫中求生存促發展的立國之路。
早在1948年建國初期,《義務教育法》便成為以色列首批頒布的法律之一,全國實行6年制義務教育。從1954年起,義務教育的時間延長至9年。20世紀70年代,義務教育再次被延長到12年。全國6~18歲的青少年享有免費的義務教育,為他們日后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了實現“給每個適齡兒童提供一套書本、桌椅、校服和午餐”的目標,下撥的教育經費在國家預算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教育文化部的預算僅次于國防部。說起來也許令人不可思議,只要有10名以上學齡兒童,地方上就會積極籌措資金,想方設法辦一所學校。
私人辦學在以色列得到鼓勵和支持,私立學校以師資雄厚、教育質量高而引人注目。盡管公立學校幾乎不收費,但是仍然有35%的家長對私立學校情有獨鐘,送子女上這類學費昂貴的學校就讀。公私兩類學校都由教育文化部管理和督導,它們彼此競爭,相互促進,確保了整個國家的教育質量穩定提高。教育部門兼顧各種學校和不同種族移民的現實需要,制定出可供選擇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但是根據規定,關于民族的歷史、希伯萊語和猶太移民的課程是每個學校必須開設的課程。
猶太人在培養孩子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重視把握知識背后的智慧。他們對“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實上,人真正的力量并不只是來自于對現成知識的掌握,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沒有思考和創新能力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多大作為的。知識充其量只是工具,是死的東西。前人如何創造出工具的并不重要,背后的智慧才是最值得吸取和掌握的。猶太教育重視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知識背后的東西,以此來領悟和體會到知識背后的學問和智慧。正因為如此,猶太家長最重視的是子女的提問能力和思考能力。孩子放學回家后,父母關心的并非他們當天所學的內容,通常問的一句話是“你今天舉手提問了嗎?”他們極力反對只能培養出記憶力的灌輸式教育,崇尚開啟思考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教育。一位資深的猶太教育家指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更強調實際才能的培養。因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已,要創新就必須以思考為基礎,依靠提出懷疑和索求答案來完成。那些僅有知識而缺乏才干的‘書呆子’,其實只不過是‘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在以色列的中小學校很受重視。例如,手工課安排在小學1年級,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動手。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就要讓學生們學習各種技術課程和家政課。升入普通學校8年級后,開設以色列工業和國民經濟課程。在中學高年級,勞動教育中的職業性更加突出,以便培訓有一定技術專長的人才。
對于教育,猶太人是作為一種神圣的宗教義務來履行的。在歷史上,猶太學校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剛進校的小學新生第一次聽課,必須穿上嶄新的衣服,由教士或有學問的人領進教室。在那里,擺放著一塊干凈的石板,上面幾行用蜂蜜“書寫”的希伯萊字母和簡單的《圣經》文句引人注目。孩子們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誦讀字母,一邊津津有味地把石板上的蜂蜜舔掉,接著還可以吃蛋糕、核桃和蘋果。雖然今天已不時興這一習俗,但它所蘊含的意思卻非同尋常——知識是甜蜜的,孩子們應該用愉快的心情來開始學習,獲取知識。
據說,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里擺放有書本,理由是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看書。這種做法告訴人們:一個人的生命會有結束的時候,而求知卻是永無止境的。時至今日,猶太人還保留著一個沿襲下來的傳統:把書櫥放置床頭,以表示對書本的頂禮膜拜。
猶太人把書本視為珍寶,即使是對自己民族進行攻擊的圖書,也不會將其焚毀。
與智慧結伴而行
在猶太人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曾經毫無例外地被要求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家里的房子有一天失火或財產被劫,那么你在逃命時將會帶走什么東西?”倘若回答的是錢或者鉆石時,母親會馬上耐心地啟發道:“孩子,有這樣一種寶貝,一沒有形狀,二不見顏色,三無什么氣味,你知道是什么嗎?”要是孩子還回答不上來,母親就嚴肅地說:“記住!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智慧像健康一樣,任何人都無法搶走,你將終身擁有。只要活著,智慧將永遠與你結伴而行。”而智慧的培養,理所當然地離不開教育和讀書。
在《猶太教法典》時代,學問被視為十分重要的東西,學者和教師的權威高于國王和武士,是民族的精英。因為一個國王去世了,所有杰出的人都有能力去競選國王;而如果一個學者逝世了,卻沒有人能夠替代。上層家庭的年輕女子,大多對學者或教師情有獨鐘,而不愿意嫁給商人或金融家。在父親和教師都被關進監獄時,教師是孩子決定首先救出的對象。由此可見傳播知識的學者和教師在以色列的地位之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各國之首。全國有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1 000多所。無論在城鎮,還是到社區,都能看見布置典雅、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外借室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閱覽室里總是座無虛席,去晚了就沒有位子。平均每4 500人就有一所圖書館,辦有借書證的人達到100多萬,占全國人口的1/5。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全國有近30家報刊分別用15種文字出版,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報刊竟多達890種。雖然每種報刊的定價都很昂貴,但即使是最節儉的猶太人家庭,也舍得花錢訂閱多種報紙和期刊。在家庭的支出中,購買書報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希伯萊母語外,大多數猶太人都能講流利的英語。英文版的《耶路撒冷郵報》每天發行48版,月訂價180美元,發行量突破100萬份,平均每5個人就擁有1份。在街頭巷尾的報亭里,當天出版的《紐約時報》和《世界報》等西方各種大報都能買到。
每個書店各種圖書一應俱全,既有深奧難讀的哲學著作,又有通俗易懂的大眾讀物,充分滿足了各種讀者群的需要。碰上休息日,所有的商店、娛樂場所和飯店等一律不開門,交通也被中斷。人們不得走親訪友,必須呆在家里祈禱和“安息”。然而書店卻破例,允許開業。所以每個書店都讀者盈門,沒有誰大聲喧嘩,人人忙著選購圖書或者靜靜地看書。
據統計,以色列的博物館多達120多座,而且都設計得美麗壯觀。博物館門庭若市,經常爆滿。老師以它作為生動活潑的大課堂,領著學生們學習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現代科技的成果。到了周末或節假日,參觀博物館的大多是父母和他們的孩子。
為了揭開猶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動中所表露的優勢之謎,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理論。其中一位作家的看法頗有見地,他強調指出:“猶太人的家庭是書籍受到高度評價的地方,而非猶太人的家庭在這一方面卻相形見絀。智慧源于學問,學問離不開讀書。毫無疑問,這一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研究發現,美國猶太人受過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是整個美國社會平均水平的5倍。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重視教育、善于學習的回報就是知識和財富。
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只有2 000多萬,然而近代和現代以來猶太人卻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經濟商業等領域都取得極其驚人的成就。由于猶太人擁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因此確保了這個民族在長期的顛沛流離中能夠不斷涌現出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別林、畢加索、海涅、貝多芬、柴門霍夫和門德爾松等許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光是在諾貝爾獎得主中,猶太人就占據了長長的名單。從1948至1991年,遷居以色列的猶太移民中,有博士學位和副教授、教授職稱的高級人才超過10萬人,其中包括魏茲曼這樣被稱為“原子彈之父”在內的著名科學家。
(作者單位:江西贛縣中學英語組)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