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美國《高等教育紀實報》:美國年輕人不愛搞科研
據美國物理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物理學領域,目前有70%的博士生畢業后繼續進行博士后研究,原因是他們找不到固定的教職或科研崗位,而在2000年,只有43%的人選擇博士后研究。
在許多人眼里,斯蒂芬·徐可以說是美國科學家培養體制中的一位成功科學家。作為俄勒岡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是量子力學研究方面最前沿的科學家之一,同時,他還建立了兩個非常成功的軟件公司。
如今,他培養的4位美國博士生中沒有一人在理論物理學方向取得教職,而是通過他的關系進入了金融或軟件行業。隨著學術職業對美國本土學生吸引力的下降,在美國大學的物理學科中,大多數博士生都是外國留學生。斯蒂芬教授非常擔心這種情況,他認為,“長期下去,人們會漸漸忘記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選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職前培訓辦公室主任梅琳達·瑪麗斯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她表示,現在許多進入實驗室工作的優秀本科生看到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尷尬處境——教授拿不到基金,博士后無法獲得終身教職。同時,與1987年相比,科學領域的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所需的平均時間延長了一年半。這些被認為大有培養前途的本科生也會權衡自己將來是否要選擇科研道路,這樣的投入是否值得。
盡管大量博士生找不到合適的科研或教學崗位,但美國政府領導層、學術領袖仍然認為,美國需要更多的科學家,要加大科學家的培養和支持力度。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5年發表的報告《迎擊風暴:為了更輝煌的經濟未來而激活并調動美國》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應該大力鼓勵學生攻讀理工科,并建議要為攻讀理工科的學生設立額外的工作崗位。此外,這份有影響力的報告還建議加大對物理學科的資助。國會采納了這些建議,并且在今年8月通過法案,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源部自然科學辦公室和其他物理學有關的資助資金預算增加了一倍。
(美國《高等教育紀實報》2007年11月7日)
教師職業女性化趨勢持續
美國學校缺少男教師
目前,在美國學校的課堂上越來越難見到男教師。據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統計,男教師的數量處于40年來最低點。在全國300萬名教師中,男性僅占1/4。這一問題在小學里更為嚴重,男教師僅占到9%,遠低于1981年的18%。
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教師職業女性化趨勢一直在持續。學校的行政管理層認為,由于男生的畢業率總是低于女生,而且男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困難,這一問題正變得日益突出。
專家指出,如果美國的課堂缺少男教師,那么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損失。孩子需要優秀的教師,男女教師都必不可少。
(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1月12日)
美國華人突破教育黑洞
從小培養子女參政意識
由于文化和性格的原因,美國華裔參政議政的比例一直很低,“領導才能”也成為華裔子女教育的黑洞。但近兩年來,洛杉磯的華裔父母越來越重視培養子女的領導才能和參政意識。
華裔父母認為培養子女的領導才能和參政意識,不但會有利于孩子的品格培養,而且可以學會在民主制度中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10年前,4歲的Sharon隨父母從中國南京移居洛杉磯。在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百般呵護下長大,Sharon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從來都很聽父母的話,從不惹是生非。但在美國的文化中,這樣的性格未必是優點。Sharon的美國老師對她的父母講,Sharon不夠獨立,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在短時間內不能夠獨立做出決定。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表達能力,從上個學期開始,Sharon在父母的鼓勵之下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辯論隊。憑著她平時“讀書破萬卷”的功底,Sharon有幸被選中參加今年的校際辯論大賽,由專業律師來擔綱輔導。她的父親高興地說,自從參加了辯論隊,Sharon像是變了一個人,開朗多了,更加喜歡講話了。據辯論隊的輔導老師介紹,該校的華裔學生以往很少參加辯論隊,近兩年才逐漸出現華裔學生的面孔。
教育專家認為,華裔要參政,必須對子女從小培養開朗外向性格。培養孩子的開朗外向,關鍵在于鼓勵孩子自發的行為和言語,孩子做得好的,不要吝嗇獎勵,出言精彩的,要多夸獎,這樣就能鼓勵孩子外向開朗。
小孩進入中學和大學后,可以找到一些與政治活動有關的暑期實習生工作,參加講演俱樂部,鍛煉公共講演技巧。還應多參加社區活動和慈善活動。另外,家長的示范作用也十分重要。身教重于言教,家長除關心家事之外,也應該多多關心國事、天下事,培養孩子推己及人的社會道德感。
(美國《僑報》2007年11月7日)
舉措
英國將對200歲高齡的學位分級制進行改革
英國將學位分為一級、二級甲等、二級乙等和三級學位的學位分級制已經有200年歷史。60%的大學生取得一級學位或二級甲等學位,這樣,高等級學位對于企業聘用員工沒有任何意義,更壞的是,這讓人們覺得二級乙等和三級學位一文不值。這種古老的學位分級體系已經不合時宜,它不能全面地體現畢業生的學識、掌握的技能、經歷和素質。一項新的改革措施將取消這種粗略過時的學位分級制。據伯吉斯集團稱,經過與學院、企業負責人和學生共同進行了3年的分析研究,他們得出結論:應該用一種單一檔案的體系代替學位分級,這個檔案體系稱為高等教育成就報告(Higher Education Achievement Report)。這種學位系統將詳細地對學生在學校的日常表現和考試成績、論文情況進行分級記錄,這和歐洲許多現行的學位體系類似,此學位體系將在明年試行,并在2010年成為主要的學位分級方法。
(資料來源:http://www.timesonline.co.uk)
數字
抽樣調查:歐洲10國青年喜歡上網超過看電視
歐洲交互廣告協會一項在西歐和北歐共10個國家展開的最新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國家中6成受調查者經常上網,而且首次出現喜歡上網的年輕人比率超過喜歡看電視者的現象。
調查表明,16~24歲的年輕人更愿意上網,他們中82%的人每周會有5~7天這樣做,而只有77%的人會經常打開電視機收看節目。喜歡看電視的年輕人的比率比2006年下降5%。
調查還表明,上網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在過去一年中,歐洲55歲以上老年人上網的人數上升12%,同時女性網民數量上升8%。
調查發現,這10個國家中大約有1.69億網民,他們每周平均上網時間為11.9小時,1/3的人,即4 800萬人每周上網時間超過16小時。
在這些網民中,87%的人上網獲取信息,81%的人上網收發電子郵件,還有大約30%的網民上網與人交流、下載音樂及視頻、收聽廣播、看電視電影。
(美聯社2007年11月13日)
英國超過1 500人的“航母型”中學
有望“瘦身”
為提高學生成績,英國學生總數超過1 500人的“航母型”綜合中學可能被拆分成一系列小規模學校。
據日前報道,英一家教育基金會將提交一份報告,要求改變綜合中學規模過于龐大的現象,認為這會導致學生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默默無聞。
該報告說,有些學校學生太多,結果老師根本記不住所有學生的名字,從而影響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此外,管理過多的學生也令教師招架不住,他們常常只顧“救火”,而無法開展有效的教學。
報告要求把大型綜合中學拆分成一系列學生人數在150人左右的小型中學。
據報道,英國中學的規模正在變得越來越龐大。在過去10年里,學生超過2 000人的中學數量增加了3倍;學生在1 500~2 000人的中學數量也增加了1倍多。
(英國《觀察家報》2007年11月11日)
美公立大學學費上漲6%
2007年美國公立大學4年制本科教育的學費平均上漲6.6%,其上漲幅度再一次超過獎學金的上漲幅度,這使更多學生需要貸款上大學。
近日發布的非營利大學委員會年度統計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美國公立大學4年制本科教育的學費為6 185美元,比去年上漲了381美元;而私利大學的4年本科教育學費上漲了6.3%,達到了23 712美元。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這次公布的數字并不是實際的學費價格。平均來說,算上無償補助和稅務減免,全職學生今年的實際學費是2 577美元,比去年增加了209美元。
數字顯示,學費的凈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通貨膨脹速度。公立大學的凈學費比10年前高出了506美元。學費的增長比率在近5年內比其他商品或服務高出了31%。
此外,美國2年制大學教育涵蓋了幾乎一半的美國大學生,它的學費則增長了4.2%,達到2 361美元。而財政補助今年只凈增長了320美元。
配套發布的報告顯示,在過去10年,私立學校財政無償補助的增加值只是學費增加值的三分之一,而在公立學校無償補助的增加值是學費的一半。如果算上食宿費用,公立4年制大學的收費是13 589美元,比去年高出5.9%。私立學校費用以相同幅度上漲到32 307美元。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組/李鴻文)
記錄
部長級圓桌會議
強調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四屆會議期間,各國教育部長于10月19~20日在教科文組織召開了教育和經濟發展部長級圓桌會議。會議公報指出:“教育和經濟發展相互依存:提高教育水平有利于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能為教育提供資源。在史無前例的變革時代,我們承認教育制度必須做出響應,提出多種新的工作方式。”
教科文組織96個會員國的教育部長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安吉爾·葛利亞出席了此次圓桌會議。與會者重申支持開展素質教育,針對全球市場和知識經濟提出的新的需求制訂各項課程。他們還強調國際對話在“消除人才外流造成不利后果”方面的重要意義,并鼓勵公立部門與私營部門開展合作,“在教育和工作之間架設有成效的橋梁”。各國部長一致認為,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應納入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的各個層面。
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在開幕詞中指出:“在貧困的環境下無法保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途徑,反之亦然。擴大經濟基礎,可以提高稅收,政府就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由此可以建立一個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
(張鶴編譯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新聞中心)
芬蘭校園槍擊事件8人死亡
11月7日,在芬蘭南部圖蘇拉鎮的約凱拉學校發生一起槍擊事件,8人死亡。遇難者包括該校校長,其他人均為該校學生。
警方證實,槍擊事件的兇手已被抓獲。兇手是該校一名18歲高中男生,名為佩卡-埃里克·奧維寧。他手持手槍在學校樓內向正在上課的學生開槍,造成多人傷亡。在警方圍捕中,兇手朝自己頭部開槍自殺未遂,現已被送往醫院。
芬蘭總統哈洛寧對這一槍擊事件感到震驚,并于7日下午發表聲明對槍擊事件的遇害者表示哀悼。芬蘭政府專門為此召開緊急會議,總理萬哈寧表示,這是一起令人感到十分悲痛的事件。他希望校方和學生家長能共同做好善后工作。
(新華網赫爾辛基2007年11月7日)
肯尼亞:貧困仍是阻礙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
盡管肯尼亞采取了多種措施改善兒童的生存環境,但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貧困仍然是阻礙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
據《肯尼亞時報》報道,自2003年推行免費教育以來,已有數百萬肯尼亞兒童因此受益。但受到貧困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基礎設施和教學計劃無法像法律中規定的那樣落實到位,因此至今仍有80萬兒童無法獲得高質量的初級教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不久前發布報告說,非洲兒童特別是女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權利在很多不發達地區被剝奪了,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低、生活動蕩的影響,很多兒童無法正常上學。
另外,肯尼亞政府對該國5個主要地區進行調查后發現,貧困還嚴重影響了兒童接受醫療保健的權利,只有25%的兒童有條件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有統計數據顯示,受到生活條件限制,肯尼亞約73%的女性會在18歲以前結婚。
(《肯尼亞時報》2007年11月5日)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
關注少兒上網安全問題
由聯合國發起的互聯網管理論壇第二次會議11月1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幕,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 700多名代表與會。探討少年兒童與互聯網的關系、保護少年兒童的上網安全成為此次會議的焦點議題之一。
12日上午,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在開幕式上宣讀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大會的信。潘基文在信中說,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化社會的支柱,然而現在世界上仍有50億人無法使用互聯網。聯合國希望能通過互聯網管理論壇這個平臺,為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潘基文在信中特別強調,互聯網為少年兒童開啟了一扇通向知識和文化的大門,但也對他們的安全構成了威脅。他希望論壇能有助于營造更安全的網絡環境,保護少年兒童的上網安全。
(新華網里約熱內盧2007年11月12日)
語言天賦超乎想象
英國10歲男孩會說11種語言
年僅10歲的英國籍印度裔小學生阿爾潘·薩爾馬目前已經掌握了11種語言。除了母語英語之外,他還會說10門外語,其中包括北印度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泰語、斯瓦希里語、波蘭語,甚至公認難學的漢語普通話和烏干達語。
在學校老師們的眼中,阿爾潘的語言天才簡直超乎想象。阿爾潘7歲時學會了意大利語,8歲時學會了德語,9歲時學會了西班牙語,10歲的他于上學期又學會了法語。今年,他參加了一個名為“少兒語言挑戰”的電腦教學課程,主修波蘭語、泰語、斯瓦希里語、漢語普通話以及烏干達語。
說起自己的學習心得,少年老成的阿爾潘表示:“這些語言是我在學校中最喜歡的學習課目,就像音樂一樣,讓我愛不釋手。”
雖然阿爾潘迄今尚未邁出過英國國門,可是他的最大夢想就是將來成為一名頂級外科醫生周游各國,并能使用當地語言為患者治病。他表示:“當我成年之后,我想成為一名外科醫生,能夠供職于世界各地的醫院,并且利用所在國的語言交流。”
(英國《衛報》2007年10月30日)
觀點
美國兩黨爭售兒童政治書
選民培養從娃娃抓起
美國總統競選活動如火如荼,孩子也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的爭奪目標。描寫“民主黨人確保我們都能分享玩具”等內容的政治類兒童圖書紛紛出爐,借以從小培養選民。
支持民主黨的杰里米·齊爾伯新作《為什么爸爸是民主黨人》于2007年11月上市。齊爾伯說:“父母向孩子談論政治是件好事……重點在于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政治的興趣,因為眾多個人興趣都在童年形成。” 這本書其中一頁寫到,“民主黨人確保我們時刻安全,就像媽媽做的那樣”,配圖畫著,當一頭笨拙大象擋道時,一位母親的身影陪伴著自己兩個孩子。大象是共和黨傳統標志。書中還包括“民主黨人確保我們都能分享玩具”、“確保我們都能去上學,就像媽媽做的那樣”等內容。
共和黨人也“眼光長遠”,從2005年就推出《媽媽救命!自由黨人(民主黨人)在我床下》等宣揚共和黨觀點的兒童書籍。
支持共和黨的出版商埃里克·杰克遜說,雖然這些兒童政治書讀者群定位為未成年人,但真正的市場在于父母輩,“我們只是致力于出版一些好書”,以便父母能把傳統道德觀傳給孩子們。
美國全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董事,文學教授阿莉達·艾莉森說:“兒童選擇接受哪些政治觀點,既依據自己年幼時聽到的談話內容,也依據家庭成員的行動……直到他們長到13歲,才會開始真正獨立思考政治。”
(法新社2007年10月9日)
新加坡華文報:
客觀環境改變 中文逐漸“抬頭”
新加坡《華文報》10月25日刊登評論文章稱,這兩年英國私立學校吹起了一股東風。在未來三年內,中文有可能取代西班牙文成為英國學生第二受歡迎的外文。
文章指出,大英帝國昔日的強大勢力讓全世界學習英語,為的是與英國人溝通。對英國人來說,學習第二種語言就少了迫切性。對他們來說,英語以外的任何語言都是難學的。因此,英國基本上還是個單語社會。即使與法國為鄰,即使學校實施三年強制性的外文課,英國的雙語制度有點虛有其表。許多英國學生念了三年的外文后就放棄繼續選修,外文能力自然有限。而反觀歐洲的雙語教育制度(英國人從不認為自己是歐洲人),卻讓一般的歐洲青年都能使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歐洲人通曉三種語言也不出奇。
文章強調,這兩年來英國私立學校吹起了一股東風。在未來三年內,中文有可能取代西班牙文成為英國學生第二受歡迎的外文。許多私立學校感受到了世界未來的走向,開始開辦中文課。
作者在文中強調,經濟影響力永遠是判定一個語言價值的主要元素。曾經被認為限制出路的中文,如今卻偏偏成了銜接未來的一個工具。東方巨龍的呼吸確實有莫大的影響力。
(新加坡《華文報》2007年10月25日)
印度改革之父:為了讓印度實現人人受教育
有“印度改革之父”之稱的辛格總理,曾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印度旁遮普大學任教10年之久。辛格非常重視教育,他領導的這屆政府提出了將國內生產總值的6%用于教育事業,其中一半將用于中小學教育的目標。他還在多個場合對印度教育作過詳細論述。在今年印度獨立日的演講中,他再次以較長篇幅談到了教育。
為了使每個公民都能夠享有因經濟發展而創造的新的就業機會,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印度人都要接受教育、具有技能。只有所有的國民都能接受教育,這個國家才能取得進步。印度政府已經作出承諾,公共教育經費在過去3年的開支也已經增加了3倍。同時,還要求各邦賦予教育優先權,因為一個社會要以教育為基礎,才能取得進步、繁榮和發展。各邦的財政能力也因國家收入的不斷增長而得以提高。因此,他們現在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已經決定在全國投資建立優質學校,新建6 000所高質量的學校——確保全國每個街區一所學校。并且要求每所這樣的學校都要為該地區的其他學校樹立良好的榜樣。
辛格總理說:為了推動科學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印度政府正在新建5所科學教育和研究學院、8所技術學院、7所管理學院、20所信息技術學院。這些學院將為年輕一代創造新的教育機會。我堅信,只要共同努力,就能確保印度至少有20%的孩子能上大學,比現在10%的入學率翻一番。我想看到不久的將來,教育領域內發生的革命性變化。我強烈的愿望是,讓印度成為一個全面受教育的、現代化的、進步的國家。我希望這個消息從歷史悠久的紅堡出發,能夠傳遍印度的每個角落——我們要使印度變成一個人人都受到教育、有技能、有創造力的國家。
辛格總理表示:對于那些沒有接受任何教育的人來說,民主與發展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我們的憲法制定者特別關注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弱勢階層的原因。60年來,印度很多人都走上了進步的階梯,進入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大潮。然而現在,印度仍然有數百萬人需要國家的幫助。印度正在并且還將長期致力于為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階層和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教育的發展爭取更多的權利。在教育領域,除了有效地實施現存的招生預留名額制外,還要實施更多的獎學金和發展計劃,以使他們從中獲取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節選自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印度獨立日的演講)
本欄目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