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就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學校應樹立以就業為目的的辦學方針,大學應適應就業市場、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制度。
[關鍵詞] 就業 就業市場 就業指導 就業體制
大學生就業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其實質也是國家經濟發展與人才資源之間的合理配置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并認真審視就業的各個環節,為每位畢業生提供一個信息暢通、競爭公平的良好就業環境。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所在
1. 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的辦學方針在大學還沒有確立
由于我國就業體制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演變而來,很多形式還沿襲著舊的體制模式,一時很難改變,有些指導思想問題更是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轉變。因此,我們要讓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的觀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頭腦中,讓這一觀念起到真正的指導性作用,為學生的就業服務。
2. 無論是學科設置還是教育模式都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當前,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實現了就業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還沒有實現市場化。學校招生計劃、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然按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運作,教育脫離市場的現象比較嚴重,學校盲目招生、盲目設置專業,學生在校社會實踐機會少,部分學生也沒有充分利用好在校的四年寶貴時間,致使學生畢業后普遍存在知識面窄、能力差、適應性弱等問題,這都很不利于大學生就業。
教育又具有滯后性,因此應進行必要的人才市場預測,但教育體制沒有實現市場化,政府對學校控制和限制較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較小,缺乏對專業的調整權,無法根據市場需要去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健全不規范問題。盲目招生,盲目設置專業,低水平重復……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3. 學校就業指導方式落后,機構設置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僅局限于信息發布、畢業生統計、檔案派發等。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忽視了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缺乏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大體來講,我國就業指導的人員配置,日常事務以及指導的對象和內容都與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表現為專門負責就業指導的人員比例較低,兼職人員比例較高,就業指導隊伍的總體數量偏低。就業指導工作應該是一項專門化的工作。它是一項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等多種學科的職業,因此,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應該比較高。
其次表現為指導對象覆蓋面較小,一般只針對大四學生。雖然有的學院也對大一的同學進行了一些就業方面的教育,但是并沒有形成一種系統性的教育。
再次表現為就業指導機構的職能有待進一步明確。招生與就業部門職能不清,急需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專門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求與就業指導的現狀來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既包括就業指導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包括就業指導軟件方面的欠缺,例如就業指導的思想等方面。因此,如何從就業指導的硬件與軟件兩方面著手,構建新型的就業指導體制,才是我們探討研究的重點所在。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出路
1. 學校應樹立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的辦學思路
大學應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幫助學生較快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一份力量。
在英國,不同地區都有一個機構,運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未來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所有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輕人都有資格得到職業信息、就業指導和建議。英國設立了一個為13~19歲學生提供包括職業信息、就業指導和升學建議的一體化的服務機構,其目標是幫助年輕人平穩地過渡到成人期,順利踏入他們新的工作和學習生活階段。
英國的教育體制和就業指導相結合,幫助不同年齡和層次的年輕人正確分析自己,選擇適應個人的發展道路。該教育模式始終圍繞就業問題,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種教育觀念。
英國大學考試不是太多,但大量的課程設計和現場講解展示,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應用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英國大學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結合自己相關專業進行實踐活動或做志愿者工作。這就是英國學生畢業后,立即就能上崗或能較快適應工作的原因。
英國大多數學生會認準與自己興趣愛好有關的一個專業,并按照自己獲得的未來就業信息和學習專業建議,選擇一個作為終身奮斗目標,為將來在社會上立足打下基礎。
英國的這一切成功經驗對我國高校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的辦學體制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2. 大學要適應就業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生產出的“教育產品”,各類大學要從本地及全國人才市場的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按市場需求制定教育規劃、培養模式、人才規格,按照崗位能力要求設置課程體系,不能僅從本校情況出發而不顧市場需要。為此,學校要經常到用人單位、人才市場去調研,了解市場對人才規格、學生素質等的要求,瞄準市場培養人才。在教學活動中,大學應該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介入就業市場,為就業早做準備。
3. 建立完善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
通過分析研究日本、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著名大學的就業制度,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先進經驗供我國參考和學習。
(1)各大學對畢業生就業都極為重視,不惜大量投入,建設高水平就業中心。就業中心的設備和條件都非常現代化,通過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完成信息快速傳遞。
(2)就業指導人員層次高,通常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均受過專門培訓,持證上崗,并把就業指導工作作為終身從事的職業來追求。就業指導人員可分為面向學生的就業咨詢和指導專家,面向雇主的社會交往專家以及精通計算機及通信技術的技術支持專家等。
(3)建立以校園為基礎的完善的就業市場,利用市場機制來優化配置巨大的人力資源,同時依靠與雇主的良好合作,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和贊助。
相比之下,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管理和運營的經驗、經費投入、就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意識等方面。我們要下定決心,迎頭趕上,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要舍得投入,創造各種機會,走出去、請進來,深入了解和學習。目前要著重加強以下兩方面。
第一,建立現代化的高校就業中心。從目前現狀看,建立現代化的高校就業中心,完善校內的就業服務體系,是深化就業體制改革的關鍵。高校必須下大力氣建設學生就業中心,有條件的高校能夠實行學校一級管理,便于信息的統一收集、整理和及時有效的傳遞。培育以校園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范圍廣泛的就業服務,把就業自主權充分放給學生,真正建立“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機制。還要把就業市場的信息及時反饋到招生和培養部門,引導學生全面提高素質,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二,培養高素質的就業工作專業隊伍。就業工作是一門科學,政策性強,面對的是博士、碩士、本科生和社會用人單位,需要有一支具有較高素質并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計算機應用和就業工作的專門知識且經驗豐富的就業工作專門隊伍;就業工作要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實現信息的快速有效傳遞,就必須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并有所創新。目前的隊伍狀況離這一目標相去甚遠,要造就專家、學者,可以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有計劃、分步驟地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特別是年輕同志。對于大部分同志采取短期輪訓,要求他們掌握一定的專門知識;對于一部分有本科學歷又好學上進的同志,應該創造機會幫助他們在職或脫產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取得同等學歷,讓有追求的年輕人能有所提高、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要創造更好的條件,增加就業工作的投入,提高工作待遇,使就業工作成為受人尊重、令人羨慕的崇高事業,吸引高素質的優秀青年人才加盟,并作為終身的事業追求,這樣就業隊伍才會后繼有人。
參考資料
1 王守忠,趙天武.論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創新[J].科技創業月刊,2006
2 張玉平.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英國教育體制[J].教育與職業,2006(10)
3 楊德廣,劉嵐.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3(8)
4 王志誠,李偉,王俐.深化就業體制改革 辦好高校就業中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5 盧亞麗,李志祥.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就業指導體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