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世界,國家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中日兩國都十分重視高考在選拔人才中的作用,都不斷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以期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高考制度。加強對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比較研究,探索出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的閃光之處,對于改進和完善我國高考制度,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考制度體系大有裨益。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高考制度 改革
當今世界,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紐帶,每一個國家的高考在為其國家人才選拔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為了能更有效地選拔出具有國際視野的一流人才,世界各國無不紛紛對選拔人才的高考制度進行改革,日本亦不例外。日本的高考制度改革有何特點?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本文試圖通過比較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的特點,探索出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的閃光之處,以期為我國當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況
我國與日本都是考試競爭激烈的國家,尤以高考競爭程度為甚。為了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高考制度,兩國都不斷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以下是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歷史沿革。
1. 中國高考制度的歷史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高考制度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
(1)統一高考的過渡時期(1949~195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大學實行各校單獨招生。自1950年起,我國逐步把大學的招生考試工作納入國家計劃,號召各大學實行聯合招生。
?。?)統一高考的建立與發展時期(1952~1965)
為解決建國伊始國家建設人才緊缺問題,1952年教育部規定:全國所有高校除個別經教育部批準外,一律參加統一招生考試,招生日期和考試科目由全國統一規定,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正式確立。1958 年教育部取消全國統一考試,仍實行各校單獨招生或聯合招生的辦法。1959 年教育部又恢復全國統一高考。
?。?)統一高考的廢除時期(1972~1976)
1966~1971 年,各大學基本停止招生。1972 年在部分大學試點招生的基礎上恢復統一招生,具體辦法是:取消考試,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
?。?)統一高考的恢復時期(1977~1984)
1977 年,高考恢復:凡是工人、農民、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都可報考大學。1978 年全國統一入學考試恢復,考試的組織方法逐漸規范化。
?。?)統一高考的改革時期(1985年至今)
1985年以后,統一高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5年,國家教委提出實行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標準化的改革方案。1999年,高校大幅度擴招。教育部推進招生工作網上錄取,這是高考錄取方式的重大改革。2000年,春季高考開始試點,打破了高考一年一考的傳統。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自主招生”試點工作。2002年,“3+X”科目設置方案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高考中全面實行。2003年,教育部決定將高考時間從每年的7月提前至6月,以避開高溫和洪水季節。2004年,高考單獨命題地區增至11個省市,分省命題的改革使傳統的全國統一考試逐步走向多元化。
回顧我國統一高考的發展歷程可見,盡管高考有一些弊病需要進行改革,但迄今為止,它仍不失為選拔人才的最公正最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2. 日本高考制度的歷史沿革
高考是大多數日本學生必經的一道門檻,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曾先后5次對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進行了改革。
(1)日本最早的高考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時期從歐洲引進大學制度后開始的,那時的高考主要是大學預科考試。
?。?)二戰結束,日本在美國的影響和指導下,對高考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調整,1947年起實行升學能力測驗,1948年改為升學能力測驗和知識考試并用,1955年文部省取消“入學適應性檢查”,改為各大學自行招生。
(3)1963 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建議進行統一大學入學測驗,但只有少數大學采用,而且學生強烈反對,不得不于1969年停止。
?。?)1975 年,國立大學協會提出全國統一大學入學考試的建議。1976年,國立大學協會總會決定從1979 年起開始實施全國統一考試。1977 年日本政府正式設立了作為國立大學統一考試實施的機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從1979 年起,日本實行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持全國統一考試,稱為共同第一次考試,然后由各大學自行主持第二次考試的高考制度。自此,這種兩次考試模式就成了日本高考的基本模式。
?。?)1990 年,日本對大學入學考試又進行了改革,即由共同第一次考試改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組織的入學中心考試仍以考核學生對高中階段基本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為主,而各高校第二次考試就采用更有特色的方式進行,如:面試、小論文等。
從日本高考制度改革歷程可見,雖然其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日本考試制度中的弊病,但是過去那種只見成績不見人、只問學力不問素質的高考選拔考生的方式有了相當程度的改變,使高校招生方式向人才本位轉變。
二、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比較
從中日兩國高考歷史沿革中可以看出,盡管中日兩國高考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之處,但是具體到高考科目設置、高考實施方式、高考招錄制度等方面,兩國的改革卻各有特點,現簡要比較分析如下。
1. 中日高考科目設置的比較
科目設置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自1952年全國實行統一高考以來,高考科目的設置就一直在不斷改進。1955年,教育部將科目設置由文、理兩類分為文、理、醫學三類。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試科目設置只分文、理兩類。教育部于1998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新方案:除語文、數學和英語這三門必考科目外,各高??筛鶕I要求從中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作為“X”提供給學生。
日本的全國共同第一次考試科目設5類19科,每個考生考7科,1992年以后減為5科。第一類國語(含現代文、古文和寫作)必考;第二類社會(含現代社會、化理學、政治經濟學、日本歷史、世界歷史和地理),6科選1;第三類數學(含數學Ⅰ、數學Ⅱ、工程數學、簿記和會計),5科選2,其中數學Ⅰ為必選;第四類理科(含理科Ⅰ、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球物理和天文),5科選1;第五類外語(英語A、英語B、德語、法語),4科選1。大學入學中心考試的考試科目共5門18科。第二次考試由各大學自行組織,一般考1~3個科目,科目設置各自不同。
2. 中日高考考試實施方式的比較
建國初期,我國高等院校實行單獨招生考試制度,1950~1951年期間為各大區的高校聯合招生考試,1952年開始統考。從1966年起,高校招生考試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的辦法。進入21世紀后,在高考實施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到2006年,全國高考自主命題的省、市已達16個,基本形成了“統一考試,分省命題”的格局。
日本高考改革后實施兩次考試:全國統一考試和大學獨立考試。其中由大學自行組織的個別考試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型:第一種是“個別學歷檢查”;第二種是“綜合能力檢查”;第三種是專門針對職業高中和綜合學科畢業生為對象的選拔考試;第四種是“AO考試( Admissions Office)”,主要招收適合自己校情的學生。
3. 中日高考招錄制度的比較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招錄制度主要通過高考分數選人,1984年以來,進行了以“考試為主,推薦為輔”的高考招生改革的嘗試。2003年開始在部分高校進行自主招生試點。
從單一封閉向多元開放轉變是日本大學招錄制度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忌M入大學的途徑增多,比如大學招錄制度中的推薦入學的普遍實施。根據1997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有關資料,現今已有82%的國立、公立大學和95%的私立大學都建立了推薦入學制度。另外,在第一次考試和各高校自行考試后,有一些名校還進行“二階段選拔”,以保證第一階段選拔出的合格者盡可能入學;同時規定任何國立大學都可在入學定額尚未滿的情況下,以未辦入學手續者為對象,進行“第三次募集”或以追加合格方式來補充名額給若干落選生再次的考取機會。這樣,考生進入大學的機會就相對多些。
三、借鑒與啟示
日本的高考改革雖然也有不足的方面,但他們高考改革的一些做法,給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1. 高考科目組合要更多樣而靈活
日本考生可以根據所報考大學的要求和自身的情況,在5類19個科目中自由選擇,因此日本的高中和高中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地選擇課程,這樣,即使是同一學校的考生,其高考考試科目也就呈現出非常多的不同組合。
而在我國,無論是北方、中西部或南方都存在“千校一面、萬人一書”,將所有同類(文科或理科)考生都通過同樣的幾張高考試卷進行考評的問題。現在我國高考改革中的“3+X”高考科目設置方案,就是要改變這種“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問題?!?+X”高考科目設置方案,是“把統一考試與多樣性、選擇性考試相結合”的有益嘗試,它符合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人才選拔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但是,“3+X”高考科目的設置方案還不完善,我們還應該繼續虛心借鑒日本高考多樣而靈活的科目設置方案。首先還要拓寬“X”的范圍,“語、數、外”是每位考生必考科目,“X”作為考生選擇的考試科目,可拓寬到中學開設的全部課程,包括音、體、美以及涵蓋中學全部課程的“綜合科目”。其次還要增強考生選擇考試科目的權力,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來選擇科目,不搞一刀切。這樣,使不同層次的考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考試科目,不但真正體現了考生的個性,而且可以使高校選拔更具有針對性,同時也減輕了考生的負擔。
2. 高考實施方式要更多層次化
日本高考考試實施的方式是多樣化層次化的,而在我國,幾十年來全國統一高考偏重筆試和書本知識。而要較全面地測評考生的學力、適應性和能力,需要采用多種評價手段。
因此,我們應借鑒日本高考的在筆試的基礎上有效地實行小論文測驗、綜合問題測試、面試、實際技能檢查和聽力測試的有益經驗,采用多種考試實施方式,對考生進行多元的評價。在具體方法上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建立中心考試和單獨考核相結合的這種兼顧統一性、多樣性和自主性的高考體系。
3. 大學入學途徑要更多元開放
日本的高考考試制度招錄改革的顯著特點是多元開放。在我國,很長時間里高考錄取的依據比較單一,一直由國家劃定統一分數線,然后統一分批錄取。同時盡管也試行了保送生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但分數在錄取環節中還是占據了太大的權重。因此,在高考錄取環節的改革上我們要借鑒日本高考大學入學途徑的改革,在堅持公平、公正的權威性高考錄取制度不放松的同時,不斷擴充學生進入高校的渠道,實現學生入學途徑向多元開放轉變,實現大學和學生之間更好地相互選擇。2006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學生高考成績只做參考的基礎上通過面試錄取數百名學生,這就是很好的嘗試,應該制度化。
參考資料
1 張海燕,宋玉冰.中國高考的歷史分析與前景展望[J].現代教育科學,2005(3)
2 方勇.日本的高考制度及其改革[J].新聞周刊 ,2004-06-28:27
3 楊興龍.中俄高考制度之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6)
4 楊光富、陳秋桔.學歷主義統治之下的日本高考制度及其改革[J].基礎教育參考,2003(9)
5 曾仲.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招生制度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0(3)
6 呂可紅.日本高考制度改革綜述[J].湖北招生方式,2002 (12)
?。ㄗ髡邌挝唬喝A中師范大學考試研究院)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