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紹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形成、發展及培養模式,并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情況,闡述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 德國 應用科技大學 啟示
德國20世紀60年代后的經濟騰飛得益于其職業技術教育,這是舉世公認的。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是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方面與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有不少相似之處。了解并學習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有利于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地位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是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聯邦德國出現的高等學校,經過30年的發展已被公認為是德國高等學校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占高校總數的43.2%,與綜合大學、教育學院、藝術院校一起構成了德國高等教育新體系。
除了數量多,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德國高校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不論是官方評價還是民眾的向往程度,其在德國高校中的地位都在不斷上升。早在1981年德國科學評議委員會就對它作了如下定位: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和其他大學類高校是“不同類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學校。1990年12月18日德國科學評議委員會在對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作展望時又指出:必須盡快大力擴建并進一步發展這類大學。聯邦教育與科研部也一再強調要優先考慮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擴建,擴大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招生能力,繼續提高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學生比例。
經濟界對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教學質量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并一再對快速擴大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整個高校體系中的比重表示贊成。1996年初,德國、奧地利、瑞士企業領導人對3國155所設置工程科系的高校進行了評估,在前20名中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占了7名。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畢業生進入企業高層的人也越來越多,如奔馳公司總裁施林普就是從這類大學畢業的。
1976年和1985年由聯邦會議通過的《德國高等教育法》進一步確認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德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從而推動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另外,在辦學思路上,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也被定位成與綜合大學具有同等價值的高等教育。
二、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培養模式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生人數普遍較少,平均為4 000人,規模比不上綜合大學。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制為四年,提供學位,因傳統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較低,所以很多高中畢業生放棄升入大學的機會而選擇進入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習。目前,進入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習的新生有近一半是文理中學的畢業生,并在入學前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另外,還有約50%的新生是接受過至少2年職業教育的職業高中畢業生。
總體上,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以其規模小、學制短、職業適應性與技術應用性強、就業率高而見長。
1. 專業設置與教學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專業設置遵循實用原則。開設的主要專業有工程科學、經濟學、管理與法律、社會學、健康與治療、宗教教育學、數學、信息學、信息與通信、營養學與家政服務以及藝術設計等。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通常在教學計劃中每年安排1~2周的集中教學時間,稱為項目周(Blockwoche),這段時間可以安排學生外